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老司机”:8年行程可绕地球5圈 20万+公里零事故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邓童童 实习生 葛梦源)凌晨4点半,天空还未泛起白肚皮,地铁司机就已在恬静的城市地下开启了第一趟“穿梭”——巡道。这个普通人眼里熟悉又陌生的职业,每天重复牵引制动、开门关门数百次,驰骋百余公里,载运万千乘客。作为成都地铁首批安全行驶里程20万+公里的司机,8年里,31岁的凌浩绕着地球“跑”了5圈,保持着“零事故”的安全行驶记录。

//sichuan.scol.com.cn/img/file/20180817/20180817140723_2729.mp4

scolplayer视频播放器

1个“三年计划” 从生疏到熟练

“车辆信号、广播正常”,2018年8月13日上午11时30分,检查完信号和轨道状况,已成为成都地铁1号线电客车组长的凌浩又一次坐进了驾驶室,临时替一名司机顶班。一系列“手指口呼”二次确认指令后,他熟练操纵着列车缓缓驶出韦家碾车站。

熟练的背后自有严格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

作为成都地铁第一批校招生,凌浩系交通运输专业科班出身,2010年初通过了一系列严格的专业知识考核和身体素质筛选。但这并不意味着走出校园,他就能顺利“变身”地铁司机。

半年培训,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应急处置和驾驶技术;严格筛选,一轮轮淘汰和考核。拿到地铁“驾照”后,还不能马上上岗,得有半年实习期,在师傅背后坐“冷板凳”,看车开车停。

2010年底,凌浩第一次独立驾驶整备好、满足出库条件的列车驶向起点站,“很紧张,握着手柄,手心都是汗。”自此,到熟练再到熟稔应变,凌浩完成了第一个“三年计划”。

成都地铁“老司机”:8年行程可绕地球5圈 20万+公里零事故

上千次 每天重复同样动作

地铁司机的作息有别于正常作息,上4天休1天、白夜早早班轮值的工作生活状态,拼凑起了凌浩入职后的8×365天。

问及每天工作难度大不大?他却笑道:“开地铁比开车简单多了,都是自动化驾驶。”但其实,“简单”二字谈何容易,“大脑时刻都在跟着列车一跑”。紧盯线路情况,各项设备是否正常,操作牵引制动、开门关门时机把控,在站台作业时时刻关注乘客状态、空隙是否安全,监护他们安全出入……看似重复简单的动作,容不得一丝纰漏。

地铁穿梭于隧道,进站出站,场景千篇一律,极易犯困疲劳。地铁司机有一套独门秘籍——进行“手指口呼”操作,二次确认指令。凌浩解释:比如列车即将到站时,看到前方信号红灯,这时就要用手指向信号灯,嘴里念出“红灯停车”。“发出的口令其实只有自己能听到,并不是反馈给行车调度中心的,目的是提醒自己限速要求,提前减速确保列车在红灯前可靠停车,也能强化司机精神集中,若站台作业完毕后信号仍未开放,这时需将信息报给行车调度,待信号开放后方可上车驾驶列车运行。”

每天开关门数百次,“手指口呼”数千次,堆积起了凌浩20万+安全行驶里程里的18余万次开关门,和100余万次“手指口呼”。

因工作积极踏实,2015年,凌浩晋升班组组长,负责班组人员调度、检查、培训指导实习司机等工作。2015年,1号线南延线开通后,凌浩还兼顾起了班组外的管理协调工作,第二个“三年计划”顺利完成。

#SplitPageHere#

成都地铁“老司机”:8年行程可绕地球5圈 20万+公里零事故

零事故 处变不惊化解危机

1号线作为成都地铁骨干线路,每日客流达百万乘次,安全驾驶、有效规避、及时处置可能发生的行车风险,凌浩深知:手柄轻四两,责任却重千金。

2010年1号线还未开通时,凌浩尚在实习期,一次轧道途中,前方轨道上有异常的反光,他推测轨道上有异物,当即拉停列车查看情况。“一根长约50厘米,厚度拇指大小的钢条,横在铁轨上,如果没有及时制动,就与可能造成车厢脱轨情况。”“所幸,这根施工后大意留下的钢条,未对列车造成伤害。”

2012年的一天早高峰,载有乘客的列车在火车北站突发信号故障,正常开关门后却无法牵引动车。凌浩当即上报行车调度中心,广播安抚乘客,顶住高峰处理压力按规定程序处理后,调整运行模式为NRM模式,即人工监控线路异常、人工车速控制模式,没耽误太多时间,列车继续运行抵达了下一站人民北路车站,尝试恢复信号模式成功后继续运行。

两次危机有惊无险地化解,凌浩认为,这是一名合格的地铁司机应有的处变不惊。得益于这样的能力,他至今仍保持着“零事故”的安全行驶记录。

成都地铁“老司机”:8年行程可绕地球5圈 20万+公里零事故

8年 见证成都地铁成长

说凌浩是成都地铁的老司机,他更正:“是1号线的老司机。”入职8年有余,从1号线一期,到1号线南延线、1号线三期的筹备、调试、空载和试运行,他没离开过1号线。

成都地铁1号线一期于2010年9月27日开通,线路全长18公里,而近8年后,成都已开通6条线路地铁线路,总运营里程196公里。凌浩,其实算得上成都地铁近8年成长的见证者。

成长之于线路设备,也之于运营团队。

从1号线、2号线部分设备国产化,到3号线、4号线绝大部分设备实现国产化;从最初的行车调度系统运用到如今的线网调度“最强大脑”运用;7号线车辆首次采用载客量更大的A型车6节编组,首次采用LED显示屏,到10号线时速达100公里每小时……

新鲜血液也在源源不断注入运营团队:“拿1号线举例,以前1个班组仅10余人,现在5个班组,每个班组100余人。”凌浩很是骄傲。

问及未来9号线实现全自动无人行驶,是否有危机感?他摇了摇头:“司机只是不会一直待在驾驶室了,可能驻站,也可能其他方式,要处理信号故障,或应急情况。”“发展方向始终是向着自动化的,到时候,我们的岗位应该会有所变动。”这其中的提升和转变,正是凌浩第三个“三年计划”的努力方向。

“老司机”告诉你一些1号线的“小秘密”

在1号线上跑了8年,凌浩对这条线路上站与站之间的距离,轨道曲真度,或是隧道内每个道岔的位置,都再清楚不过。“天天乘坐这条线路的乘客,可能也不知道一些小秘密。”他科普道:

·最长的一站:当时升仙湖站至火车北站,这一区间距离1593多米;三期开通后最长为兴隆湖至科学城,距离为1612米。

·最短的一站:锦江宾馆到华西坝,两站距离为779米,从驾驶室望下隧道,列车驶出车站,就能看到下个站了;三期开通后最短为西博城至广州路只有696米;

·1号线并不笔直:虽然沿成都中轴线修建,但其实地下隧道并不笔直,从火车北站到升仙湖一段的线路,就几乎是抛物线形状的;

·轨道都有坡度:列车进站前的轨道有向上倾斜的坡度,出站时则是下坡,这样设计是为了更快的减速和加速同时也能节能;

·隧道内是否有照明?隧道都有照明,只是有时因故障灯会灭,这时的隧道就是一片漆黑,但同汽车一样,隧道里的地铁都开有“远光灯”;

·隧道壁挂有辟邪铃铛?其实是固定线缆的装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