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皇帝之南北朝宋朝宋武帝劉裕上

中國皇帝之南北朝宋朝宋武帝劉裕上

宋武帝劉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輿,小名寄奴,漢族,彭城縣綏輿裡(今江蘇銅山)人。 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劉宋開國之君。於隆安三年,參軍起義,對內平定戰亂,先後消滅劉毅、盧循、司馬休之等分裂割據勢力,使南方出現了百年未有的統一局面。對外致力於北伐,消滅桓楚、西蜀、南燕、後秦等國。執政期間,吸取前朝土族豪強挾主專橫的教訓,抑制豪強兼併,實施土斷,整頓吏治,重用寒門,輕徭薄賦,廢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他對江南經濟的發展,漢文化的保護髮揚有重大貢獻。被譽為“南朝第一帝”

宋高祖武皇帝劉裕(363年4月—422年6月),字德輿,小名寄奴,生於興寧元年三月。先祖是彭城人(今江蘇徐州市)[1],後來其先祖舉家遷居到京口(江蘇鎮江市),劉裕便出生在如今的鎮江。南北朝時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稱宋武帝。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劉裕隆安三年(399年)參軍起義,413年,劉裕滅割據益州的譙縱。對內,南下擊潰盧循,收復廣州;攻克江陵,殺了割據者劉毅;力取成都,滅了割據者譙縱;直搗襄陽,趕跑了割據者司馬休之。於義熙十三年(417年)滅亡後秦,420年7月10日(宋武帝永初元年六月十四日),劉裕廢東晉恭帝司馬德文,自立為帝,國號大宋,都建康,南朝開始。稱帝前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進一步打擊了腐朽、黑暗的貴族、士族勢力,改善了政治和社會狀況,為元嘉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奠定了南朝政治的雛形。被明代大思想李贄譽為“定亂代興之君”。

人物生平

史料記載,劉裕(420—422在位)以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王劉交的子孫自居。祖籍彭城綏裡(今江蘇徐州),曾祖劉混時隨晉室南遷,客居京囗(今江蘇鎮江)。劉裕出身帝王之後,官宦世家,但因他的父親劉翹早逝,家境貧苦,幼年竟淪落到靠賣草鞋為生。在當時,他只不過是一個簡單而又貧窮的東晉下級官吏。不過,劉裕少有大志,一心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業。帶著如此雄心壯志,劉裕年輕時從軍,成為東晉北府軍的下級軍官。

隆安三年(399年),孫恩、盧循在會稽起兵反抗晉朝,晉朝廷派前將軍劉牢之東來鎮壓,劉牢之請劉裕為參府軍事。劉裕為人機智有謀,勇敢善戰,多次克敵致勝,屢立戰功。因功升建武將軍、下邳太守、彭城內史。劉裕從此起家。

元興三年(404年)二月初一,劉裕在家鄉京口起兵討伐篡晉的楚帝桓玄。405年,擊敗桓玄,晉安帝司馬德宗復位,任劉為侍中、車騎將軍、中外諸軍事、徐青二州刺史、兗州刺史、錄尚書事。劉裕從此控制了東晉朝政。劉裕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對內平息戰亂,先後擊敗了孫恩、盧循的海上起義,消滅了桓玄、劉毅等軍事集團;對外致力於北伐,取巴蜀、伐南燕、滅後秦,從一名普通的軍人成長為名垂青史的軍事統帥,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劉裕執政晉室後,於409年率軍滅掉廣固(今山東省益都縣)的南燕政權,又回師擊敗盧循。義熙六年(412年),又西攻盤據四川的譙縱,收復巴蜀。公元405年---415年,劉裕消滅南方各大割據勢力,統一南方,實現了東晉南朝史無前有的大一統。義熙九年(415年),後秦姚興病逝,姚泓繼位,兄弟相殘,關中大亂。元熙元年(417年)攻克長安,滅後秦,受封為宋王。

元熙二年(420年),劉裕迫司馬德文禪讓,即皇帝位,國號大宋,改元永初。東晉滅亡,中國開始進入南北朝時期。劉宋初期,因劉裕在晉朝末期收復北方的青、兗、司三州,大致擁有黃河以南的廣大地區,成 為東晉南朝時期疆域最大,實力最強,經濟最發達,文化最繁榮的一個王朝。劉裕在位三年,在位期間,政治清明 ,頗有作為, 於公元422年在建康去世。終年60歲。廟號高祖,諡為宋武帝,葬在初寧陵(今江蘇省南京紫金山)。

人物年表

公元363年,劉裕出生。

公元404年,劉裕平定桓玄叛亂,成為東晉最後一個權臣。

公元409年,劉裕北伐並消滅南燕。

公元405年---415年,劉裕消滅南方各大割據勢力,統一南方,實現了東晉南朝史無前有的大一統。

公元416年,劉裕再次北伐,攻滅後秦。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自立,建立劉宋。[2]

公元422年,劉裕病逝。

劉裕崛起

初露鋒芒

劉裕初為北府舊將孫無終的司馬,事蹟不顯。安帝隆安三年(399)十一月,孫恩從會稽(今浙江紹興)起兵反晉,東南八郡紛起響應,朝野震驚。 晉廷忙派謝琰、劉牢之前往鎮壓。謝琰是著名的陳郡謝氏家族中的人物,劉牢之則為淝水戰役中大破前秦苻堅的北府名將。大概因為孫無終的薦舉,劉裕轉入劉牢之的麾下,當了一名參軍。在轉戰三吳的幾年中,劉裕屢充先鋒,每戰挫敵,其軍事幹略得到初步顯露。他不僅作戰勇猛,披堅執銳,衝鋒陷陣,且指揮有方,富有智謀,善於以少勝多。當時諸將縱兵暴掠,塗炭百姓,獨有劉裕治軍整肅,法紀嚴明。因討亂有功,劉裕被封為建武將軍,領下邳太守。他率水軍繼續追討孫恩,迫使其投海而死。

平定桓玄之亂

孫恩起兵,消耗了晉廷兵力,造成京防空虛,這給盤踞長江上游軍事重鎮荊州、虎視三吳、伺機而動的桓玄以可乘之機。元興元年(402),桓玄舉兵東下,攻入建康,殺司馬元顯,收奪劉牢之兵權,以其堂兄桓修代之。劉牢之懼禍而逃,後自縊身亡。劉裕審時度勢,暫投桓玄以行韜晦。由於劉裕屢建軍功,於北府舊部中頗有聲望,故桓玄也不敢小視他。次年十二月,桓玄篡位,更對劉裕款待備至,恩寵有加。

桓玄的妻子劉氏頗能識人。她多次對其夫說:「劉裕行止有龍勢虎志,看問題不同凡響,不會久居人下,宜儘早除之。」桓玄卻說:「我欲蕩平中原,非此人不行,怎好殺他?等關隴平定,再作計議。」正在桓玄盤算之際,劉裕也在暗中圖謀桓玄了。他約何無忌、劉毅等人於廣陵(今江蘇揚州)、歷陽(今安徽和縣)、京囗、建康四處舉事,剋期齊發。

元興三年(404)二月,劉裕以打獵為名,聚集百餘人首先在京囗發難,殺死桓修。劉毅也於廣陵得手,誅桓修之弟桓弘。接著,眾人推劉裕為盟主,傳檄四方,各地紛起響應。桓玄見情勢不妙,挾持晉安帝,輕舟逃逸江陵。三月,劉裕率兵進入建康,坐鎮京師,指揮各路人馬乘勝西進。經過一個多月的激戰,桓玄被逼逃往西川,為益州都護馮遷所殺。

掌握大權

次年三月,劉裕迎安帝復位。為獎勵劉裕再造晉室之功,安帝進劉裕為侍中、車騎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掌握朝政。

剷除異己

408年,襄城太守劉敬宣,受劉裕之令,率兵5千攻後蜀。秋七月,兵入三峽中,遣巴東太守以2千人出外水(今岷江);他與鮑陋、文處茂、時延祖等率主力由墊江(今合川)走內水(涪江),轉戰至黃虎(今射洪一帶),離成都只有500裡。這裡,後秦姚興也遣平西將軍姚賞,南梁州刺史王敏將兵2萬人入援;譙縱也派輔國將軍譙道福,率眾拒險死守。兩軍相持60餘日,晉軍不能進,且軍中食盡,又疾疫流行,“死者大半,乃引軍還”。

409年,譙縱接受後秦的封賞為蜀王。次年,譙縱以桓謙(桓玄族黨)為荊州刺史,以譙道福為梁州刺史,起兵2萬攻東晉的荊州。後秦姚興也令前將軍苟林統騎兵前來相助。並派人與東面盧循相通。

譙道福攻破巴東(今奉節),殺死晉的守將時延祖等。桓謙率兵進入荊州,招集舊部,得2萬餘人,進駐江陵西北的枝江。苟林的騎兵在尋陽擊敗入援建康的司馬鎮之,進軍到江陵東南的江津。晉的荊州、江陵處於兩面夾擊之中;晉都建康又受到戶循的進攻,不但沒有援兵,音信也阻隔不通;守嘉陵江的荊州將士也在另謀去就,這個形勢對晉軍十分不利。守嘉陵江的劉道規首先安定部眾,他向眾將士說:"吾東來文武足以濟事,若欲去者,本不相禁。"他這樣一講,反而沒有人走了。恰好,這時雍州刺史魯宗之率數千人由襄陽南下援江陵。有人還懷疑魯宗之有異圖,劉道規則單騎往見,並委之以守江陵的重任。他則率統全軍之眾,首先攻擊西北的桓謙。迅速戰敗桓謙,回師打敗苟林,取得了這次反擊戰的完全勝利。譙縱經此失敗後,再也無力向東晉進攻了,後蜀也就很快的走向了它的末日。

統一南方

西滅西蜀

411年後蜀軍敗回四川。412年,東晉劉裕又籌劃取蜀,以西陽太守朱齡石為益州刺史,率寧朔將軍臧熹、河間太守蒯恩、下邳太守劉鍾,起兵2萬攻後蜀。出發前,劉裕與朱齡石根據前次劉敬宣走內水相持失敗的教訓,訂下誘蜀人防內水,主力走外水的速戰之策。為了防止風聲早播、蜀人審得虛實,劉裕具一錦函,旁書“至白帝乃開”。

東晉朝廷對譙縱割地稱王非常仇視,三次派大軍征討。義熙二年(406年),東晉大將毛修之率兵入蜀,在今渠縣一帶被譙縱部將擊退。義熙四年(408年)東晉大將劉敬宣率大軍再次入蜀,在離成都500裡的黃虎被譙縱部將擊退。義熙九年(公元413年),東晉大將朱齡石再率大軍入蜀征討譙縱,這一次晉軍終於一直攻到成都。譙縱雖組織軍民奮力抵抗,但晉軍勢大難敵,成都被朱齡石攻破,譙縱自縊而亡。

南梟盧循

盧循,孫恩妹夫,參加孫恩起義。元興元年三月,孫恩投海自盡後,盧循率義軍餘部數千人繼續堅持鬥爭。桓玄攻進建康執掌東晉朝權後,為安撫浙東,以盧循為永嘉太守。盧表面受令,暗自擴展勢力。五月,盧循入東陽(今浙江金華),被劉裕擊敗(參見劉裕擊桓玄之戰)。元興二年,盧循派徐道覆率軍進攻東陽、永嘉(今浙江溫州),被東晉建武將軍劉裕擊敗,由海道南撤。三年十月,盧循攻克番禺(今廣州市)、始興(今廣東韶關西南),自稱平南將軍,攝廣州事。劉裕平桓玄之亂後控扼東晉朝政,於義熙元年(405年)四月,任命盧循為廣州刺史,盧循姐夫徐道覆為始興相。義熙六年(410年)春,盧循和徐道覆乘劉裕北伐南燕,後方空虛之機,實施北征。率軍在始興會合,然後分東西二路北上,進入湘州(治今長沙)與江州(治尋陽,今江西九江西南)諸郡,一路勢如破竹,擒斬鎮南將軍何無忌,大敗荊州刺史劉道規和豫州刺史劉毅等。義軍10餘萬,聲威大震。徐道覆力主東進,盧循猶豫數日才勉強同意,遂自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進抵淮口(今江蘇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過數千的建康,城內人心震恐,內外戒嚴。劉裕聞訊,自北伐前線急返京師,部署防衛。盧循優柔寡斷,貽誤戰機,義軍兵臨建康近兩月,兵疲糧乏;被迫於七月初南還尋陽。十二月,被劉裕追及,大破於大雷(今安徽望江)、左裡(今江西都昌西北左蠡山下),被迫轉而南向始興、番禺撤退。義熙七年二月,晉將孟懷玉攻破始興,義軍驍將徐道覆戰死。盧循率餘部至番禺,但該城已為劉裕部將孫處由海道襲取,遂於四月退至交州(今越南北寧省仙遊東),遭火攻兵敗,投水自殺,起義失敗。

義熙七年(411年),劉裕派兵擊殺徐道覆,盧循久攻番禺不下,轉往交州。此時交州刺史杜瑗病亡,朝廷有詔令其子杜慧度襲職,慧度尚未接詔,盧循已襲破合浦,徑向交州搗入。慧度悉散家財,號召中州文武六千人於石埼應戰,一舉擊敗盧循,盧循見大勢已去,以酒毒死妻子,再殺死不願殉死的美妾,投水自殺。杜慧度得勝後,殺盧父,尋得盧循屍身,把首級割下,再加上李脫等人頭顱共七人,用小箱子精緻包裝,送往建康。廣州等大部分地區收復。

滅劉毅

劉毅[東晉](?~412)中國東晉北府兵將領。字希樂,小字盤龍。彭城沛(今屬江蘇沛縣)人。曾為桓弘中兵參軍。元興二年(403)桓玄代晉建楚國,劉毅與孟昶、劉道規等在廣陵起兵反對,斬青州刺史桓弘 ,與劉裕攻入建康,為冠軍將軍。義熙六年(410) ,與農民起義軍首領盧循戰於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東北長江中),大敗,降為後將軍。旋又為荊州刺史,據長江中游。他與劉裕協同討平桓玄,而功居其次,意常怏怏,求與裕抗衡。後劉裕受詔討伐,劉毅兵敗,自縊於江陵,劉裕遂率軍攻克江陵。

滅司馬休之

司馬休之(?~約417年)東晉大臣。字季豫,河內溫(今溫縣)人。晉天興五年(404年),任荊州刺史。後被桓玄逼迫,投奔慕容德。桓玄被殺後,休之又回晉,仍任荊州刺史,在任為吏民所擁護。其子文思謀殺劉裕,被劉裕發覺,劉裕將文思交給休之,讓他處置。休之上表請廢文思,並寫書信給劉裕以謝罪。神瑞中,裕殺休之子文寶、休之兄子文祖,並率軍進攻休之。休之舉兵反抗,兵敗率眾投奔後秦。義熙十一年(415年)四月,劉裕擊敗司馬休之四萬軍隊,攻克江陵,直搗襄陽。休之父子、魯宗之等逃往後秦依附姚興。義熙十三年(417年)劉裕滅姚泓,後秦亡,司馬休之等數百人向司徒長孫嵩請降,月餘,卒于軍隊中。追贈徵西大將軍、右光祿大夫,諡始平聲公。

總結

劉裕自平定桓玄之亂後,從義熙五年(公元409年)開始,帶兵征討 ,進行了消滅割據勢力的統一戰爭。他先後攻破南燕(今豫、魯一帶),殺了南燕王慕容超,收復青州;南下擊潰盧循,收復廣州;攻克江陵,殺了割據者劉毅;力取成都,滅了割據者譙縱;直搗襄陽,趕跑了割據者司馬休之。義熙十一年(公元415年),至此, 自桓玄作亂以來,南方各大割據勢力,全部滅亡,南方歸為一統。東晉境內,全由劉裕勢力統治了。東晉王朝早已名存實亡。

兩伐中原 氣吞萬里

概述

東晉自偏安以來,時時面臨著北方的威脅。祖逖、庾亮、殷浩、桓溫都曾先後北伐,但無一成功。為了宋朝的強大,劉裕決定興師北上。

義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襲位,縱兵肆虐淮北,掠去晉兩郡太守,驅掠百姓千餘家。劉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統領晉軍向北挺進。

南燕大將公孫五樓見晉師威猛,嚮慕容超建議扼據大峴(今山東沂縣),堅壁清野,但被拒絕。劉裕看準時機,冒險越過大峴山隘,一舉攻克臨胊(今山東掖縣),奪得大量輜重。接著,晉軍將士在劉裕的親自鼓動下迅速進擊,直逼燕都廣固(今山東益都)。慕容超遁入城中堅守不出。雙方進入相持階段。晉軍一方面高壘重塹,將廣固團團圍住,以燕人之糧充實軍用;一方面招降納降,採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將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繼歸附,尤其是尚書郎張綱被俘,對劉裕十分有利,最後正是利用他所設計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劉裕以廣固久守不降為由,入城後,盡殺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洩憤。

齊境克服,劉裕本想停鎮下邳,蕩凊河洛,但孫恩妹夫盧循復集孫恩殘部,敗晉軍於豫章(今江西南昌)。劉裕不得不班師回朝。回京後,先後督師鎮壓盧循、剿滅割據長江中上游的劉毅、譙縱勢力,逼走司馬休之,使南方出現了百年來從未有過的一統局面。

義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後秦主姚興死,姚泓繼位,內部叛亂送起,政權不穩。劉裕認為這是滅亡後秦的良機。八月,劉裕以劉穆之任尚書左僕射,內總朝政,外供軍糧,自己率大軍分四路北伐。九月,劉裕扺達彭城。龍驤將軍王鎮惡、冠軍將軍檀道濟領兵由淮、淝轉向許、洛,後秦諸屯守皆望風降附,晉軍進展神速。十月,王鎮惡軍佔領洛陽。

次年正月,劉裕留其子劉義隆鎮守彭城,自率大軍北上。此時北魏派十萬重兵駐守河北,並以遊騎騷擾晉軍。劉裕在行軍中,雖常設奇陣或用大弩強槊擊敗魏軍,但進軍速度緩慢。王鎮惡軍由洛陽進抵潼關後,為秦主力守險以阻,檀道濟軍的糧道也為秦將姚紹截斷。晉軍一時處於危境。王、檀向劉裕求援,而劉裕卻為北魏軍牽制,自顧不暇。幸得當地百姓的幫助,潼關晉軍才轉危為安。七月,劉裕擺脫魏軍,進至陝城;前鋒沈田子攻入武關,進屯青泥(今陝西藍田)。八月,劉裕至潼關,與諸部會合。

秦主姚泓為緩解兩面受敵的危局,謀劃先消滅沈田子軍,再抵禦劉裕,於是率步騎數萬急趨青泥。沈田子軍本為疑軍,不過千餘人,但各自為戰,驍勇異常,數次出擊竟使姚泓敗還長安。此時,王鎮惡突破潼關防線,率師直進,一舉攻陷長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攻滅南燕

晉義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年)四月至次年二月,東晉中軍將軍劉裕率軍攻克燕都廣固(今山東青州西北)滅亡南燕的著名戰爭。

義熙五年正月,南燕帝慕容超嫌宮廷樂師不夠,欲對東晉用兵掠取。二月,慕容超輕啟邊釁,進擊東晉宿豫(今江蘇宿遷東南),掠走百姓2500人。劉裕為抗擊南燕,外揚聲威,於四月自建康(今南京)率舟師溯淮水入泅水。

五月,進抵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留船艦、輜重,改由陸路進至琅邪(今山東臨沂北)。為防南燕以奇兵斷其後,所過皆築城壘,留兵防守。南燕鮮卑人恃勇輕敵,對晉軍進入其境不以為慮。慕容超沒有采納徵虜將軍公孫五樓“憑據大峴山(今山東沂山)之險,使晉軍不能深入”或“堅壁清野”、“斷晉糧道”之良策。

六月,劉裕未遇抵抗,過莒縣(今屬山東),越大峴山。南燕主慕容超先遣公孫五樓、賀賴盧及左將軍段暉等,率步、騎兵5萬進據臨朐(今屬山東)。慕容超得知晉兵已過大峴山,自率步騎4萬繼後。燕軍至臨朐,慕容超派公孫五樓率騎前出,控制臨朐城南的巨蔑水(今山東彌河)。與晉軍前鋒孟龍符遭遇,公孫五樓戰敗退走。劉裕以戰車4000輛分左右翼,兵、車相間,騎兵在後,向前推進。晉軍進抵臨朐南,慕容超派精騎前後夾擊。兩軍力戰,勝負未決,劉裕採納參軍胡藩之策,遣胡藩及諮議參軍檀韶、建威將軍向彌率軍繞至燕軍之後,乘虛攻克臨朐。慕容超單騎逃往城南左將軍段暉營中。劉裕縱兵追擊,大敗燕軍,段暉等十餘將被斬。慕容超逃還廣固。劉裕乘勝追擊北上,攻克廣固外城。慕容超退守內城。劉裕築圍困之,招降納叛,爭取民心,並就地取糧養戰。慕容超被困於廣固內城,先後遣尚書郎張鋼、尚書令韓範,馳往後秦求援。七月,後秦主姚興派衛將軍姚強率步、騎兵l萬,與洛陽(河南洛陽東北)守將姚紹匯合,統兵共救南燕。並遣使向劉裕宣稱,後秦以10萬兵屯洛陽,若晉軍不還,當長驅而進。劉裕識破姚興虛張聲勢,不為所動。不久,姚興被夏主劉勃勃擊敗於貳城(今陝西黃陵西北),遂令姚強撤周長安(今西安西北)。慕容超久困於廣固,不見後秦援兵,欲割大峴山以南與東晉為條件,稱藩於東晉,劉裕不允。南燕大臣張華、封愷、封融及尚書張俊相繼降晉。

九月,劉裕截獲為借兵去後秦的韓範,使其繞城而行,以示後秦救兵無望,城內南燕守軍驚恐。十月,燕臣張綱被俘,晉軍制成飛樓、衝車等各種攻城器具,加強攻防能力。

六年二月,南燕賀賴盧、公孫五樓率軍挖地道出擊晉軍,被擊敗,退回內城。劉裕乘機四面攻城,南燕尚書悅壽打開城門迎降,晉軍攻入廣固內城。慕容超率數十騎突圍而走,被晉軍追獲,送至建康斬首,南燕亡。

伐滅後秦

東晉義熙十二年、後秦永和元年(公元416年)八月十二日,劉裕率軍自建康出發,各路大軍也相繼按預定策劃出動。

收復洛陽

九月,劉裕率軍進至彭城(今江蘇徐州)。前鋒王鎮惡、檀道濟軍也進展順利,自進入秦境以來所向皆捷。秦將王苟生以漆丘(今河南商丘以北)降於王鎮惡軍;徐州刺史姚掌以項城(今河南沈丘)降於檀道濟軍;後秦新蔡(今河南新蔡)太守董遵堅守城邑不降,檀道濟攻克該城,將董遵斬殺,旋即攻克了重鎮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俘獲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與此同時,建武將軍沈林子軍,自汴水進入黃河,襄邑(今河南睢縣)董神虎率領1000多人響應晉軍。沈林子隨即與他共攻倉垣(今河南開封北),攻克了該城,後秦兗州刺史韋華降服。十月,晉軍進佔了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王鎮惡、檀道濟兩軍旋即會師於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後秦鎮守於洛陽的徵南將軍姚洸,見晉軍逼近,派人至長安求救。後秦主姚泓命越騎校尉閻生率騎兵3000、武衛將軍姚益南率步兵1萬增援洛陽,並令幷州牧姚懿自蒲阪(今山西永濟西)進屯陝津(今山西平陸東南,即古茅津渡),以為聲援。此時,寧朔將軍趙玄向姚洸建議說:“今晉寇益深,人情駭動;眾寡不敵,若出戰不捷,則大事去矣。宜攝諸戍之兵,固守金墉不下,晉必不敢越我而西,是我不戰而坐收其利也。”姚洸的司馬姚禹及主簿閻恢、楊虔皆妒恨趙玄,便暗中與檀道濟相通,極力反對趙玄的建議,並慫恿姚洸分兵防守各地。姚洸中計,派趙玄分兵1000前往防守柏谷塢(今河南偃師東南),以廣武將軍石無諱東至鞏城(今河南鞏縣西南)防守。繼之,成皋、虎牢(今河南滎陽西北)皆降於晉軍,王鎮惡、檀道濟、沈林子等軍由成皋順利西進。石無諱進至石關(今河南偃師西),得悉晉軍已至,便退兵洛陽;趙玄與晉軍戰於柏谷塢,兵敗戰死。十月二十日,檀道濟軍逼近洛陽,二十二日姚洸出城降晉。檀道濟俘秦軍4000多人。此時後秦越騎校尉閻生和武衛將軍姚益南正率部趕赴洛陽途中,得知洛陽失守,不敢再向前進。

劉裕原先命令前鋒軍攻取洛陽,且待後續主力到達之後再繼續西進。但王鎮惡等見後秦內亂紛起,潼關守軍薄弱,便當機立斷,不待劉裕大軍到達,分兵兩路西進。一路王鎮惡軍至澠池(今河南洛寧西),派部將毛德祖進攻秦弘農太守尹雅,於蠡吾城(今河南洛寧西),生擒尹雅,王鎮惡軍迅速進抵潼關(今陝西潼關北)城下。另一路檀道濟、沈林子部,自陝(今河南陝縣)北渡黃河,向蒲阪(今山西永濟西)進攻。後秦河北太守薛帛逃往河東,檀道濟等軍進攻蒲阪,被守將後秦幷州刺史尹昭擊退,檀命別將再攻匈奴堡,又被秦將輔國將軍姚城都擊敗。此時,後秦以東平公姚紹為太宰、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改封魯公,率武衛將軍姚鸞等步騎兵5萬防守潼關,又命姚驢率部增援蒲阪。沈林子認為,蒲阪城池十分堅固,兵力眾多,難以很快攻取;王鎮惡孤軍於潼關,不如南下與王鎮惡合軍攻打潼關,潼關既破,尹昭不攻自潰。檀道濟同意沈林子的意見,遂引軍自蒲阪南下。三月檀道濟、沈林子軍到達潼關。姚紹率兵出戰,檀道濟、沈林子將秦軍擊敗,斬俘秦軍1000多人。姚紹退兵定城(陝西潼關西30裡),憑險據守,告訴眾將說:“檀道濟等兵少勢弱,孤軍深入。敵只能堅守城池,以待後援。我分兵斷其糧道,當可將敵坐擒。”於是,便派將軍姚鸞截斷大路,以阻止晉軍的糧運。

姚鸞先派將軍尹雅與晉軍戰於潼關之南,被晉軍戰敗生擒。三月初四日,沈林子乘夜率勇銳士卒偷襲姚鸞軍營,殺姚鸞及秦軍數千人。姚紹又派姚贊屯兵於河上,欲斷晉軍水運。沈林子再率軍進擊,姚贊兵敗,逃回定城。此時,秦將薛帛舉河曲降晉,不久,晉軍給養不繼,軍心浮動,全軍頓兵堅城,不得前進,軍中紛紛提議撤軍東歸。此時,將軍沈林子按劍怒斥說:“今許、洛已定,關右將平,事之成敗,繫於前鋒。且大軍尚在遠方,敵軍兵眾氣盛,想要撤軍,也難以安全退走。我決心單獨率部繼續完成受領的使命。”王鎮惡等人遂鎮定下來,派出使者馳告劉裕,請求速派援軍,運送軍糧。使者晉見劉裕,劉裕以魏緊跟於黃河北岸並進,威脅重大,而拒絕派兵增援。王鎮惡等於是親至弘農(今河南靈寶北)動員民眾,捐獻軍糧,才解了缺糧之危,軍心趨於安定。四月,姚紹再次命長史姚治、寧朔將軍安鸞、護軍姚墨蠡、河東太守唐小方率2000人屯守河北的九原,企圖再斷晉軍糧道,又被沈林子擊敗。姚治、姚墨蠡、唐小方均被斬首,其全軍幾乎喪盡。姚紹聽說姚治等人兵敗身亡,悲憤已極,發病嘔血,將兵權交予東平公姚贊之後死去。旋即,姚贊率兵偷襲沈林子軍,又被沈林子擊敗,雙方形成相持局面。

借道北魏

劉裕親率大軍於義熙十三年(公元417年)正月離開彭城(今江蘇徐州),自淮水、泗水進入清河。三月初八,劉裕以左將軍向彌率部分兵力屯於黃河重要渡口碻璈(今山東東阿西北),自率大軍進入黃河;魏軍為防止晉軍於黃河北岸上陸向魏進擊,也以數千騎兵沿黃河北岸跟隨劉裕軍西行,凡漂流至北岸的晉軍人員,均被魏 軍擒殺。劉裕數次派兵上岸攻擊魏,剛一登岸,魏軍便逃離岸邊。為擊敗魏軍的襲擾,劉裕命數千勇士,車百乘,由丁旿和寧朔將軍朱超石率領,攜帶強弓利箭,登上黃河北岸,列陣而進。魏軍立即前來進攻,魏將長孫嵩率騎兵3萬四面圍攻晉軍。晉軍拼力死戰,魏軍被利箭射殺者甚眾,死屍堆積遍地,魏將阿薄幹被斬,魏兵敗退走。朱超石率寧朔將軍胡藩、寧遠將軍劉榮祖追殺,又斬俘1000多人。四月中旬,劉裕進至洛陽,為防止魏軍的襲擊,在洛陽停軍兩個月,部署後方的防衛。七月,劉裕進至陝地(今河南三門峽),將軍沈田子、傅弘之進入武關(今陝西商縣南),後秦守將逃走。沈田子等軍進佔青泥,後秦命給事黃門侍郎姚和都屯兵於嶢柳(今陝西商縣西北),阻擊沈田子軍。

嶢關激戰

八月,劉裕大軍進至閿鄉(今陝西潼關東)。劉裕顧慮沈田子等軍力薄弱,為使其更好地牽制和吸引秦軍兵力,便派將軍沈林子率軍前往支援。此時,沈田子等正準備攻擊嶢柳。後秦主姚泓本欲率軍迎擊劉裕軍於潼關定城,但顧慮沈田子等軍突襲其側背,於是決定先率軍消滅沈田子軍,然後再傾全國之軍迎擊劉裕的主力大軍。八月,姚泓所率數萬騎兵,突然進至青泥(在嶢柳附近)。沈田子得知姚泓率大軍而來,欲乘秦軍剛剛到達,向其攻擊。傅弘之認為敵眾我寡,不應出擊。沈田子說:“兵貴用奇,不必在眾。且今眾寡相懸,勢不兩立,若彼結圍既固,則我無所逃矣。不如乘其始至,營陳未立,先薄之,可以有功。”於是,決定先率自己本部兵馬向敵攻擊,傅弘之跟隨於後。沈田子軍被秦軍重重包圍,沈田子激勵士卒奮力拼殺,大敗秦軍,斬秦軍1萬多人。姚泓率敗軍退返長安。當沈林子軍到達嶢柳時,姚泓軍即已退走,於是,沈田子與沈林子合軍共追秦軍。關中許多郡縣見姚泓兵敗,暗中紛紛降於晉軍。

攻克長安

八月初二,劉裕到達潼關,即以朱超石為河東太守,命其與振武將軍徐猗之於河北會合薛帛,共攻重要戰略渡口蒲阪(今山西永濟西)。後秦平原公姚璞與姚和都擊敗晉軍,斬了徐猗之,朱超石逃回潼關。此時,王鎮惡請求率領水軍從黃河入渭水,逼向長安。劉裕採納了他的建議。王鎮惡軍出發後,正值後秦恢武將軍姚難由香城(今陝西大荔東)率軍西撤,王鎮惡跟蹤追擊。姚泓率兵由霸上到達石橋(長安城洛門東北),接應姚難;以鎮北將軍姚疆和姚難合兵守衛涇上(今陝西高陵境),迎擊王鎮惡軍。王鎮惡命將軍毛德祖率部攻擊,將秦軍擊敗。姚疆戰死,姚難逃回長安。東平公姚贊得知晉軍迫近長安,便率軍由定城退往鄭城(今陝西華縣)。劉裕大軍隨之逼近。後秦主姚泓見長安危急,自己尚有數萬軍隊,可以抗擊晉軍。遂令姚丕軍防守渭橋(長安城北),胡翼度軍防守石積(長安城東北),姚贊軍防守霸東(霸水東岸),姚泓自己率軍守衛逍遙園(長安城西)。八月二十三日,王鎮惡乘蒙衝小艦進至渭橋,棄船登岸。當時,由於渭水湍急,大部艦船皆被沖走。王鎮惡乘勢激勵部眾說:“吾屬並家在江南,此為長安北門,去家萬里,舟楫、衣糧皆已隨流。今進戰而勝,則功名俱顯;不勝,則骸骨不返,無他歧矣,卿等勉之!”於是,身先士卒,率軍進擊姚丕軍。姚丕戰敗,姚泓率兵來救,與姚丕敗兵互相踐踏,也不戰而潰。姚諶等皆戰死,姚泓單騎逃回宮內。王鎮惡軍由平朔門(長安北門)攻入長安城,姚泓與姚裕率數百騎逃奔石橋。東平公姚贊得知姚泓兵敗,率眾往救,士眾皆潰逃。八月二十四日,姚泓率群臣至王鎮惡軍營投降,至此,後秦便宣告滅亡。

長安內亂

九月劉裕率晉軍浩浩蕩蕩地抵達皇城。他想在此稍作休整,經略關中,不料傳來劉穆之病死的消息。劉裕怕朝廷有變,留其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率王修、王鎮惡、沈田子等文武共守長安,自己統軍南歸。劉裕匆匆南歸,為夏主赫連勃勃謀臣王買德窺破心跡。劉裕南歸不久,赫連勃勃派軍南斷青泥,東扼潼關,率大軍進攻長安。同恰在此時,留守長安的晉朝文武發生內訌,沈田子殺王鎮惡,王修殺沈田子,劉義真復殺王修。劉裕得到消息,驚恐不已,急令朱齡石鎮守長安,命劉義真速回。劉義真和將士大掠財寶美女,車載南還,為夏軍追及。朱齡石陣亡,劉義真單騎逃逸。長安得而復失,良將勁兵損失駭人。但經過兩次北伐,黃河以南、淮水以北以及漢水上游的大片地區,為劉裕據有。

劉裕回建康的原因

是他留在朝中的盟友劉穆之去世了。而劉穆之去世的原因,正是由於劉裕的急於稱帝。當晉軍攻下洛陽的時候,劉裕覺得自己居功至偉,有了更多和朝廷討價還價的籌碼,就派人回到建康向皇帝索要九錫。劉穆之沒有想到劉裕這麼明目張膽地藐視朝廷,羞憤之下竟然病發去世了。這一下劉裕覺得在朝中失去了心腹和根基,頓時擔心起自己的地位來。他留下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做安西將軍,讓他鎮守長安,自己連忙趕回建康。當他離開的時候,滿懷希望的長安百姓都無比痛心失望,紛紛來到劉裕門前請願。但在劉裕看來,這些當然遠沒有他當皇帝重要,他不顧百姓們的挽留,終於還是離開了。後來夏國王赫連勃勃進攻關中,劉義真撤回江南,本來很有希望的北伐事業就這樣功虧一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