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自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漢獻帝遷都至長安開始,關東群雄開始了大戰四方的相互征戰和兼併戰爭,到196年漢獻帝東歸併定都許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之際,南方且先不說,當時北方最強的諸侯主要是袁紹,袁術和曹操三家(公孫瓚已經日薄西山,呂布徐州四戰之地,周邊強敵環伺,遲早要被滅)。三人之中袁紹勢力毫無疑問是最強的,此時的袁紹兵多將廣,冀州幷州青州在手,幽州遲早也是他的,假以時日只要袁紹不犯大錯誤,滅掉曹操不是什麼大的問題。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袁紹手下不是沒有能人,當時之所以擁有三州之地,他手下六大謀士功不可沒,特別是沮授和田豐兩人謀略出眾,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和極富遠見的正確策略和建議,可惜的是袁紹剛愎自用,忠言逆耳只聽得見好話,對沮授田豐的建議視而不見,反而一次次的聽從了郭圖的建議,從而導致一次次的錯失良機,最終在官渡之戰一敗塗地被曹操擊敗。演義不說,我們翻開一部《三國志》略略一數,袁紹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袁紹一不聽從:授曰:“今迎朝廷,至義也,又於時宜大計也,若不早圖,必有先人者也。夫權不失機,功在速捷,將軍其圖之!”紹弗能用。沮授早在曹操迎奉天子之前就勸說袁紹“功在速捷”,就是說要早點下手,否則就會被別人搶先了,結果唱反調的郭圖和淳于瓊說了“若迎天子以自近,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意思是讓袁紹不要給自己找個婆婆尋不自在,結果袁紹聽了郭圖的沒聽沮授的。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袁紹二不聽:”出長子譚為青州,沮授諫紹:“必為禍始。”紹不聽。袁紹拿下了四州之地意氣風發,於是封了三個兒子一個外甥一人守一個州,沮授勸諫袁紹沒聽,果然在袁紹死後,幾個兒子各自為政相互之間還攻伐不已,自己內部先亂了怎麼和曹操打?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袁紹三不聽從:“建安五年,太祖自東征備。田豐說紹襲太祖後,紹辭以子疾,不許。”赤壁之戰前夕,曹操生怕到時和袁紹打起來徐州的劉備會來攪局,於是就出兵準備先解決了劉備再來全力對付曹操,田豐建議他襲擊曹操,袁紹因為自己最疼愛的小兒子生病(應該就是袁尚)居然置軍國大事於不顧,“不許”!白白錯過機會。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袁紹四不聽從:“紹進軍黎陽,遣顏良攻劉延於白馬。沮授又諫紹:“良性促狹,雖驍勇不可獨任。”紹不聽。赤壁之戰前袁紹派顏良進駐白馬從而引發了白馬之戰,沮授勸諫袁紹不要讓顏良單獨領軍,袁紹沒聽,結果顏良被殺,損兵折將不算還大傷士氣。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袁紹五不聽從:”沮授又曰:“北兵數眾而果勁不及南,南谷虛少而貨財不及北;南利在於急戰,北利在於緩搏。宜徐持久,曠以日月。”紹不從。沮授的建議很合理,要袁紹不要急於決戰,著急的是曹操而不是你袁紹,首先支持不下去的一定是曹操,當然袁紹還是不聽。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袁紹六不聽從:“會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餘人北迎運車,沮授說紹:“可遣將蔣奇別為支軍於表,以斷曹公之鈔。”紹復不從。如果袁紹聽從了,日後曹操火燒烏巢就沒那麼容易了。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袁紹七不聽從: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修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這個和沮授勸諫袁紹不要急於決戰要打持久戰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可是袁紹還是沒聽從。

只選錯的,不選對的:七“不聽從”的袁紹敗得不冤,曹操贏得僥倖

有時候在想,七個選擇題,袁紹居然能夠次次答錯:只選錯的,不選對的,簡直令人有點不可理解,其實七個”不聽從“袁紹只要能夠聽進去一半比如搶在曹操之前迎奉漢獻帝,再比如不和曹操那麼急著決戰,遲早曹操扛不住(其實曹操已經扛不住了,他都寫信給荀彧說要撤回許都了)。這麼多的機會都被袁紹自己錯過,只能說袁紹敗得不冤,當然曹操贏得也僥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