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一科舉考場,以舞弊案聞名,卻走出四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明朝弘治十二年,大明王朝在這一年春天舉行會試。這個考試只是例行慣例,並無特別之處,但事後看來卻並不普通。當時,參考生員三百多人,有四個人參加了同一場,而這四人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

明代一科舉考場,以舞弊案聞名,卻走出四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這四個人就是倫文敘、王守仁、唐伯虎、徐經。倫文敘連中會試第一,殿試第一,考中狀元。倫文敘在政績上沒有顯耀之處,但在家庭教育上卻被人稱道,一門四進士,有“父子四元”之稱,就連正德皇帝都為其修建了一座牌坊,書曰“中原第一家”。王守仁被賜二甲進士,之後他為政可圈可點,堪稱大明脊樑;為文更是受到世界認可,不僅在中國,在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也都很有市場。

相對於榜上有名的倫文敘、王守仁,唐伯虎、徐經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二人陷入科場舞弊案,仕途就此終結。

明代一科舉考場,以舞弊案聞名,卻走出四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當時,三場考試結束,關於洩露的流言蜚語就傳滿京城,說江陰考生徐經賄賂考官提前得到試題。二月丁巳,戶科給事中華昹突然上奏皇上“江陰縣舉人徐經、蘇州府舉人唐寅等狂童孺子,天奪其魄,或先以此題驕於眾,或先以此題問於人”。當時的主考官是李東陽,副考官為程敏政。因為事涉程敏政,明孝宗命李東陽覆校。李東陽發現,舞弊案涉事人徐經、唐伯虎非但沒有名列前茅,就連榜單上壓根沒有他們的名字。這就意味著,徐經、唐伯虎科場舞弊是站不住腳的。

明代一科舉考場,以舞弊案聞名,卻走出四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歷來科舉是國之大事,明孝宗自然是馬虎不得,但或許是當時的形勢使然,孝宗竟然要徹查此事,而且還把華昶和徐經、唐伯虎都抓了起來。嚴刑逼供之下,朝廷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徐經進京時曾向程敏政時送過見面禮,唐伯虎也用一個金幣乞文。

明代一科舉考場,以舞弊案聞名,卻走出四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當然,這是屈打成招的事,見面禮、金幣更是子虛烏有。徐經是江陰富家之子,錢財自然是不缺的,而他與唐伯虎又是莫逆之交,二人志趣相投,相約同船赴京會試。徐經有優童數人,在京城自然是極易招人耳目的。

明代一科舉考場,以舞弊案聞名,卻走出四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徐經是飽學之士,為何在得知試題的情況下,仍然不中呢?這在邏輯上顯然是說不通的。所以,綜合來看,這極可能是宮廷內鬥的結果。

無論這件事真相如何,都給唐伯虎、徐經帶來了致命的傷害,二人軍被削除仕籍,發充縣衙小吏使用。唐伯虎自然不甘於做一個小吏,便辭職了,從此消極頹廢,遊蕩江湖,醉心書畫,終成一代大家。

明代一科舉考場,以舞弊案聞名,卻走出四人,對後世影響深遠

徐經歸家後,閉門讀書,著書明志。徐經是梧塍徐氏的關鍵人物,遭經科場大獄後,徐氏家族的發展軌跡發生了明顯變化,到曾孫徐霞客時,更是遊歷四方,成書《徐霞客遊記》,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明孝宗實錄》、《明史·文苑傳·唐寅傳》、尤侗《明史擬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