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说到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可能很多人第一个会想到的是钱学森、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这些在祖国一穷二白之时回来建设祖国的第一批科学家。他们不仅拥有王佐之才,而且对祖国和人民忠心不二,有人为了回国历经千难万险,有人为了研究敢于走进强辐射的爆炸区,甚至有人为了保护珍贵的研究成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确实,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我们永远忘不了。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新中国第一批优秀科学家

但是,在这群优秀的科学家中间,有一位女性,她为祖国做的一点也不比任何人,49年的新中国一穷二白,后来的朝鲜战争更是打光了老底。可是当她得知祖国解放后急需一些有专业知识的科学家回去建设祖国的消息时,她和其他科学家一样,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激动,毅然选择回国,之后更是隐形埋名工作了30余年。这位科学家就是大名鼎鼎的中国版居里夫人——王承书女士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王承书出身书香门第,从小聪慧过人,数学方面更是表现出极高的天赋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在上海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早年中进士,后被清政府送往日本留学,民国初年曾任内务部警政司司长兼警官高等学校教授。他按照诗、书、礼、易的次序,给这个排行第二的女儿取名为王承书。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少女时期的王承书

王承书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数学天赋,“二小姐,算账那叫一个又快又准。”是家人的口头禅。可能家人不知道,正因为王承书数学方面的天赋和强大的逻辑能力,最后她做了一件有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1930年,18岁的王承书被保送到燕京大学物理系,而且她还是物理系连续三年里唯一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的女生,荣获“斐托斐”金钥匙奖。1936年,24岁的她王承书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燕京大学硕士王承书

27岁遇见生命中的爱人,但并不愿意做家庭主妇

名动燕京的她,也在这时遇到了一生挚爱,他叫张文裕,是燕大教授,也是她的导师。

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他们步入婚姻殿堂,从此开启了一段共同为祖国物理事业而打拼的奋斗史。

成家仍需立业,婚后的王承书并不满足于做个家庭主妇,她说:“女子能否干事业,决不靠婚与未婚来裁定。”作为一个接受新思想的女性,王承书不甘于当时的社会现状。丈夫王文裕对于妻子的想法也给予了支持。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远赴重洋,获得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的破格录取,并在1951年提出乌伦贝克轰动世界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未接收过已婚妇女,但由于王承书实在是太优秀了,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破例把她录取。她和教授一起进行气体研究,并在1951年提出了一个足以影响整个物理学界的观点,这个在日后被称作“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的观点一经发表便轰动世界,被沿用至今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留洋时期的王承书

在科研中,王承书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博士论文答辩时,她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导师却认为不对,连说三次“NO”!王承书相信自己通过长期严密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镇定地连声回答了三次“Yes”!接着,她拿出有力的论据,进行了详细阐述,导师终于露出笑容,不仅赞同了王承书的观点,还对她表示热烈祝贺。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30多年过去后,1980年,乌伦贝克仍在美国流体力学年鉴上发表文章,高度评价王承书旅美期间的研究,“说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取得成就但是脚步没有停下

1952年,她又第一个证实了索南多项式,而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这个成果都给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提供了重大帮助,王承书再一次轰动世界。

而当大家知道这个伟大的研究成果是来自一名中国的年轻女孩时,所有人纷纷目瞪口呆,惊呼:“太不可思议了!”

乌伦贝克更是认为,王承书的前途无可限量,如果在美国继续工作研究下去,将会有极大的可能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虽然诺贝尔奖对于王承书来说是一件很具有吸引力的事情,但是另一件事对王承书的吸引力更大!那就是回国效力!

祖国解放,回国效力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和张文裕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但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不允许中国科学家回国,甚至有美国教授认为,你们回去后就是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美国教授说得没错,这些理工科的留学生后来果然去造了原子弹。

1955年中美达成有关协议后,王承书与张文裕立即提出回国申请。为避免美国政府设置的障碍,她把有关资料分成三百多个包裹先后寄回北京。

1956年,44岁的王承书和丈夫孩子一起,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张文裕和王承书

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回国前我已暗下决心:从零开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

回国后不久,就有人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能去搞热核聚变技术,而这项尖端技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而对王承书来说,这个要求则意味着她要改行,在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里进行科研。

服从组织安排,去搞热核聚变技术,并做的风生水起

1958年,王承书服从组织安排,从事热核聚变理论工作。她被派到苏联进修,回国时得到一本介绍美国受控热核聚变的书,就用火车上的七天七夜将资料译成中文,回国后又翻译了《热核聚变导论》。她不仅弄清了世界上热核聚变的理论基础、方法和现状,还参与了我国最初三个等离子体实验装置设计和建造工作。

在王承书的指导下,我国第一批热核领域理论人才破土发芽,大多数成为我国热核聚变的科研骨干。

钱三强安排秘密任务,在此后的30年,王承书像人间蒸发一样消失了30年

1961年3月的一天,钱三强找到王承书:国家正在研究原子弹,现在想将分离铀同位素的秘密任务交给你。

如果你接受了,那么就要忘记以前获得的所有成就,此后一切公开会议都不能出席,你愿意接受吗?愿意为此隐姓埋名吗?放弃此前在国际上的一切荣誉,转而投身另一项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领域,

说实话,对任何人来说,这份工作都难以接受。放弃之前的种种荣誉,一切从零开始,去从事一个未知的科学领域。换成任何一个人都会犹豫一会儿,但王承书却当即答应,从此,她的身影,彻底从世界物理学界消失了……

也从这一年开始,她不再发表论文,不接受记者采访,独自一人悄悄来到504厂进行科研项目,而放眼整个504厂,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学家。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王承书和504厂工作人员讨论问题

她拼命地忘我工作,没日没夜地与数字打交道,和其他科研者一同探讨项目问题,只有50多岁的她,已有了一头花白的头发……

有一次,邓小平到气体扩散厂视察,一眼认出了王承书。他说:“我见过你嘛!1959年你胸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啰!”王承书笑着点头。

王承书忙的忘乎所以,丈夫张文裕也是忙的找不到北

而在王承书为了国家拼命时,丈夫张文裕也没闲着,时任中国专家组组长的他,正带领团队在莫斯科进行核研究。为了能够振兴祖国,夫妇二人天各一方,只是苦了年幼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学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王承书曾表达过对儿子的愧疚——对国家的承诺我都能兑现,唯独对孩子的没有。

1964年1月14日,气体扩散厂生产出合格的高浓缩铀,原子弹有了燃料,同年10月16日,硕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腾空而起!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而这一刻,中国已经等了几十年,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

7年后钱三强再次来找她,她的回答令人动容

不久,钱三强来504厂找她,有了这样一次感人肺腑的对话:“你在这里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那生活有什么困难?”“没有!”“有什么话让我捎给文裕吗?”“没有!”“如果让你继续选择核事业,继续在504厂发挥作用,你愿意吗?”“我愿意!”

三个“没有”,一个“我愿意”,这是一个对祖国何等深情的女子!

之后,她以孱弱身躯承担起更重的职责,不断推动着中国科技的前行,再前行!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钱三强和王承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92年,已经80岁高龄的她,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她开始争分夺秒地为祖国科研储备做传承。患有眼疾的她,一篇篇地去看学生的论文,耐心地把四五页英文稿一笔笔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她说:“我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轰动世界的中国版居里夫人,因为国家需要竟隐姓埋名工作30年之久

王承书和张文裕在陋室讨论工作

除了对国家毕业奉献,在生活中她也是淡泊名利。

说实话,那时候的科学家不像现在的某些科学家那么势利,稍微一点取得一点成绩就跑到美国去了。那时候的科学家基本上都是披着白大褂的革命战士。除了有一颗先进的大脑,更是胸怀一颗赤胆忠心。

而王承书就是这样一个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科学家。虽贵为科学家,但她家却很简朴,旧沙发、旧柜子、硬板床……长年不倦的工作,使夫妇二人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多花国家的钱。她把毕生积蓄的近十万元捐给“希望工程”。

金窝银窝不如自家草窝

1986年,74岁的王承书举行了小型家宴,纪念回国30年。她说:“当初,我回国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爱美国的优厚生活,而是我更爱自己的祖国。30年了,至今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我的选择没有错,我的事业在祖国。”

1994年6月18日,王承书因病逝世。她的一位学生说,“老师,她是那种死后既有资格见马克思、又有资格见爱因斯坦的人。”她淡泊名、利、权,用一生追求完美。

她的一生真正做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斯人已逝,先生的风骨犹存。每每提及,令人敬佩不已!

铭记,或许就是对王承书女士最好的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