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閨怨詩|中國古代軍人妻子的愛恨哀怨

在唐朝,很多男人他們非常希望通過從軍建功立業,有許多男性公民當兵服役,常年累月戍邊,不僅造成數以萬計的將士傷亡,而且使其家屬,尤其是妻子飽嘗生離死別的痛苦。不管丈夫基於何種原因從軍,對軍人的妻子來講,獨守空房,長夜無眠,淚溼孤枕,榮華徒逝,十年二十年的時光如此度過,自然生怨。

李白閨怨詩|中國古代軍人妻子的愛恨哀怨

那些勞動婦女,一個家庭的沉重負擔全部落在了她們的肩頭,她們要養育子女,照顧公婆,做各種家務,除此之外還要承擔力所不能及的繁重的體力勞動,怨恨會更深。怨氣鬱積在心中,久而不能發洩,便會轉化成悔、恨。其實愛與恨本來就是同時存在的東西,只不過此恨是由因愛產生的。思婦往往是又怨又氣又恨,百感交集,但思婦畢竟是愛徵人的,女性如從心底愛上一個人,就會沉入這個感情世界,因為這份情是她全部的所有,恨歸恨,她們對徵人的冷暖、安危和生死始終是最關心的。

李白閨怨詩|中國古代軍人妻子的愛恨哀怨

如李白的《子夜吳歌》“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徵人之婦通過寄征衣抒發自己的憂情,含辛茹苦的徵婦們青春殆盡又魂系邊關,既有保衛國家的樸素情感,又擔心異地邊關苦戰風寒中的親人的安危,詩的意義不僅是寫思婦的愁苦,而且通過思婦之口說出“罷徵”的願望,讓讀者從婦女的哀愁中聽到了人民對和平的呼喚。

李白閨怨詩|中國古代軍人妻子的愛恨哀怨

愛情它支持著思婦面對慘淡的人生,讓思婦懷著希望,苦等丈夫歸來。徵人活著,是思婦的希望,是女性面對殘酷現實的精神支柱,但如果不幸戰死疆場,會給閨中的妻子帶來深重的災難。如李白的《北風行》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中有一雙白羽箭,蜘蛛結網生塵埃。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李白閨怨詩|中國古代軍人妻子的愛恨哀怨

這是陣亡將士妻子悲憤之極的訴怨之詞。詩中的主人公本是一個有說有笑的少婦,有一個和美的家庭,深愛著她的丈夫。在軍事危急的情況下,自己的丈夫去了當兵,從這天在家裡待不住,倚著門口神情恍惚地望著行人,希望發現她從軍歸來的丈夫,然而她等來的卻是“人今戰死不復回”的噩耗。忽而睹遺物傷痛。於是她不忍再見到這箭袋,這白羽箭了,把它們燒成灰,遙祭戰死的亡靈。隨著愛情信物的焚滅,她所有的幻想,期望化為了灰燼,然而她的思戀之情永不會斷絕。由思而悲,由悲而憤,她不由發出“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的呼聲。詩中有對戰爭的控訴,有對徵人婦的同情,尤其詩末兩句,說的正是思婦那種怨恨的深廣和悲憤不能自已、欲生欲死的強烈感情。

李白閨怨詩|中國古代軍人妻子的愛恨哀怨

思婦們最為可貴的是她們雖然有怨恨有憂患有哀嘆,但總帶著美好的憧憬,期待著完美的愛情,幻想著安寧的生活,但是征戍畢竟給家庭生活帶來了影響和沉重的負擔,特別給閨中妻子帶來了愁苦和悲傷,閨怨詩傳達出了她們矛盾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