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那些反覆讀,更有閱讀趣味的書籍!

一個人反覆讀哪些書,比曾經讀過什麼書,似乎更容易識別閱讀趣味。

二十年前買書,已經確定一條原則:一本書不值得看第二遍,就不要買。以反覆閱讀的次數排序,下面這些作者或書本是重讀頻率最高的。

一,金克木先生的雜文。

我一直認為,金先生是上世紀中國學者中最被低估的一位,無論是專業領域還是大眾認知,國內學界還是國際學界。

前後收先生單行本十數冊,記不清讀過多少遍,數百字小篇,總有新觸發,新體悟。最愛看的還是他的雜文,大家小品,舉重若輕,信息量驚人。

先生八十歲後目力衰減,全憑記憶,天馬行空,打通古今中外,隨意漫談,自謙為“文化隨筆”,實際可稱“文化絕筆”——

淵博通絕,行文奇絕;洞察精絕,識見高絕;天資冠絕,灑脫清絕。

金克木先生在《答問“喜歡什麼書”》一文中寫道:“……我所喜歡的書就是讀了和沒讀不一樣,而且還可以時時再讀,每次都和沒再讀不一樣,因此心裡很高興,這樣的書我喜歡……”。

吾從先生之言,也向所有人推薦先生的文字。

二,汪曾祺先生的小說和散文。

二十四五歲之後,很少再讀小說,更絕少買小說。汪先生是特例。

他的小說,完全不像小說,不說教,不耍花活。結實,溫暖,雅緻,精巧,動人。

散文更是自成一家。我自己的看法是承接古詩十九首和六朝風味,樸厚而清逸。

戲劇劇本也好,我覺得他是自比徐渭《四聲猿》、《歌代嘯》的。

三,阿城先生的所有文字。

先生散淡,寫得太少。作為阿城迷卻又無可奈何,只好反覆讀那些已經幾乎能背下來的文章。

我的偏見,阿城的文字高出當代大陸作家一大塊,不在一個級別。

第一是節奏,我以為除去周氏兄弟,現代漢語寫作阿城先生的文字節奏最好,不僅是紙面上,誦讀時更明顯,有氣息聲口,有音韻腔調,先生是很懂古詩詞聲律的。

第二是見識。不是“知識”,是“常識,通識,見識”,尤其是文化史和器物史。

除了已出版的幾本書,也推薦大家看他的訪談和講課視頻。

四,張中行先生《負暄瑣話》三部曲,我目為白話文的《世說新語》。

先生的其他著作,基本收齊。

《順生論》是本大野心之作,看似隨意,其實是想打通中外,單立門戶。

《禪外說禪》、《文言津逮》、《詩詞讀寫叢話》、《文言和白話》,與王力、呂叔湘、羅常培諸先生一脈,大家作小品,深入而淺出,現在越見稀少了。

五,談掌故,風物,飲食之類的幾位大家。鄭逸梅,唐魯孫,鄧雲鄉,逯耀東,周邵,夏元瑜,趙珩,等等,多不勝舉。此類書,非反覆讀,不能得味。

另外單列一位,齊如山。

六,明清筆記,最宜消閒破悶,數量很多,不列舉。

讀得最多的,是《揚州畫舫錄》。

這是一部奇書,風格體例獨出一格。《洛陽伽藍記》,《博物志》,《酉陽雜俎》,《夢梁錄》,《東坡志林》,《聊齋》……,兼而有之又超乎其右。

袁枚序:……艾塘李君,槃槃有才,操觚記之。上自仙宸帝所、下至籬落儲胥;旁及酒樓茶肆、胡蟲奇姐之觀,鞠戈流蹌之戲。都知錄事之家,莫不科別其條,瞭如指掌。於牙牌二十四景之外,更加詳盡。真足傳玩一時,舄奕千載焉!……

阮元序中說:……艾塘為此垂二十年,考索於志乘碑版,諮詢於故老通人,採訪於舟人市賈。其裁製在雅俗之間,詢為深合古書體例者。……

作者李鬥自序:……鬥幼失學,疏於經史,而好遊山水,嘗三至粵西,七遊閩浙,一往楚豫,兩上京師。退而家居,則時泛舟湖上,往來諸工段間,閱歷既熟,於是一小巷一廁居無不詳悉。又嘗以目之所見,耳之所聞,上之賢士大夫流風餘韻,下之瑣細猥褻之事,詼諧俚俗之談,皆登而記之。自甲申至於乙卯,凡三十年,所集既多,刪而成帙。以地為經,以人物記事為緯。……

有心有閒的知友,不妨添上一本。

七,三日後續。想不到個人的趣味,有這麼多贊同,出乎意表。

另有一位不能不補,孫犁先生。先生的雜文,煙火氣重,還是推薦他的書話。前有知堂,後有觀堂,近代書話的兩峰。孫犁晚年書話,文章完全沒有雕琢痕跡,平白如話,誠懇坦蕩。寫字的人容易沾染各種腔調,孫先生的文字極特別,近晚唐詩意,煉句深而無匠氣。

又補:周有光先生的語文類閒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