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历史上黄金的文化价值

存在于地表的自然金,自青铜时代起,就为人们所识别并加以利用。最初是用作装饰品,黄金装饰的器物,外观异常光泽美丽。因为稀有,很少用黄金制作成型的金饰品。由于它的化学稳定性良好,具有延展性,人们采取使用薄层进行涂饰,这种薄层就叫金箔,有包金、贴金、嵌嵌金、金等多种工艺方法。这些成就标志着黄金生产的日趋发展和人们对黄金性能认识的逐步深化。黄金的特殊使用价值,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的。这时黄金开始参与礼用,出现于“用币”及礼器,并逐步取得较高的“上用”地位。

安康历史上黄金的文化价值

先秦所谓“用币”,主要是指用享献、聘问、会盟、馈贈等奉赐诸物。《礼·坊记》曰:“礼之先,币帛也。”《周礼·秋官・小行人》亦曰:“六币币,所以享也。”西周时,黄金已出现于用币中,如《诗·大雅·朴》云:“追逐其章,金玉其相。”章即璋,为圭、璋、璧、琮、琥、璜六币之二。“圭璋者二王之后尊,故享用圭璋以尊之”(许慎《说文·卷一上》),黄金饰玉璋为高级享用币。由此而知,黄金虽用于币中,但主要还是为附玉而用。西周不以黄金作为佩饰,标志贵族等级的尊卑,品级仅次于玉。阮沅校勘《诗经》也说:“天子皆以玉,诸侯皆以金大夫皆以银,士皆以蜃,为有条理也。”

安康历史上黄金的文化价值

春秋时期,黄金已与玉帛等并用为币,但动用数量还不大据《国语》载,以“黄金四十镒、白玉之珩六双”为币,已是仅见的大数。战国时,黄金在礼制中的地位虽仍低于玉,但在礼聘、赏赐、馈赠等用币中,却在事实上成为主币之一。《战国策·齐策》载:“饰车千乘,黄金千镒,白璧百双,锦绣千纯。”《史记·滑稽列传》亦有“黄金千镒,白壁十双,车马百驷”为币的记载。表明黄金的贵金属价值已被确认,步入了它为统治阶层“上用”的辉煌时代。

安康历史上黄金的文化价值

战国时期,黄金除为币及用于礼器、等级标志、贵族佩饰、器饰及“宝藏”等“上用”外,还出现于商品交换。如《战国策·燕策》说,千里马死,“买其骨百金。”《齐策》亦说,“象床直千金。”这类“上用”的贵重商品互换,虽然记载不多,但却证明了黄金作为贵重商品,已经开始通过互换,进入流通领域。战国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这种交换越出了一国范围。

安康历史上黄金的文化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