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銅仁梵淨山一日遊記,景區遊客滿8000人,就停止售票


抵達梵淨山下時近下午3時許,正思忖要不要上山,見景區售票處顯示屏顯示當日景區遊客已滿8000人,已停止售票。既然不能進景區遊覽,在景區外徜徉一番後,就在景區大門附近小山村找了家農家客棧住了下來。

梵淨山景區有兩個入口,一個在江口縣黑灣河,就是我到的景區大門;另一個在印江縣,梵淨山規模最大的佛寺護國寺就在那裡,在歷史上印江方向是梵淨山進山主道。不過,現在梵淨山主出入口已是交通方便的江口,絕大部分遊客是從江口上下山。

翌日晨,來到景區大門外,已有不少遊客排隊進入景區。天色陰沉,天氣預報梵淨山陰轉陣雨,我有些耽心觀景效果。購票進入景區換乘景區中巴進山,到魚坳轉乘纜車上山。行至半空,見東方天際一帶曙光,給人有云開的希望。


近7時多,纜車近梵淨山巔,見一大一小兩座巍峨山峰,我即刻認出那就是梵淨山新、老金頂。

沿著木質棧道輾轉上行,來到接天崖,著名的蘑菇石就在那裡,上下兩石相疊錯,危而不落,吸引不少遊客駐足流連。

離開蘑菇石,我下行前往不遠處秀峰一柱的紅雲金頂。 紅雲金頂,又稱新金頂,因傳說紅雲瑞氣常繞四周,而得名,諧“鴻運金頂”,而為人推崇。紅雲金頂海拔2336 米,因山巔海拔已過2200多米,因而相對海拔也就百米,但紅雲金頂山峰直立,四面懸崖峭壁,山勢險峻。

過峰下的承恩寺,沿右側山路而上,壁立的石崖上鑿有石梯,並有鐵索供人攀援登峰。有些路段幾近垂直,甚至沒有石梯,只鑿著幾處淺短的凹穴,很考驗登峰者的膽量。好在我經歷過華山之險,梵淨山紅雲金頂之險也就不在話下。

從觀音洞往上為“金刀峽”,山峰上半部一分為二,似佛手二指禪,兩邊相距很窄,可稱“一線天”。峭壁上有一天然泉眼,名為“定心水”。

登至峰頂,見一座石拱橋連接峰頂兩端。此橋名為“天仙橋”,明代所建,橋面寬1.86米,長5.41米,拱跨5米,據說是從50公里以外運來的塊塊巨石砌成。

紅雲金頂兩座峰頂各建有一廟,一邊供奉釋迦佛、一邊供奉彌勒佛。其中靠近海拔2494米老金頂方向的峰頂小廟為“彌勒殿”,靠近梵淨山主峰海拔2572米鳳凰山方向另一峰頂小廟為“釋迦殿”。

兩座佛殿後各有一塊巨石,一為“曬經臺”,一為“說法臺”。

站在絕頂遠眺,山色蒼茫。

下至承恩寺,入寺遊覽。此寺位於梵淨山接天崖與紅雲金頂間的斜坡上,始建於明代,又名古茶殿,分為上、下兩個殿宇,上殿俗名上茶殿,下殿稱下茶殿,規模宏大。明代此寺被敕封為皇庵“敕賜聖旨承恩寺”,又稱“金頂正殿”,寺內供奉皇帝牌位,賜有“鎮山之印”,不過現在的承恩寺是近年重建的。

經寺僧指點,我在上下茶殿之間見到一堵石牆殘垣。石牆正中有拱門,門框上嵌一塊石刻匾額,匾額陰鐫上書“聖旨承恩殿”五字,左右書“敕賜”二字,據稱承恩寺內唯此牆及石匾為明代舊物。承恩寺寺牆和殿基就地取材,均為梵淨山常見的片片頁岩疊造而成。


離此前行,到了九皇洞。從石門而入,天井內一側崖壁有一石洞,相傳為明代萬曆皇帝皇妃李皇娘修行的地方。

離九皇洞沿著老金頂登山路上山,老金頂又名月鏡山,因朗月之夜,人影映於老金頂崖壁之上,如鏡一般,稱“石鏡”或“月鏡”。此外,相傳農曆八月十五日子時,萬國九州之影悉現於石鏡中,故稱“月鏡山”。相較突兀而起的紅雲金頂,老金頂登山路較為易登省力些。

經過一道類似“一線天”的絕壁峽谷,途徑一處名為果然寺的佛寺遺址。古寺片石壘砌,已沒了屋頂,只剩下傾頹的四壁殘垣。據說,果然寺供奉的是得日月靈氣、佛光庇護的“果然獸”。《山海經》雲:“果然獸似獼猴,以名自呼。”如此看來,也許就是沾了佛氣的黔金絲猴。


老金頂峰頂也有一小佛寺,名為燃燈殿,供奉的當然是燃燈佛了,殿前香菸燎燎。

轉眼看前方不遠處的紅雲金頂、承恩寺、蘑菇石、果然寺,也許是海拔要比老金頂低150多米的緣故,紅雲金頂顯得要低矮不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