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修建族譜的?有哪些歷史考證?

你同桌1


中國人對祖先的感情和重視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就牢不可動,以前的很多人逃難都一定要帶著祖宗牌位和家譜,現在也有很多人修撰自己家族的歷史,並引以為傲。族譜可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它兩個是正史和方誌),歷經了千年的歷史,到今天還依然在中國人的生活中施加著自己古老而又新鮮的影響。



最開始編纂族譜的當然是統治者們。從夏至周,都有記錄國君世系的傳統。周代的貴族們愛在青銅器皿上刻各種銘文,內容是自己家族的世系,並對其先祖的善行大力誇讚,對其惡行則選擇性失明。這就是所謂:“稱美而不稱惡”,善於學習的中國人之後繼承了這一規則,絕少有罵祖先的,都是講好話。


秦漢時期出現了私人修的家譜。漢代中國實行察舉制,根據人的口碑、家世、才能等等標準來選舉人才,所以家譜的重要性一下子就提高了。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九品中正制只看人的出身,所以從皇家到民間都對族譜空前重視。到了唐代,士族制度瓦解,出身不再是做官的唯一標準,不過修族譜這個傳統倒是延續下來了。



宋代是修族譜一事真正開始興旺的時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族譜開始大面積出現的時候。趙家的皇帝意識到族譜有很高的利用價值,可以用族譜來提倡傳播儒家的孝道、禮樂、宗法思想,以達到安定人心和維護統治的目的。1205年,宋寧宗下詔鼓勵民間修譜,保證家族的綿延不絕。


當時有名望的知識分子也對修譜做了規範化的行動,蘇洵和歐陽修提出了全新的編修原則和體例,他倆的譜學思想和修譜原則對後世影響頗大:民間修族譜時,應採用小宗之法,即世系往上追溯到始遷祖或五世祖;皇室修族譜時用大宗法,即把家族一直追溯到血緣始祖或受姓始祖。



清代皇家族譜,玉牒。這一套族譜是中國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皇家譜牒。


不過我們今天很難看到元代及其之前的族譜了,能存活至今的族譜多是明清時期的。明清也是修族譜的黃金時代,不管是民間還是皇家,對修譜都抱著極大的熱情。在修撰體例上,家法族規、恩榮錄、族產等內容都被收進去,形式完善。隨後,大清的完蛋並沒有澆滅民國的人們對族譜的重視,在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斷了一段時間的修譜工作在民間再度興起。


參考文獻:嶽晗:《家國情懷:儒家與族譜》,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