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歷史上的綠松石文化

安康歷史上的綠松石文化

安康青碌山位置約在原石堤鄉與關家鄉接壤一帶山樑,與旬陽青山相連,山上有古採洞十餘處。《安康縣誌》雲:“青碌山在府東四十五里,有碧鈿、青綠諸洞,唐宋以來,每歲採辦。”又據《讀史方域紀要》載:“天柱山,州西五十里,懸崖壁立,秀出群嶺,下有碧、青綠諸洞二十餘處,唐宋俱採取入貢。”是以得知,古代安康市綠松石已經達到大規模開採程度。故唐宋期間,金州治西,設有“青碌局”荷門,專門為朝廷採辦綠松石。同時在今白河唐家洲(地名無考,據考古調查,似在白河縣月兒鄉星義村麒麟溝口一帶)亦設有“青碌司”。月兒鄉即月兒潭,1965年,陝西省地質局一隊,曾在這兒一帶進行地質調查,發現磨溝上游有古採洞七處,其中以白龍洞最大,經實驗室鑑定,這裡產的綠松石,其化學成分為含銅、鋁的五水鹼性磷酸鹽礦。作為工藝寶石,白龍洞出產的綠松石質地細膩,顏色均勻,具有很高的琢磨性能。而且明亮鮮豔,是雕刻工藝和首飾鑲嵌的珍品,月兒鄉星義村出土的戰國綠松石珠,即證明這裡開採綠松石的歷史十分久遠,雄偉瑰麗的白龍洞就是古採洞遺蹟。

安康歷史上的綠松石文化

安康自南宋以後,歷經宋金戰爭、元代兵燹、明初“禁山”百姓逃亡十之八九,社會經濟日趨衰敗,綠松石生產也就逐漸調落,因此明代中期終於關閉了全部礦洞,採辦綠松石的“青碌局”,也改為“預備倉”(《興安州志》),到清代乾嘉時大多數礦點“已失其處”,推白龍洞未被人們遺忘。綠松石礦的恢復生產,是在清末光緒年間,月兒鎮紳糧雷洪琪,首先在白龍洞採礦,經販客運至西安、武漢。後又經四川康定縣打箭爐販賣到東南亞各國。月兒潭產的綠松石遂譽名月兒石,成了安康玉類綠松石的名牌。清代安康籍人雷仲宣官四川雅州同知。打箭爐屬雅州轄地,在雷仲宣的推動下,寓籍白河的謝蓉目睹月兒石出口情況,在其著述的《海月樓詩文雜抄》中,寫下了有名的《月兒潭綠松石歌》:

安康歷史上的綠松石文化

月兒山上石峨峨,月兒潭下揚清波。幻出雲根世所罕,井柳靈秀鐘巖阿。鑲寶山靈亦珍惜,虎約守險防優軼。鴻荒萬古無天梯,久任蘭意理荊棘。雨田山人才不羈,鬼斧種工逐漸施。洞中燃炬螭蝠飛,到眼彪炳光陸離。地僻物稀求者眾,粗沙大石日磨。小者如杯大如盤,土花苔痕堪把弄。恐是綠萼仙,瘞骨深澗幾千年,又疑王母碧玉簪,失手隨風落尢天。徑寸盈握皆可黃,況復秀奪春山翠。終年未輸天府錢,計月先納宰官稅。

孫番女貌如花,揮霍全玉如泥沙。此石垂胸頗愛惜,翡翠明味都豔今。順容爭趨利豐厚,無翼能飛不臉走。氈車朝停打新爐,輕帆夜渡全沙ロ。大理石屝不足珍,廣州英石空峋。聲名一日動秦楚,月兒新產真絕倫。蹭我致紛盈,琢以為佩良不俗。夜深兀坐重挲摩,瑩然四壁照寒綠。方個聖人輕貨財,詔書不中官來,我為作歌獻萊,揮毫球玉雜煙煤。

——謝馨《海樓詩文雜抄》卷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