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術見長的百度爲什麼在雲計算上落後於阿里?

dj小周


題主好。

雲計算領域可能大眾不為熟悉,我先班門弄斧科普一下國內雲計算市場的格局吧。

阿里雲2009年就殺入雲計算領域,現在國內市場,阿里雲佔領了半壁江山。毫無意外的,上榜了雲產業獨角獸。

後面的是騰訊雲,2013年正式商用,第二卻不是屈居,差距還是挺大的。

說完基本格局,我們再說回題主說到的問題,為什麼百度做雲不如阿里雲?

先說題目中的技術。

不錯,百度某些產品的確很牛逼,比如搜索這一塊國內可能沒有公司可以超越,畢竟百度在搜索領域深耕了多年;百度的地圖可能也已經僅次谷歌了。但是,搜索牛、地圖牛不代表所有技術都牛。好比現在百度說的最熱鬧的人工智能,好像也沒有什麼實際落地的產品?佈局上最看重的無人駕駛,商業化道路還很遠呢。

比較起來,阿里雲的技術絕對是實打實的了。

母體阿里巴巴集團電商大促帶來的極大的場景機遇,瞬間脈衝流量超過了全球傳統軟巨頭的技術極限。於是,有了阿里雲下決心做的飛天,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將數百萬臺服務器“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公共的計算能力。

沒錯,國內唯一的自主可控的雲操作系統。

2017年雙11中,每秒32.5萬筆交易,這一結果建立在阿里雲構建的全球最大規模混合雲之上。這樣的商業場景,別的雲計算公司可是無法嘗試、挑戰的。只有阿里雲能搞定。

同時,阿里雲的人工智能產品也更落地產業,天合光能通過阿里雲ET工業大腦A品率已經提升了7%;杭州城市大腦接管杭州128個信號燈路口,試點區域通行時間減少15.3%。恩,比無人駕駛要來的紮實。

不僅如此,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百度做產品,動作總是慢人一拍:有了谷歌眼鏡,再有了BaiDuEye;智能自行車火了以後也才有了Dubike。先發制人有多重要,不用我多說啦。


雲計算也是一樣的道理,搶的先機才有制勝機會。

回想2010年中國(深圳)IT領袖峰會上,就BAT就“雲計算”激辯過這個話題。當時,李彥宏認為雲計算其實就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而馬雲卻說,雲計算是阿里找到的一個新的礦產。

阿里雲成立於2009年,是中國最早投入到雲計算基礎技術研發的企業。成功搶跑也換來了巨大的先發優勢,百度雲呢,2015年才開始開放運營。實在是有點晚。


再者,做人工智能、雲計算人才、投入有多重要不言而喻。

從2013年初李彥宏創辦百度研究院以來,百度曾經聚集了一大批AI技術大牛。可如今呢,陸奇離開百度、吳恩達離開百度、餘凱宣佈離職…可以說百度的門客走的不少了。


這邊,阿里就不一樣了。

2017年,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成立“以科技創新世界”的達摩院,未來3年內將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人才、投入技術、開拓未來。不懂技術的馬雲,比任何都支持技術、珍惜人才。

多位技術大牛入職阿里,構成了阿里的最強大腦。今年,世界頂級量子大牛馬里奧·塞格德宣佈加盟達摩院,可以說幫助阿里叩響終極計算之門。


阿里在技術方面的投入也是領先的。數據顯示(都是來自公開資料的,財報),阿里2017技術投入為170億元人民幣!你敢信?遠遠超過了百度的101.5億、騰訊118億。


種種看來,阿里雲不是第一,誰是?百度加油!


BAT侃大山


百度重技術,雲計算是一項技術,但並不能因此得出百度就要在雲計算領域領先,照這個說法,百度應該在所有的技術領域都遙遙領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大數據、雲計算這個概念早些年就火了,但是更風炒作概念是一回事,紮紮實實投入又是另外一回事,就好比人人都網絡安全很重要,卻沒有多少公司願意耗時耗力耗費金錢去投入是一樣的道理。

阿里巴巴很早就把大數據升級為集團的重要戰略,當時頂住了很多壓力,因為需要投入的資源太大了,而且短時間內看不到投資回報。

阿里的做法,一方面是領導層決策的前瞻性,另一方面可能也源自資深業務的需要,畢竟淘寶天貓以及支付寶之類的無一不需要雲計算的支撐,這些數據不能完全交給別人,與其受制於人,不如自己支撐。

反過來,淘寶天貓等產生的大量用戶數據,又可以讓阿里的大數據和雲計算更加豐富,畢竟要提升雲計算能力沒有海量數據支撐是做不到的。

前些天馬雲在阿里達摩院成立的演講中說光是一個雙11需要處理的數據和雲計算能力就超過很多人的想象,所以阿里巴巴還需要成立達摩院,進行更深度的技術研究和創新。

此外,阿里還是第一家把數據分析職位部門化、職級化和規範化的互聯網公司,併產出了很多數據分析方法論特別是電商行業的方法論,下邊是網傳的阿里數據分析師職級和要求,阿里對雲計算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反觀百度,儘管也有一定的大數據和雲計算需求,但這些年的搜索量增長不大,移動方面業務也沒有出現微信、淘寶這樣數量級的產品,所以需求不是那麼迫切,再加上急於在移動互聯網佔據一席之地,所以花了大價錢去買應用分發,去買團購,無暇顧及雲計算這一塊。

等到現在發力AI了,才感覺到了雲計算的重要性,所以起步晚了些,在我的印象中,騰訊雲都發展得要比百度雲要好得多。

以上。


望月的博客


雲計算日益成為新興的產業,前景看好。亞馬遜是全球目前最大的雲計算巨頭,2016年亞馬遜雲計算部門AWS營收達到122億美元,運營利潤為31億美元,該業務也成為亞馬遜的最大利潤來源。而在國內,雲計算市場領先者則是阿里,而非以技術見長的百度。

為什麼技術具有優勢的百度反而落後於阿里呢?我想原因有以下幾個:

1、百度整體技術有優勢,但不代表在雲計算上就一定比阿里等對手更強。

正如提問所說的那樣,百度的技術能力在BAT乃至國內互聯網行業中都是有一定的優勢。不過阿里和騰訊在技術也非弱者,而且近年來阿里和騰訊開始在技術研發上加大投資,逐漸縮小了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反超了百度。在雲計算上,百度技術可能已經落後於阿里。

2、退一步說,即便技術佔優勢,也不代表就推出好的產品。百度的強項是技術,短板則是營銷和產品。我們都知道,從技術到產品的進化,是一個非常艱鉅的跳躍。產品團隊的重要性,可能在某些時候比技術還要重要。百度近年來幾乎沒有推出重磅優秀產品,和他們缺乏優秀的市場、產品團隊息息相關。

3、阿里在雲計算上擁有先發優勢。

雲計算巨頭多誕生在電商行業,並非偶然。由於自身龐大電商業務的需要,亞馬遜率先接觸到雲計算,並在內部富餘產能的情況下前瞻性地對外推出產品。阿里也迅速跟進,效仿亞馬遜擴大現有產能,推出雲計算產品搶佔國內市場。相比傳統的互聯網企業,電商巨頭擁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先發優勢,並率先達到規模經濟,以更穩定的服務和較低的價格佔領更大的市場。

現在,雲計算成為各大互聯網企業的戰略業務,電商之外的巨頭也開始重視。國外的亞馬遜受到了谷歌、微軟等的挑戰,而阿里在國內也迎來了百度、騰訊等重量級對手。規模經濟並非越大越好,只要其他對手達到規模經濟,就有機會向領先者發起強力挑戰。百度在雲計算上仍有趕超阿里的機會,不過還是那句話:光有技術並不代表能推出優秀的產品,優秀的產品沒有相應的市場營銷也不見得能佔領市場。


螞蟻蟲


現在說誰領先誰落後還為時過早。

儘管從數據上看,阿里雲佔有率佔有優勢,但大部分都是基礎雲,也就是雲計算1.0,百度因為業務後發和技術的優勢,直接進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應用的雲計算2.0階段。也就是在基礎雲的競爭,阿里雲佔了優勢,但是雲計算2.0明顯是未來,商業價值也更高,百度雲未來並不是沒有機會。

另外從這幾天股價來看,百度重回巔峰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全球投資者都看好百度在雲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上的佈局,也就是百度的ABC戰略開始產生化學反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決定未來雲計算格局的不是現在所謂的成績,而是為未來所做的準備,當開放共享成了必然的主旋律,百度完全開放的姿態將有助於讓自己在未來的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

因為就百度現在來看,賦能行業的開放共享更容易造就幾何式的版圖擴張,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在雲計算領域總體市場潛力很大的情況下“借雞下蛋”,對百度而言,平臺化開放是一種搭快車的戰略選擇,相較於自己辛苦磨礪技術與服務能力,開放思維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和品牌滲透,在加上其自身AI技術也能夠“眾人拾柴火焰高”保證實時領先。


科技向令說


百度缺點兩個品質,第一,遠見,第二,堅持。

第一點,百度缺遠見。百度原因不如阿里看的遠,阿里戰略佈局高了百度許多個等級,百度很多時候,是跟著阿里做。但是技術性的東西,百度並沒有跟著阿里做。外賣,視頻,互聯網金融,都跟著阿里做,但是支付跟不上阿里,網絡放貸倒是跟上了,百度視頻是不怎樣的,百度做外賣也是不失敗的,唯有云計算,沒聽過百度熱情跟隨,這點需要計較做的技術活,百度是那麼上心。

第二點,百度缺堅持。百度的核心技術,搜索,雖然比國內其他搜索好了多個檔次,但是相對於谷歌,差距還是很大的,谷歌退出後,百度並沒有趁機下功夫加強搜索業務,反而開始放鬆,利用搜索的平臺,以賺快錢為核心任務,而不是追求搜索做的更完美。雲計算是一種新技術,不像外賣燒錢就可以鋪開,對於雲計算,就算國內的排名,也沒看到百度雲。選擇了非技術類的其他賺快錢業務的拓展。缺少堅持走技術路線的決心。包括後來做自動駕駛,熱情洋溢鼓搗了還不到一年,現在也沒聽說有新突破,這公司內部似乎有人不想往高難技術發展,而是想著這輩子時間不長,應該利用打下來的江山,儘量賺錢落袋為安,這些人對百度的決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導致搜索業務沒有得到深入研究如何超越谷歌,需要集中人力物力研究的長遠發展項目,得不到重視,那些可以賺快錢的業務,反而被重視。

從瞭解到百度也做高利息的放貸之後,對百度的打分,從原來80分直接落到30分。不好看它。徹底毀了。

當然,國內現在搜索還是百度最好用。這個還是要感謝百度。


西格瑪的化學


現在談雲計算的勝負還言之過早吧。

阿里涉足雲計算是從2009年開始的,相比來說,百度、騰訊等公司的進入時間要晚一些,阿里雲成功抓住了第一波的紅利期。從一些第三方的數據來看,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已經在40%左右,加上騰訊雲、百度雲、華為雲和三大運營商,在國內雲計算市場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但這個格局顯然不是市場競爭的最後結果。

一方面,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在早先的發言中,多次談到雲計算是一場長期競爭,阿里雲做好了長期競爭的準備。類似的,百度、騰訊、網易等負責雲計算的高管也有過類似的言論。雲計算被比作互聯網世界裡的“水煤電”,基礎設施的商業規模註定是非常驚人的,然而即便是亞馬遜這樣走在全球最前沿的雲計算公司,2016年全年的營收不過122億美元,淨利潤31億美元。

對比近期熱議的另一個數字,谷歌為了成為手機的默認搜索引擎,去年向蘋果等手機廠商支付了72億美元。雲計算如今的市場價值還比不過一個小小的入口。也從側面證明了一個事實,雲計算才剛剛開始,整體規模仍然很小,有很大的空間需要去挖掘,也就不難理解看似錯過時間窗口的百度、騰訊等同樣在發力雲計算,因為現在仍然在窗口期當中,每一個玩家都有機會。

另一方面,早期的雲計算打的是概念牌和規模優勢,比如說很多企業從傳統IT架構遷移上雲,最大的誘惑就是雲計算的彈性擴容和成本優勢。無可否認的是,不管是亞馬遜的AWS還是阿里雲,市場份額集中在IaaS上,也就是基礎計算服務。

但進入到2016年以後,雲計算的風向標已經開始轉向人工智能,越來越多的公司推出智能化的雲服務,越來越多的公司輸出整體的解決方案,而非單一的計算能力。其實百度、谷歌等技術派的公司已經開始展現出自身的優勢,比如將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和一些雲服務融合,未來的水煤電肯定是雲計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融合,這個領域的競爭仍然處於起點階段。

總之,現在談論雲計算的戰果還為時尚早,AWS、阿里雲勝在規模,不代表谷歌、百度沒有逆襲的機會,當然也可能是騰訊、微軟等玩家,一切才剛剛開始。


Alter聊IT


首先,必須承認的是,在BAT當中百度的技術可以說無可挑剔,畢竟廠長就是技術出身。但是拋開技術層面,雲計算落後於阿里,與領導者的遠見卓識也有相當的關係。

10年前,馬化騰、李彥宏和馬雲曾經在中國IT領袖峰會上就雲計算展開精彩對話。

馬化騰表示,可能過幾百年、一千年後,到阿凡達那種現象確實有可能,現在做雲計算還是顯得過早。

李彥宏則表示,雲計算不客氣一點講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基於雲計算的這種互聯網應用出來,但想用雲計算方式多賺點錢會比較累。

而只有馬雲說,雲計算是一種分享,數據的處理、存儲然後跟分享的機制,如果我們不做雲計算,將來會死掉。


其次,阿里對雲計算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在當時,雲計算一般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從底層操作系統開始自主研發;一種是基於OpenStack等第三方軟件搭建。當時,阿里雲是國內第一個投入雲計算行業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情況下,阿里雲選擇了自主研發。不依靠OpenStack 搭建,而是依靠自身技術。

阿里雲飛天拿下2017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該獎項設立15年來第一個特等獎。


並且,阿里雲飛天系統經受住了超大應用場景的考驗。

每年的12306的餘票查詢就放在阿里雲飛天上,2017年,12306穩定度過了第一波春運售票高峰——一次訂票交易平均響應時間為0.5秒、網站PV值每天超400億次,雲計算扛住了每天多達250億次的訪問

2017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構建了全球最大規模的混合雲。在11日這一天,買、賣、付、送各環節的核心繫統均切換到了公共雲計算平臺。

從多方面來看,百度無論在遠見和耐力上都不及阿里,這樣導致了百度落後於阿里了。


互聯網最大事


眾所周知百度和阿里是兩個不同的企業,大家也是術業有專攻,雖然之前大家都不看好,但隨著近幾年雲計算行業的飛速發展,這一塊也是越來越多的人想要分上一杯羹。

可這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不是你想接手就能接手的。這麼來說吧,這就好比打遊戲。紅色方阿里雲、藍色方百度雲。

從兩邊陣容來看:

阿里涉足雲計算是從2009年開始的,而百度是從2015年正式開放運營百度雲,進入的時間明顯就晚了很多。

輸出方面:

2014年,阿里雲曾幫助用戶抵禦全球互聯網史上最大的DDoS攻擊,峰值流量達到每秒453.8Gb。在Sort Benchmark 2015,阿里雲利用自研的分佈式計算平臺ODPS,377秒完成100TB數據排序,刷新了Apache Spark 1406秒的世界紀錄,堪稱實力輸出。

而百度雲起步比較晚,加速優化只是理論上的加速,而實際上用戶看到的並非加速,甚至會出現更慢的現象,很多朋友對接了百度雲加速,而實際上是關閉的。在輸出方面,百度雲吃了起步晚的虧。

市場份額:

阿里雲成功抓住了第一波的紅利期。從一些第三方的數據來看,阿里雲的市場份額已經在47%,城市大腦、政務雲、工業互聯網等等,阿里雲在國內雲計算市場上,不斷滾雪球,拉大了優勢。

團戰見分曉:

歸結原因,百度離市場太遠,離技術太近。


雲上說事


近日阿里雲棲大會在杭州舉行,雲計算市場被各界高度關注。在筆者看來,兩大公司都是雲計算市場的巨頭級企業。現在阿里雲明顯市場份額更大,但云計算市場的未來卻可能屬於百度。

首先,兩大公司的發展理念截然不同,百度雲認為雲計算正在從量變走向質變,雲計算市場進入了2.0時代,提出了ABC(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融合;阿里巴巴則認為雲計算仍處在1.0時代。百度看重的是未來,未來已經開始到來,阿里看重的是現在,但是現在正在成為過去,所以可以看到阿里也開始加碼人工智能。

現在,百度的技術優勢正在雲計算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百度雲ABC融合更符合未來市場需求,也是國內外雲計算巨頭都看好的方向。反觀阿里雲最重視的還是商業回報,在此基礎上再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從市場角度來看,阿里雲可能暫時領先,但從就像谷歌正在憑人工智能追趕亞馬遜,百度雲和阿里雲的未來競爭存在較大變數。


姚科技


百度除了搜索技術還有貼吧產品, 之外還有哪樣技術產品領先啊, 別告訴我是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全世界都是炒作得噱頭而已, 谷歌都是水分多, 全世界都無法實現, 人類對自身的大腦和意識都摸不透, 人類自身的智能都不懂, 還打造具備智能的機器呢, 做夢!

百度錯過了移動時代, 幾乎沒有追趕騰訊阿里的希望, 況且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都停滯了, 科技馬上就到達極限了, 美國互聯網泡沫就是前車之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