古代七夕的时候人们有什么活动吗?

大新荣耀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的《鹊桥仙》描写了牛郎织女在七月七日鹊桥相会的爱情故事。现代把七夕引申为情人节主要是受西方情人节的影响与商业营销的运作,古人把七夕叫做乞巧节,是未出阁的姑娘专属节日。

乞巧

作为男耕女织的社会生产映射的牛郎织女,未出阁的姑娘希望自己的女红能够像织女一样能够织出七彩云霞,故向织女乞巧,承蒙织女传授技法。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至初六日七日晩.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物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里巻与妓馆.往往列之门首.争以侈靡相向。《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此谓,投针验巧。

种生求子

作为汉族的生育信仰,节日前把植物的种子放在器皿中浸水,而后泡发得到植物的幼芽。在七夕用彩线束扎,作为得子的象征。

为牛庆生

牛郎是披着牛皮而升天得以见到织女,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在这一天孩童会采摘野花挂于牛角,为牛庆生。

拜魁斗星君

魁星为北斗星的“璇玑杓”,即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颗星,这四星为魁,其余三星为杓。掌管着天下读书人的文运。七月七日是魁斗星君的圣诞,读书人为了祈求高中,故而焚香祭拜。


铁笔著信史


谢谢头条家的史先生邀请。古代七夕的时候人们当然有活动了,因为这天是个节日,七夕节是中国传统民间节日之一,活动的主角是女性,是女性非常开心的一天。

我国一些地区称七夕是“女儿节”、“姑娘节”等,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东南亚各国的七夕节,都源自中国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是七夕曾被作为“鹊桥会”的历史记忆。

古代七夕节人们的活动主要是祈愿,祈愿活动可归纳为七个方面。

第一个愿望活动是祈巧。心灵才能手巧,心灵手巧就意味着聪明,女孩子都希望自己最聪明,所以,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巧节。

穿针比巧

乞巧的节目很多,主要是针线活,就是女红,包括染指甲、扎巧果、架设穿针织女台、大户人家或作精巧华美的“乞巧楼”等。

宋、元以后,又玩出一种新花样,人们用水中针影的形状来判拙巧,手巧的水中投影成云物、花头、鸟兽形状;手拙的投影粗如槌或细如丝,形状单调。看投影,巧妇或拙妇一目了然,有人一看投影自己就哭了,我咋这么笨呢?今天看来,这种判法或有失公道。

第二个愿望活动是祈婚配。过去人们认为织女星主掌婚配,所以,未婚男女七夕的愿望是祈求早日找到另一半。

有人会说了,织女的婚姻都不幸福,牛郎织女天各一方,一年见一面,比外出农民工还苦,还能管好别人的事?咳,啥事别太较真了,愿望是良好的就行了。

苗族至今还有七夕“跳月”之俗,男的吹笙敲鼓,女的手敲竹杯,翩翩起舞,俗称“苗女弄杯”。七夕跳月,是祈望织女媒神促成自己的婚姻。

丢针比巧

南宋遗老周密的《癸辛杂识》记载,南丹州(今广西庆远)未婚男女在每年七月,都聚在州主的大厅里,地上铺大毡子,女的穿着青花大袖的服装,用青绢盖着头脸,手执小青盖;男子捧持发髻,穿戴黑色衣帽。男女各分组而立,然后两队队长,各以男女一人推倒在毡上,男女相抱,以口相呵,谓之听气,相适者就成为名正言顺的一对,不适的则另择人配之。

这样,凡听气相适的二人必须成婚,不得反悔,否则论罪。这条记载反映出七夕曾为男女欢会的佳期。

第三个愿望活动是祈生育。古人七夕节有传统的祈子仪式,《风土记》载:七夕时无子者可向织女“乞子”。

唐朝王建《宫词》云:“七月七日长生殿,水柏银盘弄化生。”《岁时纪丽》云:“七夕,俗以蜡作婴儿,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生子之祥,谓之化生。”这里的“化生”,是一种模拟出生受洗的玩法,让初生儿在水中感受生命的原力。

汉语中有“化生金盆”一词,就是放置有蜡制婴儿偶像的金盆。人们通过对产儿受洗的模拟,向生育女神织女乞子。

供摩睺罗

第四个愿望活动是祈子平安。近代江南还有这样的习俗,端午节时在小孩手脖上系花绳,谓之“健绳”。

到七夕前夜解去花绳,甩到屋顶上,让喜鹊衔去造桥会,使牛郎、织女相会。“健绳”的原意是祈求织女庇佑儿童,所谓“送健绳”,意为象征性地甩掉了儿童的疾病和灾祸。

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七日午间,家有幼小子女者,都在檐前拜神,拜完后烧个小梳子装入盒子内,祈求其子女不生疮疥。

第五个愿望是祈富。祈富是个永恒的主题,与中国很多的节令相关联。《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织女星则主瓜果”。

《史记·天宫书》张守节《正义》云:“主果瓜丝帛珍宝”,织女的权力更大了。可以看出,织女是主管植物、生产和收获的女神。

七夕时,人们盛陈“酒、脯、瓜果、菜于庭中”向织女乞巧,还有种“巧菜”、做“巧花”等习俗,意为向织女荐尝、酬谢和祈求丰收。

拜星魁

第六个愿望是祈寿,古人还认为织女主掌人寿命。晋代时,七夕乞愿事项中就有“乞寿”一项。后来人们祈寿转向南、北斗和寿星老人身上,大部分地区向织女祈寿的习俗渐渐消失了。

在浙江武义县,过去每逢七夕,人家在夜间把鸡、肉等放在露庭中礼拜北斗,礼斗祈寿和七夕祭织女祈寿,谁也不得罪。

第七个是祈遂私愿。人们祭祀任何神灵都怀有功利心,有所祈求才有所祭拜。私愿因人而异,内容更为宽泛,实现个人私愿,也是个人的美好愿望。

当然,祈愿应分先后主次,也不是同时祈愿几个。《风土记》上这样记载:“七月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果脯时果,散香粉,于河鼓织女乞富乞寿,无子乞子,唯得乞一,不得兼求,三年乃得言之,颇有受其祚者。”

这段文字说明,乞富乞寿乞子,乞一个,只能祈一个;乞什么装在心里,别说,跟谁都别说;三年,满三年才能说!很多人通过祈愿得到了赐福!

谢谢您的阅读,祝福您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趣话历史那些事


说在前面。在古代,七夕不是情人节!

七夕,在古代是不会当成情人节过的,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结局不好,没有人向往自己的爱情会是一年只见一面的结局。至于当成情人节来过,我想大概是近年来和西方的情人节分庭抗礼吧。


七夕在古代叫做乞巧节,是女孩子乞求自己有一双巧手,据说织女是掌管女红的神,在农历七月初一到初七这几天,凡间的女子要敬巧娘娘(织女),迎巧娘娘,企图得到织女的眷顾,使自己女红之术得到提升。

在这几天,女孩子们聚在一起,进行着一些神奇的聚会,而整个过程,是没有男人什么事的,也不像我们民间说的那样,齐刷刷坐在葡萄架下听牛郎织女窃窃私语。(人家一年才见一次面,能不能给点隐私)



那么乞巧节,女孩子们聚在一起都干什么呢?

比穿针

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切磋技艺,都是女红的活计那么就都离不开针线,大家就聚在一起比一比,在娱乐之余相互学习。

拜侄女

一系列神秘的程序,拜巧娘娘,唱巧娘娘,迎巧娘娘,巧娘娘元神一到,可能会开个培训会,交给大家一些技巧,大家跟着喊喊口号。

还有就是染染红指甲,用露水洗脸,以针影占卜等,总之就是一些女孩子玩的。毕竟是女人的节日,玩的什么稀奇古怪的,男的就别操心了吧。

至于现在,还是当个情人节过吧!以前的七夕是女人的节日,现在还是一样。不同的是,以前女人们玩一些稀奇古怪的不要你管,现在的七夕,没礼物?你就等着跪板子吧。


枯荣说


有必要说一下,七夕情人节是现代人的发明创造,我国古代的情人节不是七夕,约定成俗的是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这首词讲的就是情人节的故事。

我们是不是有打算把魔掌伸向元宵节,把元宵节重新搞成情人节,然后和2.14的情人节一起过?其实这两个节日离得很近,有时候甚至重合。然后还有5.20,小情人们是不是该乐疯了。

扯远了,古代的七夕,叫乞巧节。乞巧节是干啥的呐?是希望自己有一双灵巧的双手。灵巧的双手干啥呢?女红啊。绣花、织布、缝衣服,做裁剪,诸位美女,要不要试试。

另外还有其它的活动:娘家接闺女,文人晒书,所以又称为“女儿节”“晒书节”。

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说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借助月光,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针孔者称为“得巧”,即获胜者。这其实是宫廷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我觉得这跟祖师崇拜有关。大约古代的女子把织女当作了女红的祖师,在这个时候祭拜,通过一些活动,希望得到织女的赐福。现代人联想到七夕的鹊桥,然后就把情人节牵出来了。

七夕还是晒书节。“遥怜弄针妇,空嫁晒书人”,这是清代诗人孙枝蔚《七夕忆内》的诗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唐杜牧《西山草堂》:“晒书秋日晚,洗药石泉香。”《宋会要》也有记载,宋朝仪制以七月七日为“晒书节”,当天三省六部以下,各由皇帝赐钱开筵举宴,为晒书会。

  七夕晒书历史上还有很多故事。东晋名士郝隆,后来辞官回乡隐居。七夕这天,他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炫富,他就仰躺在太阳下,露出腹部。人家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我晒书”。

不说了,回家晒书去。


凤凰花儿开


在古代,七夕的确和牛郎织女的传说关系密切,但它又有“女儿节”的称谓。简单来说,七夕就是一个女子大型祈福节日。那么在七夕节都有什么活动呢?

穿针取巧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喜蛛应巧

捉蜘蛛放入盒子内,第二天看看,如果结的的圆网,说明得巧了多,反之则认为得巧少。

投针验巧

将针投到水中,看针在水底的影子,如果形成鞋、鸟兽之类的就乞巧成功,如果影子粗的像锤子、细的如发丝就失败了。

看来古时候人们的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啊!

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新媒体投票工具!共享投票,一个完全免费的投票创建平台,在共享投票平台您可以根据您的需要,创建跨平台投票(PC端+手机端),或者是仅微信参与的投票。共享投票平台的投票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面向组织机构的公益投票、面向公司群体的大众投票、面向内部人员开放的“指定用户”投票、面向特定人群的“邀请码”投票,还有具有独特风格的“口令投票”。


共享投票


七夕节在古代称为乞巧节,是古代女子祈求娴熟针织手艺的节日。

人们会摆上瓜果美酒,祭祀牵牛织女星之后的活动,也是以比赛针织技艺为主,比如在月光下穿针引线等等,谁的技艺最娴熟,就称为“得巧”。

还有的地方会摆上红枣,花生,桂圆,瓜子,祈求能早生贵子。

还有的读书人会在这一天祭祀“魁星”,求能早日中功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