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之使命宁陵│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一九六五年的冬天,记者一行在豫东平原采访,有两位先进人物的事迹使我们深为感动:一位是兰考的县委书记焦裕禄,另一位是宁陵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人们称他‘老坚决’……”这是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在长篇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的开头语。上世纪60到80年代,穆青曾经四赴商丘宁陵,采访“老坚决”潘从正的感人事迹。一位普通农民,何以让新华通讯社社长如此念念不忘?

▶三十多年里,潘从正辞去干部公职,扎根在风沙肆虐的盐碱地里,育苗、造林,风吹不走他,任谁也赶不走他,几经劫难,四次造林,硬是种下了数十万棵树苗,将寸草不生的荒地打造为如今的万亩梨园。而他的那句名言“他毁,俺栽;他再毁,俺再栽”,至今仍被作为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火种,激励着豫东大地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向前。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宋迎迎/文 首席记者 袁晓强/图

县之使命宁陵│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老坚决纪念馆内,老坚决的精神一直鼓励着宁陵人民)

辞去乡长当老农,把树苗种进饭锅

妻子说:“你别吃饭了,就吃你的树苗吧!”

如今的宁陵石桥镇,每到金秋时节,上万亩的酥梨遍地生香。而在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曾经是一大块荒滩,风沙遍野、寸草不生,被称为“万碧风口”。

资料记载,建国初期,宁陵县是全国16个重点沙区县之一,“那时候,地里经常刮黄风,风一来连人都看不见,而且地也是盐碱地,种啥啥不成。”管潘从正叫“三爷”、如今已经70多岁的村民潘学礼回忆说。

1953年,年过五旬的潘从正来到盐碱地住下,开始培育苗圃,植树造林。在此之前,他已担任万庄乡乡长、石桥公社民政员。上世纪50年代,在农村基层,人们对官儿还是很看重的。一个干部辞官不干,跑到荒滩种树,有村民说他“想不开”。

“他是老坚决嘛,一辈子就爱树,认准的事儿,谁说也不听。”潘学礼告诉记者,“三爷”为何被称为“老坚决”?就是因为他是一根筋,说啥都不回头。

荒地上种树,树种从哪来?万庄村内原本有个苗圃,但远远不够。50多岁的“老坚决”扛着布袋、怀揣树剪每天步行几十里到周围的村庄、集镇去寻找树种,剪接树枝。一时不能剪枝的,他就央求人家给他留着,来年再去剪。

潘学礼回忆说,那时候每次赶集,“三爷”都会让他和同伴们去捡果核,他拿来当宝贝育苗。由于育苗成痴,不仅苗圃仓库的麻袋和条筐里装着各式各样的树种,连家里巴掌大的地方,都种成了树苗,有时放不下,甚至把做饭的锅里都存上了树苗,气得老伴直骂他:“你别吃饭了,就吃你的树苗吧!”

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植树,到底图个啥?潘从正曾说:“旧社会俺种的榆树、柳树,年年帮俺度饥荒,现在不说这个了,可国家建设哪样离得了树?宁陵是个老灾区,不种树就治不住沙荒,子孙后代还得吃苦受穷。”在他的感染下,村民们纷纷拿起工具,和他一起育种、植树。

植树造林几十栽,“老坚决”精心培育并大力推广的金顶谢花酥梨、白蜡条杆、花生,已逐渐成为“宁陵农业三宝”,而他培育的几十万株梨苗,也长成了春满梨花、金秋生香的万亩梨园。如今,宁陵县已从当年河南省的沙区县,变为被国家命名的平原绿化先进单位。“老坚决”所在的石桥镇种植酥梨面积5万亩,全县种植22万亩,年产酥梨5亿公斤。

县之使命宁陵│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与焦裕禄同时代的造林模范

“不求当官发财,只求把树种好”

风沙曾掩埋过他,断粮几乎使他送命,植树造林30余载,“老坚决”不仅栽下了万亩丰林,也赢得了人们的敬仰与尊重。1964年,潘从正被评为“河南省林业模范”,第二年,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来到河南,采访了他。

1979年,穆青再度造访万碧风口,发现“老坚决”还在植树,便将相隔14年两次采访的经历,写进了长篇通讯 《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中。随后,在1982年和1986年,穆青又两次前往宁陵采访并看望“老坚决”。最后一次见面时,两人还在房前合栽了一棵泡桐树,如今,这棵泡桐树已经需要双人合抱,郁郁葱葱,向参观者讲述着一个新华社社长和一名老农的情谊。

“老坚决”留下的不仅是精神财富。这位不识字的老农,探索出了上中下、左中右“立体林网”的防沙模式,被国家林业局在全国适生沙区推广,并传至世界,如今,即使远在非洲,也能找到。他还向时任林业部部长罗玉川提出实行林业生产责任制的建言,直接促成了当时国家林业部《关于建立和完善林业生产责任制的意见》的出台,被罗玉川称赞是“林业上的有功之臣”。

“老坚决”是真的爱树,他的5个孙辈全部以“林”命名;孙子去参军,他种“拥军树”欢送;闺女出嫁,嫁妆是几十颗树苗;过生日不回家,让儿孙栽上跟岁数同等的“寿辰树”。

1989年,种了半辈子树的“老坚决”离开人世,弥留之际,他给孙子的遗言是:“不求当官发财,只求把树种好。”如今,“老坚决”就葬在宁陵县石桥镇的万亩梨园深处。绿茵掩映下的墓碑上,刻着原新华通讯社社长穆青的题字:长眠在这里的是一位普通农民……他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

县之使命宁陵│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老坚决”精神在宁陵延续

将打造“老坚决干部学院”

潘从正离开已近三十年,22万亩梨园香飘整个宁陵,万碧风口也早已不是那个风沙肆虐的荒滩,“老坚决”的故事历经几十年光景,仍然在宁陵人的记忆里历久弥新,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向前。

“老坚决是我们豫东平原地区走出的优秀党员代表,事迹感人,形象典型鲜活。”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蒋云兰告诉记者,宁陵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老坚决”精神的发掘,2014年县委以“两学一做”为抓手,深入挖掘,将“老坚决”精神提炼为“心系百姓、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缀网劳蛛”精神,先后多次发文并组织活动,在党员干部中弘扬推广。

2017年,宁陵县与郑州大学联合举办“穆青与老坚决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分别向宁陵县授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训基地、新华通讯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基地匾牌。

“豫东地区之前还没有这样的先进人物典型,我们一直在探索,能否用老坚决精神融入党性教育,以先进典型人物,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实实在在的洗礼和教育。”蒋云兰说,如今,宁陵县已经开始筹建一所“老坚决干部学院”,意在打造一个与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齐名,立足豫东、辐射全省乃至全国的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

“老坚决精神与塞罕坝精神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他充分反映了我们共产党人一心为民、始终如一、久久为功的无私奉献精神。作为这笔财富的发源地,我们要将其挖掘好、弘扬好。”蒋云兰说。

如今,“老坚决”潘从正的故居,挂着商丘市林业局、商丘市教育局、共青团商丘市委联合“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被商丘市委宣传部、商丘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定为“商丘市新闻工作者教育基地”,宁陵县的“老坚决干部学院”也正在加紧建设当中。

县之使命宁陵│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老坚决”精神代代相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