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数控机床发展的如何?有多少国外的技术?

作为工业之母的数控机床,国内机床现状发展如何了呢?

首先,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的很准确,毕竟也有极少数产品还是挺不错的,但就总体现状来说,中国大陆的数控机床和日本、欧美的机床水平还是相差甚远的。国内机床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只负责组装,内部的核心零部件都是采取购买国外零件的形式,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国产机床到底用到了那些国外的技术呢?

为此,思诚资源特意去找来了一位机床行业的业内工程师,从实际使用者的角度给大家简单说说这个问题!

从总体上来说,目前我国自主生产的数控机床还是处在中低端,但正在向中高端进军的阶段!而所谓的自主研发,系统仿照FANUC和三菱,西门子的、海德汉国内还没有仿造的,机械零部件部分则是采购国际品牌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国人造不出好设备来?其实用的零部件真心不错,买个台湾产主轴,加个德国的齿轮箱,换个意大利的刀塔,再买套日本的系统,拼起来就可以出售了,在宣传本册上,标注的精度和关键零部件或许和进口设备一样,或者还要高,但问题就在使用寿命,刚性,尺寸稳定性有相当巨大的差距。 看起来都是国际的知名品牌零件,但是组合起来的效果确不尽人意,原因呢?

中国的数控机床发展的如何?有多少国外的技术?

首先第一点就是自主研发

国外不少的数控机床厂,他们使用的零部件跟国内的机床厂也差不多,用的中国台湾或者日本的丝杠轴承,从日本、德国买来的系统,但是床身!主轴!刀塔!齿轮箱!却都是人家自主设计的!可能前期问题会很多很多,但是却坚持下来了,悉心听取客户的问题和意见,不断改造升级,积累经验,因此,他们的质量和稳定性在不断的提!而这点,恰恰是国内的那些厂商做不到的!

而国内的工厂把利润看得太重了,不管三七二一,拼起来就卖,从短期看,确实能盈利,毕竟零部件上都是国外的先进品牌的,但从长远来看却受限于他人,没有自己的品牌。

中国的数控机床发展的如何?有多少国外的技术?

其二是品质控管

举个例子,有一家国外的机床工厂建在沙漠里,他们从外部采购的床身就随随便便的扔在风沙中让它自然时效处理,他们的交货期也基本上是固定的,生意好的时候货期也不会提前,因为他们严格按照品管的要求进行生产,不能提前的产品就是不能提前,铸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是不少的国内机床厂家,交货期两周甚至几天就能给你拼台机床出来!这,能比吗?

中国的数控机床发展的如何?有多少国外的技术?

其三,不得不说的技术封锁

大家都知道,最高端最顶级的数控设备是属于战略物资一类,大家不要以为现今国内花巨资进口的那些高端数控机床很厉害了,其实对于国外的顶尖机床厂来说,都是小儿科而已。真正的顶尖设备人家根本没给你,估摸着见都没有见过;要么就是给了你好东西,但就是不会给你提供高精尖工艺,就好比你买了一把金锁却没有钥匙!九轴九联动机床在上个世纪就有了,但是目前我们能进口能买能用的基本还是五联动,就连系统也是分国家销售!!

说一个具体的数控机床例子,电火花机床在机床行业比较小众,属于精密加工类。这个行业的佼佼者分别是日系和瑞士系。

日系的牧野、沙迪克公司,瑞士的GF阿奇夏米尔,中国国内属于日系追随者的居多。之所以追随日系,对中日关系进程有了解的人应该都能猜到。那就是上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中日蜜月20年,在这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从日本获得了大量技术,其中就包括很多当时的高精尖技术,而电火花数控机床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的数控机床发展的如何?有多少国外的技术?

当年,中国吧日本技术引进来的时候,日本不仅仅给软件源码、电路图纸、系统框架图,还会有这个领域的专家来中国耐心指导,对于遇到的技术问题几乎可以说毫无保留讲给中方工程师。所以在90年代中国的电火花机床跟日本比差距没有那么大,毕竟最高精尖的人家还是要保留一些的。现在20多年过去了,你们猜中国和日本在这个领域差距多大?应该还差20年左右吧,这不是开玩笑!

机床核心技术的数控系统,核心不是芯片神马的,是算法,是代码优化,有了这点,才有数控系统的精度稳定性…,至于数控系统的电磁兼容之类的在算法面前都是小事。西门子一个运动控制卡就能把我们卡死。

中国的数控机床发展的如何?有多少国外的技术?

机械系统的核心就多喽,材料就不谈了,结构部分,我们总以为机械学科是个夕阳学科,但每每有外国人搞出个新结构,我们就呆了,原来这玩意还可以这样?什么可重构的概念,机构,静态的,动态的结构的优化优化理论,空间运动分析解耦神马什么的,人家已经摸出门道了,人家的计算力学变成了商业软件...

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在研究经费写最厉害的论文;我们的技术工程师在练嘴皮去做销售做代理去了;我们的企业家不投研发投房产金融上市去了,机床行业...

中国的数控机床发展的如何?有多少国外的技术?

国内数控事业,任重道远,期待厉害了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