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俊杰的“二中理论”,太精辟了!

尚俊杰的“二中理论”,太精辟了!

尚俊杰,博士,副教授。1996年和1999年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分别获取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取哲学博士(教育学)学位。现任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系主任、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客座副教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育游戏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CBE)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全球华人探究学习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神经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游戏(游戏化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教育技术领导与政策、信息技术教育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北京教育科学规划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多本教材著作。曾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科技类)、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优秀论文奖、北京大学“黄廷方/信和青年杰出学者奖”等奖励。

因为这些年一直在参与本科招生工作,我就发现在许多区县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中一枝独秀,二中以后的高中几乎一塌糊涂,原因自然很简单,因为一中几乎把最优秀的初中毕业生都招走了,二中、三中等只能去招剩下的其他学生,它能好到哪里去呢?

不过最近我认识的一位一中副校长到二中当校长了,这个县一中比较厉害,每年都能考上好几个北大清华学生,他跟我讲,希望能够帮他一把,让二中也能考上1名北大清华学生,考上1名就是伟大的胜利。我跟他讲:“张校长啊,就您的学校,1000多名以后招的学生,您还想让他们考上北大,您真的没有做梦?”校长说:“我真的在做梦,但是我真的想做梦”

尚俊杰的“二中理论”,太精辟了!

我跟他说那你找我就找对了,我给您提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偷偷跑回一中,跟前10名做工作,就在一中学习,高考时以二中名义报名,事成后给他们家买一套房,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啊。这个方法见效快,但是比较凶险,千万别说是我说的啊(哈哈);第二个是比较靠谱的方法,我说你把二中最好的学生组成一个班,最好的老师放到这个班,但是也别让他们教他们了,你就让他们跟着北大附、清华附、人大附或其他高中同步上课,如果实在不行就看人家的上课视频,本地老师做辅导老师,你试试呢?反正你也没有考上过,大不了还是考不上呗。你一试不要紧,一中的第50名可能坐不住了,听说二中搞个新方法要让第1001名上北大,我是第50名,我去了希望更大啊,反正在一中我也没希望考北大,我去吧。如果一中第50名真来了,用这种方法学习,你说是否还真的有可能呢?

而且,为什么要叫二中理论呢?因为这个方法我告诉一中校长,一中校长也不会做,为什么呢?一中每年考好几个北大清华,对于一中校长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维持,什么都别动,保住现有的成果最重要。对于一中家长来说,我们的孩子考上一中了,是有远大前途的,你们教师别乱来,好好给学生讲课。二中是什么情况呢?校长没有任何压力,反正以前也没有考上过。家长呢,也没有什么压力,可能会给校长说:校长啊,你只要别把他们杀了,想干啥就干啥?

尚俊杰的“二中理论”,太精辟了!

其实,我这个二中理论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哈佛大学克里斯滕森1997年写过一本书《创新者的窘境》,他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了破坏式创新理论,他说创新有两种,一种叫延续性创新,比如说把胶卷做得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便宜;另一种叫破坏性创新,不用胶卷了,用数码相机。在延续性创新的时候,一般大企业、主流企业可以做得都很好,比如柯达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在破坏式创新的时候,柯达就不行了,其他企业就起来了。是大企业缺乏技术吗?不是,数码相机就是柯达发明的。柯达不缺人,不缺钱,也不缺技术,那为什么不行呢?原因当然比较多,不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市场上的主流客户不让主流企业随便冒险,最初的数码相机质量比较差,主流客户都不要数码相机,要柯达继续生产胶卷。其他企业也卖不了几台,只能去开拓一下发烧友或其他新市场,但是小企业慢慢长大了,有一天数码相机和胶卷一样好了,这时候主流客户变了,说我们现在要数码相机,不要胶卷了。这时候柯达能否转回头来重新生产数码相机呢?可以,它确实也这样做了,但是好多案例证明,大公司这时候就是很难成功,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市场上的客户已经对大公司定位了,“柯达,你搞错没有啊,你是卖胶卷的,怎么开始卖数码相机了?买胶卷找柯达,买数码相机找别人”此时柯达怎么解释也没有用,老百姓给你的贴的“胶卷”标签太牢固了。

这个破坏式理论总的来说就是破坏式创新往往容易在薄弱地区、领域开展起来,由此回看二中理论,其实也是因为主流客户(一中家长)不让主流企业(一中)乱来。

其实克里斯滕森也拿这个理论分析过MOOC,他说MOOC也属于破坏式创新技术。他告诉一些普通学校,不用太担心,哈佛、MIT可以让你看看他的课,但是他绝对不会把所有的人都变成自己的学生,原因就是他的主流客户(校友)不会让他乱来的。但是普通学校倒是可以利用这个技术让自己变得更好一些。简单的说:普通学校要想靠常规方法赶上名校,何其难啊,但是利用破坏式创新技术,是否真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呢?

后记

1、本篇随笔只是随便写写,其中的内容都是虚构的,也没有来得及进行严谨的实证研究,大家不必较真,当成小说散文看看即可。

2、作为一名一中毕业生,我现在衷心希望所有的学校都变得一样优秀,真心希望二中、三中、四中……都能发展的更好。

3、在很多地方,一中、二中、三中都一样好,都已经很均衡了。

4、另外,其实一中也可以采用该方法。

5、不过文中提到的视频同步上课,目前倒真的有很多学校在试验,据说效果还不错。或许真的可以实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