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疏功能」,津冀「接項目」,上半年京津冀GDP超4萬億元

北京“疏功能”,津冀“接項目”,上半年京津冀GDP超4萬億元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地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呈現出協同發展穩步推進、經濟結構持續優化、效益效率不斷提高、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的良好態勢。市統計局近日發佈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京津冀三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合計40579.3億元。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分別為14051.2億元、9927.6億元和1660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分別增長6.8%、3.4%和6.5%。

協同發展穩步推進

北京抓牢疏解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天津、河北積極“搭平臺”“接項目”,三地協同發展平穩推進,步伐堅定。

據統計,上半年,北京規模以上法人單位減少259家,其中製造業、批發零售業和住宿餐飲業減少企業佔到78%。與張家口在產業協作領域簽訂合作協議30項,總投資722.5億元。在基礎設施硬件基礎方面,京津冀區域合作新空間繼續拓展,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公路正式閉合成“環”,新機場一期工程磁各莊站主體結構順利封頂。

上半年,北京、河北企業在津投資項目分別為354個和608個,合計金額631.2億元,佔天津實際利用內資的45.6%,這一比重比一季度提高了4.4個百分點。隨著京津冀通關一體化改革繼續實施,北京、河北企業在天津口岸通關時間縮短3天,上半年來自北京與河北的貨物比重達3成。

今年4月,《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公佈,雄安市民服務中心投入使用。在河北省組織開展的重點項目“提質增效年”活動中,京津冀協同發展項目達到161項,佔比近4成。曹妃甸港開通與天津港外貿集裝箱班輪航線,實現天津自貿區功能向河北港口延伸拓展。石家莊市屬醫院與京津知名醫療衛生機構建立合作項目總數達46個。

朗依製藥、萬生藥業、協和藥廠、康辰製藥、銀谷製藥、華潤雙鶴……北京藥企“扎堆”滄州,中國北方原料藥基地初露雛形。據悉,北京—滄州—渤海新區生物醫藥產業園已引入醫藥項目113個,總投資354億元。

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京津冀產業結構有所不同,但趨於高端的特點愈發明顯。

上半年,北京新經濟實現增加值4707.2億元,按現價計算,同比增長15.2%,增速快於全市GDP現價增速,佔全市GDP的比重保持在1/3左右。其中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1%和17.1%,對全市經濟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天津規模以上工業中,裝備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表現亮眼。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5.3倍,碳纖維增強複合材料增長69.5%,服務機器人增長36.4%。河北服務業增加值佔全省GDP的比重為45.1%,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70.2%,大幅提高8.4個百分點。

在產業結構趨於高端的同時,需求結構持續優化。

大型連鎖生鮮超市、家政服務、洗衣服務、再生資源回收……如今,在生活性服務業領域,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新模式不斷湧現,服務性消費已成為拉動北京市場消費增長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北京服務性消費佔市場總消費的比重為55%,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對市場總消費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4.6%。

天津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網上零售額增長6.3%,拉動全市限額以上零售額增長1.1個百分點。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6%,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增長5.5%。河北通訊器材類、體育娛樂用品類、文化辦公用品類等消費升級類商品零售額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網上零售、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湧現,已經成為消費增長的新動力。

質量效益穩步提升

從企業效率效益看,北京1至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為41.7萬元/人,同比提高5.6萬元/人。其中,中關村示範區企業收入利潤率為7.5%,同比提高0.6個百分點,每名從業人員實現收入和利潤分別為87.2萬元/人和6.6萬元/人,同比均明顯提高。

天津二季度規模以上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3%,比一季度提高1個百分點,達到2014年以來最高水平。河北規模以上工業利潤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1至5月增速為34.3%,比一季度加快24.3個百分點。

令人欣喜的是,京津冀三地發展方式更加綠色,能耗持續下降,空氣質量持續改善。北京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8.5%。天津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5%。河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耗同比下降6.2%,自去年3月份起,已連續15個月保持下降。

上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44.9%,同比上升0.6個百分點;區域PM2.5濃度為6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4.3%。其中,北京PM2.5平均濃度均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2%,為歷史同期最低。

記者 | 陳雪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