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潭市積極轉變漁業發展方式 特色水產養殖「錢」景廣闊

湖南省湘潭市積極轉變漁業發展方式 特色水產養殖“錢”景廣闊

梅林橋示範園錕燦家庭農場負責人在收集網上來的龍蝦。(記者 白楊 攝)

(記者 黃武平 通訊員 潘凱)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青、草、鰱、鱅“四大家魚”等傳統常規水產品,已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無公害、原生態、高品質水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近幾年來,湘潭市積極轉變漁業發展方式,調整漁業養殖品種結構,走特色發展之路。甲魚、鱖魚、翹嘴紅鮊、黃顙魚、龍蝦、大閘蟹等名特優品種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水產養殖戶新增收入的重要來源。

龍蝦價好且供不應求

8月16日,我們在湘潭縣易俗河鎮梅林橋現代農業示範園錕燦家庭農場瞭解到,今年的頭撥銷售旺季剛剛過去,目前正處於保種繁育階段,為本年度第二撥銷售高峰做準備。

農場主介紹,去年年底,他在市、縣農業部門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將流轉到的160畝地整理成標準的“蓮+蝦”種養基地,並投放了龍蝦種苗。從今年5月份開始,陸續有買家到池邊提貨,根本不要自己找銷路,每公斤價格超過50元。6-7月份,荷花盛開,前來休閒垂釣、採摘蓮蓬的人絡繹不絕。“蓮蓬基本是免費送給了遊客,主要靠龍蝦創收。”他說,龍蝦畝產150公斤左右,純利超過1000元。

附近另一家龍蝦專業養殖基地負責人介紹,他的500畝龍蝦養殖基地只是純養殖模式,每畝純利約有2000元。雖然資金、勞力等投入較大,但只要有效益就有信心,再苦再累也樂此不疲。

三兄弟回鄉投資養青蛙

湘鄉市月山鎮白龍村村民張鶴高等三兄弟,都在外地有自己的事業。2016年11月,他們在“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的政策鼓舞下,共同投資40餘萬元,流轉了當地20多畝耕地修建蛙池,成立“張氏黑斑蛙養殖專業合作社”。去年8月份,雖然大部分蛙還沒有完全長成,但已經有人慕名前來購買嚐鮮。到年底粗略統計,畝產量約1500公斤,按照平均每公斤60元計算,畝產值達9萬元,共計獲純利約30萬元;另外還有蔬菜、大豆、泥鰍等副產品,除自給自足外還可以對外銷售,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

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摸索,張氏兄弟掌握了蝌蚪的繁育技術,今年不再需要從瀏陽市一家特色水產品養殖基地進購蝌蚪,每畝蛙池可節約成本6000元。不僅保證了自身蛙池的蝌蚪供應,還對外銷售了5萬元的蝌蚪。

另外,今年合作社還吸引到一位資深肉類生意人的加盟,共同投資擴大了蛙池規模,目前產銷兩旺。

中華鱉大閘蟹成新寵

養殖青、草、鰱、鱅“四大家魚”是湘潭市的傳統產業,養龍蝦、青蛙也不再是稀罕事,但中華鱉、大閘蟹養殖,在湘潭市還不多見。

8月15日上午11點多鐘,湘潭縣河口鎮卓江村惠農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家魚養殖基地開始熱鬧起來,三五成群的顧客們既為來飽眼福,也是為飽口福。基地餐廳裡有10多隻塑料桶,分別盛著大大小小、品種各異的甲魚,大的約4公斤,小的不足1公斤。其中,以中華鱉最受青睞。

離餐廳不遠處,是圍牆圍住的7個甲魚養殖池,其中有6個池是露天的,另一個面積近10畝的池子罩著塑料大棚,系目前湘潭市唯一的標準化甲魚幼仔保育棚。

公司負責人介紹,近3年來,他和一個朋友在卓江村流轉耕地1000多畝,分別養殖甲魚、大閘蟹。雖然還在學經驗、創品牌的階段,產品尚未批量上市,但親戚朋友、同學熟人一傳十、十傳百,早已名聲在外。每年所產甲魚、大閘蟹除供各自餐廳加工銷售外,其他的基本被這些食客買走了。

漁業轉型升級日新月異

市農委統計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市水產養殖面積約24萬多畝,其中池塘16.6萬畝、水庫6.78萬畝,稻田養殖約1萬畝,水產品年總產量約8.6萬噸,漁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的6.8%,比5年前提高1.3個百分點。

這幾年來,全市漁業生產呈現多重特點,標準化生態綠色養殖成為主流,特色漁業培育不斷提速,水產健康養殖推進加快。採取多途徑、多渠道倡導生態、健康水產養殖方式,規範養殖生產行為,規範使用飼料和漁藥等投入品,嚴禁違禁藥物的使用,對重點水產養殖基地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實現了重點水產養殖基地的水產品質量監管常態化努力推行高效生態養殖技術,強化生態環境控制和資源化利用。積極開展生態漁業示範,發展生態型、環保型增殖漁業。

截至目前,全市創建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12家,示範場面積達7631畝。初步打造了湘潭縣龍蝦、中華鱉、大閘蟹,雨湖區泥鰍、青蛙,湘鄉市鱖魚、翹嘴紅鮊、青蛙,嶽塘區觀賞魚等一批特色養殖基地,名優水產品已成為水產養殖戶新增收入的重要來源。

與此同時,湘潭市持續加大創建經營特色化、管理規範化、服務標準化休閒漁業示範基地力度。全市已創建3家國家級、3家省級休閒漁業示範基地,為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提高漁業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漁民增收和農業現代化發揮了重大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