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林黛玉《五美吟》中的故事(三)

《五美吟》中的第三首是《明妃》:

明 妃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bì)画工?

这首诗中间用到的典故有两个:明妃、画工。

明妃,汉元帝时宫人,姓王名嫱,又被称为王昭君。当年因未贿赂画工毛延寿,而被画丑了相貌,和亲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被封为宁胡阏氏。后来因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称为明妃,也被人称为王明君。所以,大家以后读书时要注意了,凡是看到书中讲王嫱、王明君、王明妃,它都是在讲同一个人——王昭君。

揭秘:林黛玉《五美吟》中的故事(三)

明妃 王昭君

为什么她一个人有这么多的称呼呢?主要的原因就是避讳。

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做避讳。在中国古代主要有这样两个形式:

一、避尊者讳。比如说,皇帝的名字,当时的人就不能说、不能使用,当一定要用到这个字的时候,不能讲这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来代替。如:唐太宗名叫李世民,所以那个时期的人称“民风”为“人风”,清代的康熙皇帝名叫爱新觉罗·玄烨,本来之前黑色被称为玄色的,但是由于不能称呼皇帝的名讳,所以玄色就改称为元色。王昭君之所以被称为明妃,就是在避皇帝讳。

二、避长者讳。比如:在古代,人们就不能随便称呼自己父母、师长的名字。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红楼梦》第二回中谈到,当年贾雨村在教林黛玉读书的时候就觉得很奇怪:“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

林黛玉每次念书念到“敏”这个字的时候,她都读成“密”,写这个字的时候,也要专门少写一两笔划。贾雨村觉得很奇怪,后来,他才明白原来林黛玉的母亲名叫贾敏。林黛玉之所以这样做,是在避她母亲的讳。

揭秘:林黛玉《五美吟》中的故事(三)

黛 玉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例。杜甫的诗歌写的好,他的诗里面写了很多的动物、植物,但他从来不写海棠。因为《古今诗话》有注:“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这也是避讳。

其次,我们来讲讲和亲公主。一般,在我们打不赢周边少数民族的时候,就会派公主前去和亲,以换取安宁。历代以来和亲公主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早在汉武帝时期,公主刘细君远嫁乌孙时,就含泪哭诉过:

吾家弃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lào)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hú)兮归故乡。

揭秘:林黛玉《五美吟》中的故事(三)

乌孙公主 刘细君

她是历代和亲公主悲剧命运的缩影。像乌孙啊,匈奴啊这些,在我们汉人看来,那就是蛮夷。在汉人心中和野人是一个档次,茹毛饮血,人都未开化的,我们虽然打仗打不过他们,但从心底来讲也从未瞧得起他们。和亲公主们要嫁给野人做老婆,心中的那种屈辱可想而知。

正因为她们如此悲惨屈辱,历代皇帝除非万不得已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亲生女儿送去和亲。去的公主一般分成几类:一、长的美貌的宫人,王昭君就属于此类。二、罪臣之女,比如:刘细君她是汉武帝的哥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建当年谋反触怒武帝被杀,他的女儿就被送去和亲。刘细君死后。汉朝又马上把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嫁到了乌孙,真是前仆后继。这个刘戊是当年“七国之乱”的二号人物,所以他的孙女儿也被送去和亲了。包括我们最有名的文成公主也是一位和亲公主,在她之后再嫁吐蕃的金城公主是废太子李贤的孙女。

千百年来,和亲公主们的幽恨,受到了很多文人的吟咏,如杜甫的《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hè)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shuò)漠,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讲昭君生于名邦,死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上。

后来,唐代的诗人戎昱写诗《咏史》讽刺和亲政策说道: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说你们这些君臣,平时的时候一说起,一个个厉害的不得了。等到国家真的有事了,啥用都没有,只好靠女人去和亲。真是一针见血的指出这些须眉男子的无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