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甲戰車與重榴炮—坦克大決戰

淞滬會戰前,中國步兵幾乎從來沒有進行過與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一上戰場,缺乏步兵的配合,中國的坦克很快在日軍輪番的大規模轟炸下全部報廢,失去戰車協助的步兵也立刻被日軍的機槍所消滅。

抗戰時期,裝甲部隊的主要武器是坦克。坦克素有“陸戰之王”的美稱,是一種具有強大的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性和很強的裝甲防護力的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可以摧毀工事,有效殲滅敵方有生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大規模使用坦克作戰。大戰初期,德國首先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電戰,橫掃西歐。戰爭中後期,蘇德戰場上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坦克也曾在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大展雄威。

坦克出現在中國戰場上始於民國軍閥混戰時期。當時,奉系軍閥張作霖先後從法國人手中購入了36輛“雷諾”FT-17輕型坦克,一心準備利用這一新型武器,統一全中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成為在中華大地最早用於作戰的裝甲車輛。

裝甲戰車與重榴炮—坦克大決戰

奉系軍隊引進的早期坦克

1926年8月,河北的直係軍閥吳佩孚和張作霖聯合起來,進攻馮玉祥。張作霖派出坦克作戰,但被馮軍隊現坦克視野受限的弱點,於是用鳥槍向坦克內發射砂彈,使得坦克駕駛員失去戰鬥力,由此奉軍損失了4輛坦克。這是中國軍隊第一次使用近代化坦克車輛進行作戰。1927年,奉系軍隊與山西軍閥閻錫山作戰,又損失了6輛坦克。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九·一八事變”。關東軍第2師團突然攻擊駐在瀋陽北大營的東北軍步兵第7旅,將大量裝備吞併,其中便包括12輛“雷諾”FT-17輕型坦克,這些坦克屬原奉軍戰車隊一部。

1933年春,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接受了張學良贈送的“雷諾”F-17戰車2輛和瀋陽兵工廠自行裝配的裝甲汽車4輛。

1936年3月,負責籌建陸軍機械化部隊的徐庭瑤在考察歐美軍隊現代化裝備後,向蔣介石提出建議並得到批准,在南京成立陸軍交輜學校。

1937年,國民政府在交輜學校基礎上,擴編建成了中國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杜聿明任團長。這也是國民政府的第一支裝甲部隊。期間,中國在國際上採買武器,擴充裝甲設備,分別向德國購買了10輛輕型坦克,向意大利購買了20輛CV33超輕型坦克。1935年到1936年期間,又從英國購買了20輛維克斯型坦克和29輛維克斯卡登-洛伊德坦克。至1937中日戰爭前,中國軍隊大約有坦克96輛,這是中國裝甲部隊的主要作戰武器。

1937年8月,中日淞滬會戰爆發,中國裝甲部隊首次戰場亮相,由杜聿明率裝甲兵團的兩個連參戰。在戰爭史上,這次會戰被認為是亞洲歷史上第一次現代化戰役。但此次戰役中坦克所發揮的作用有限,這是因為戰場布在城市中,而上海市區建築繁密,受地形限制,坦克無法順暢行進,視野也受限。另外,坦克本身的機械問題也影響了戰鬥力。因此,儘管日軍也派出了坦克參戰,中日雙方坦克首次交鋒,但實際上這些坦克大戰並沒有對戰役結果造成多大影響。

中日雙方的坦克均從屬於步兵方陣,掩護步兵衝鋒。但淞滬會戰前,中國步兵幾乎從來沒有進行過和戰車協同作戰的訓練,一上戰場,步兵只知要求戰車向前突擊,根本不知道應從旁警戒、摧毀日軍的反坦克火力點。缺乏步兵的配合,中國的坦克很快在日軍輪番的大規模轟炸下全部報廢,失去戰車協助的步兵也立刻被日軍的機槍所消滅。

裝甲戰車與重榴炮—坦克大決戰

1937年8月23日,中國戰車部隊首次參戰,隨第88師楊樹浦猛攻日軍陣地

此時國民政府也意識到,僅僅有裝甲車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各個兵種間默契配合,才能有效地發揮出坦克的威力,挫傷敵人。為了能夠更好地運用這些機械化裝備,1937年9月,蔣介石派出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率軍事代表團赴蘇聯談判軍事援助的問題,經過磋商,蘇聯方面願意提供戰車、飛機、火炮、彈藥等援助。除了物資援助,蘇聯還派出名為志願隊的正規軍,擔任軍隊顧問。自1938年3月到6月間運到的第一批裝備中,包括83輛T-26輕型坦克,同時蘇聯還援助了一些BA-3/6/10型和BA-20型裝甲車,以及45毫米反坦克炮及各種車輛。同時,國民黨決定將裝甲兵團擴編成第200師,裝備全新的蘇式裝備,師長為杜聿明,副師長為邱清泉。第200師是國民革命軍中唯一的機械化部隊,下轄一個戰車團、一個裝甲團、一個摩托化步兵團和一個炮兵團。

1938年5月初期,臺兒莊一役後元氣大傷的日本的南方軍在補充了200多輛坦克後,協同一支海軍中隊,殺氣騰騰地撲向中國內陸。同時日本北方軍也集合了20000人和數百輛坦克向南進發,意欲與南方軍配合,圍攻武漢。為阻止日軍對武漢的合圍,加強第一戰區的力量,蔣介石急令調遣新整編的國軍兩支最精銳的嫡系部隊——第28軍和第200機械化師參戰.交戰雙方各有數百輛坦克參戰,這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是第一次大規模裝甲戰。

第200機械化師抵達第一戰區的時候,日軍北方軍先頭部隊第14師團在山東濰坊被國民黨第71軍從三個方向包圍,但最後仍突圍而去。第200機械化師遲來一步,未能與之交手。急於與日軍精銳部隊過招的邱清泉求戰心切,一直在廊坊附近率領一支坦克隊尋找日軍。有一天,他終於發現了一支日軍,立刻指揮坦克隊向日軍衝去,日軍稍戰即潰,邱清泉命令乘勝追擊約7公里,直到遭到日軍反坦克火力的猛烈反擊方才撤回。之後,國民政府將此事件宣傳為中國裝甲部隊的一場勝利。

裝甲戰車與重榴炮—坦克大決戰

在湖南訓練的中國戰車第二團T-26坦克

第200師在擴編為新編第11軍後,於1939年2月改用第5軍番號,杜聿明任軍長,戴安瀾任第200師師長,鄭洞國任榮譽1師師長。在崑崙關戰役中,杜聿明率領第5軍,與號稱“鋼軍”的日軍第5師團第12旅團激烈交戰,杜聿明要求各師長:“督促本部官兵奮勇向前,一舉消滅敵人的‘鋼軍’,打出我們第5軍的威風來,讓日本鬼子知道中國機械化部隊的利害!”

經過整整80天的鏖戰,日軍損失空前,據日本戰後公佈的統計材料顯示,此次戰役,第12旅團班長及軍官死亡達85%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旅團長中村正雄少將在九塘被鄭洞國的第3團擊斃,臨死前他在日記本上寫道:“帝國皇軍第5師團第12旅團,之所以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鋼軍’的稱號,那是因為我的頑強戰勝了俄國人的頑強。但是,在崑崙關,我應該承認,我遇到了一支比俄更強的軍隊……”。

崑崙關大捷舉國歡騰,全國各地的記者紛紛前來採訪這支裝甲部隊。當時的《中央日報》在題為《記杜聿明將軍》的文章中稱:“我國機械化部隊開始殲敵,則自杜將軍聿明督率始,在崑崙關大捷後,敵人開始認識到我國軍隊已踏入世界近代軍隊行列。”

崑崙關大捷,是中國陸軍首次運用現代化戰爭方式打贏的一場勝利,其對中國陸軍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