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王亥服牛馬,天下化之」 商族顯現

趕在孔甲之前,將養馬試驗進行成功的,就是河北地區的商國。 在4000多年前,黃河的泥沙因為地轉偏向力的原因,把南黃泛區的無數條河道和沼澤群填塞之後,超過一半的水流改道北黃泛區,注入渤海。 北黃泛區的幾條河道從現在的洛陽以北,朝東北方向隨意蜿蜒,加上大大小小的湖泊,使得整個河北的中東部地區都處在一片澤國的狀態,沒有部落在這裡定居,這裡是喜溼的水生、半水生的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北黃泛區的沼澤群一直到戰國時期才逐漸淤塞,但直到明清時期,依然可以窺見當年的遺蹟。冀中地區,從邢臺到保定到天津這條線上,分佈著大陸澤、寧錦泊、白洋淀、五官澱、得勝澱、三角澱等湖泊失地,其中白洋淀更是遺留到現代而沒有被淤塞。這些都是上古北黃泛區大湖沼的遺存。

上古時代——“王亥服牛馬,天下化之” 商族顯現

所以,在這個時代,河北地區適宜定居的幹陸地區,只有太行山東麓、燕山南麓這條狹長的平原。相當於現在的安陽、邯鄲、邢臺、石家莊、保定、北京、唐山一線,至於衡水、滄州、天津以及山東的德州,都在北黃泛區沼澤群的範圍內。在這條狹窄平原上,太行山和燕山中流出來的水流,形成無數條大小河流,注入北黃泛區,把這條狹長的平原切割成無數塊。這其中,從南向北有幾條比較大的河流,分別是衛河、漳河、滹沱河、易河、海河、灤河等。從磁山文化乃至於更早的南莊頭文化開始,夷人的各個部落就生活在這些小河流沿岸的臺原上,到3900年前左右,商族開始在這裡出現。

上古時代——“王亥服牛馬,天下化之” 商族顯現

甲骨卜辭中,能夠追溯的最早的商國君主,叫做亥。和伯禹、后羿等稱號的語法結構一樣,商族人也是把稱號放在名字的前面,亥也就叫王亥。 傳說記載亥之前還有冥、相土等君主,但是都無法和甲骨卜辭印證。王國維僅僅考證到亥之前的君主,也就是亥的父親,冥,又叫季。 甲骨文中的季,是一個人形的子字,頂著禾苗的形象。可以由此推測,商王季時代,商部落對種植業非常重視,甚至而言,商王季之所以叫季,就是這位商王在出生時,恰好趕上豐收的季節,重視農業的商部落,把收穫的整棵粟子放在他的頭頂,寓意著這個未來的君主能夠給部落帶來更大的豐收。 季時代的商部落,位於河北狹長平原的中部地區,大約在漳河到易和之間,現在的邯鄲以北,保定以南。對農業的重視,以及部落人口的繁衍,讓他們對新的土地有了渴望,在南北的土地都有其他部落定居的情況下,商部落開墾黃泛區邊緣的河灘溼地和沙洲,開闢新的農田。 這就是傳說中記載的,商王冥治水,最終在一場洪水爆發中丟失了性命。

上古時代——“王亥服牛馬,天下化之” 商族顯現

季死後,他的兒子亥即位。在這段時期,商部落的地盤恰好靠近太行山西麓的戎、狄部落,相互之間難免有往來交流,或許是和平貿易,或許是戰爭搶奪物資。不管是哪一種,商人都在這個過程中,接觸到了戎、狄部落所飼養的牛和馬,以及他們西部的兄弟部落從隴西傳來的青銅技術。 由於北黃泛區淤塞的非常緩慢,尤其是商部落,很不巧的位於北黃泛區的左岸。北半球的泥沙多往右岸堆積,左岸反而容易被水流侵蝕,不僅難以淤塞,反而容易變成河床的一部分。所以商部落無法像古崇國、古嬴國、有窮氏那樣佔了天時地利。商部落繁衍的人口沒有更多的土地,只能尋找新的出路。 出路有兩種,第一種是遷徙,奪取其他部落的領地,或者尋找新的無主之地,分散部落本部的人口壓力。第二種是開闢新的產業,在種植業之外,用新的產業來緩解人口壓力。

上古時代——“王亥服牛馬,天下化之” 商族顯現

沒有佔到黃泛區淤塞的地利,但是商部落卻佔到了與戎、狄部落相鄰的地利。商族人引進戎、狄所飼養的牛、馬、羊,在種植、漁獵之外,又發展起牧業來。無法開墾成為農田的地區,比如河灘溼地、山坡、森林,就可以充分利用起來放牧馬牛羊。 在這個過程中,商族人掌握了馬的馴養技術,他們用馬和牛作為乘載工具,能夠運輸大量的人員和物資。與此同時,青銅技術也從太行山以西滲透到了商部落中,用青銅技術製造精良的兵器,加上牛馬的超強運輸能力,商部落開始成為華北地區非常能征善戰的部落。 有了這些條件,商族人向外遷徙擴張的行動就容易成功了。傳說記載中,商人的先祖頻繁的在河北地區遷徙,就是先商王公率領族人四處征戰,搶奪其他部落領地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