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的桑蚕业

安康历史上的桑蚕业

古人认为蚕桑业起于西北,发明蚕桑的人是黄帝的妻子西陵氏女嫘祖。黄帝部族最早的活动区域包括今天陕南,《春秋元命苞》说:“少典(黄帝父)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于常羊,生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农”。《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梁州相当于今安康、汉中一带,是知少典妃所游区域即陕南一隅。又据记载:;蜀民族的始祖名叫蚕丛,说明蜀人是善于饲蚕的。古蜀人曾生活在汉水流域,专家们研究认为,紫阳县白马石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属巴蜀文化这一大的考古学文化范畴”(陕西三秦出版社《陕南考古报告集白马石遗址》),“应与四川地区早期巴蜀文化相当,约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至夏商”。以上说明在远古时这里就有了蚕桑事业。虽然嫘祖和蚕丛均为传说人物,但传说所反映的汉水流域古老的蚕桑历史是可信的。

安康历史上的桑蚕业

据清兴安知府童兆蓉《蚕桑简要章程序》文中说“郡地《禹贡》属判州,元醺玑组,厥贡以详,则宜蚕。”也就是说安康在《禹贡》地域划分中属于荆州,深红色的丝缓带,是荆州出产的贡品,记载的很明白,那时这里就是宜于养蚕的。1986年6月紫阳县白马石一座相当于春秋后期的巴蜀墓,编号为M6,出土一剣一戈,剑上涂有漆,剑及戈均用丝织物包裹,绢已朽烂,但纺织经纬却清晰可见。

安康历史上的桑蚕业

两汉时期,安康地区栽桑养蚕蔚然成风,是以班固《汉书地理志》说安康是一个“不忧冻饿”的地方。三国时,月河川道不仅以产稻驰名,桑麻生产也名闻選迩。孟达与诸葛亮书中就盛赞月河川道黄壤沃衍,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发掘清理的汉墓中,随葬物多以绢包扎放置,汉画像砖中亦有模印桑柘形纹饰。1986年,石泉县前池乡谭家湾秦汉遗址中,出土了一枚汉代鎏金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蚕儿三眠以后扬头吐丝的神情。再现了汉代饲蚕情景。这件整金蚕长5.6厘米,腹围1.3厘米,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很完整。它为研究古代安康地区养蚕之风和汉代蚕桑丝织品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安康历史上的桑蚕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