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鸦片战争,大英帝国50年复仇史

说起鸦片战争,读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胞都应该在中学历史课上学过,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考点就是它。不过,虽然我们都对这场战争耳熟能详,但鸦片战争绝不是历史课本上那么简单,也并非英国人“一厢情愿”——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上至皇帝,下至官员,是怎么开启中国满是屈辱的近代史。

50年前埋下的种子

首位来到中国访问的英国使臣叫马戈尔尼,他率领一支700余人的船队,远渡重洋,于1792年抵达北京,为83岁的乾隆皇帝祝寿。当然,英国人并不是来送生日蛋糕的,他们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希望与中国贸易。

换个角度看鸦片战争,大英帝国50年复仇史

英国人见了乾隆爷只肯单膝下跪

此时的英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国力空前强大,而中国则是自给自足自我感觉良好的“世界中心”,双方就“外国猴子”来参拜皇帝,到底是下跪还是不下跪的问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结果当然是双双对牛弹琴,英国人认为使臣代表的是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会面,理应遵循互相平等的原则,但是咱们贵为天朝上国,你个“夷狄”见到乾隆爷居然不下跪,还嘴犟,贸易什么的,免谈。

结果,英国人带来的洋枪洋炮以及“高科技”礼物,乾隆爷都不削一顾,马戈尔尼大使还是头一次见到这么“牛逼”的国家,碰了一鼻子灰,万般不爽地打道回府。

当然,乾隆爷也并不是迂腐不化,当时的中国自给自足,每年还有大量的瓷器和茶叶出口,我们为什么跟你贸易?反观英国人,虽然国力强大,但与中国之间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每年从中国采购大量茶叶,白银哗哗的往外流,想和中国搞搞关系,卖点高级东西过来,却被皇帝当笑话一样轰走,这怨气能憋个几十年也是不容易。

另外,说个有趣的事情,马戈尔尼并不是第一个被派到中国来的大使,他的前任加茨喀特,在1787年来华途中突然挂了——可见从英国方面来讲,与中国人打交道,一开始就不太顺利。

林则徐做的对不对?

“虎门销烟”的事迹,一直以来就把林则徐塑造成民族英雄,不过身为广州的第一任钦差大臣,林则徐有些事办的有些过分。

英国人为了解决对中国贸易逆差问题,想出了走私鸦片这一损招。读过《福尔摩斯》的人都知道,直到19世纪末,英国伦敦还存在大量的鸦片馆,所以鸦片这个东西,英国人绝对是深谙其道——既然国民无法摆脱中国茶叶的瘾,那就让中国人也上瘾。

不过在林则徐大肆禁烟之前,广州的鸦片流通基本都有官员私下把控,换言之就是官方控制了鸦片数量,鸦片交易还在官方可控范围之内,而到了禁烟之后,鸦片才逐渐开始泛滥,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换个角度看鸦片战争,大英帝国50年复仇史

虎门销烟

林大人不仅禁止市场买卖鸦片,还主动出击收缴鸦片,有一次还做的非常过激——林则徐带兵包围广州的英国商会,以商会里的英国商人作为人质,逼迫鸦片贩子交出鸦片。说起来,正是这个举动才让英国人决定出兵中国。

《穿鼻草约》好过《南京条约》?

在林则徐被道光皇帝撤职流放之后,第二任钦差大臣琦善就跑去和英国人求和了,当时他与英国人私下签订了一份《穿鼻草约》,大致内容如下:

  1. 香港本岛及其港口割让与英国;

  2. 赔偿英国政府600万银元;

  3. 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4. 英军撤出沙角、大角炮台,归还定海。

不过道光皇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不是因为它割地赔款,而是琦善居然绕过皇帝私自与英国人签订条约,这是要越权谋反啊!

换个角度看鸦片战争,大英帝国50年复仇史

清朝水师在英国人的洋枪洋炮下溃不成军,甚至还搞起了迷信活动

之后,《草约》没有得到官方认可,战争也来到了1842年。英军船坚炮利,封锁了长江,截断了京杭大运河,道光皇帝坐不住了,被迫求和。第三任钦差大臣耆英完全没有谈判经验,一心为了平息战火,英国人在谈判桌上说啥是啥,结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大致如下,可以对比一下:

  1. 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 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史称“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 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600万银元赔偿被焚鸦片,1200万银元赔偿英国军费,300万银元偿还商人债务。其款分4年交纳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 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英军撤出南京、定海等处江面和岛屿。

  5. 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6.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7. 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英商归英国自理”;中国的司法主权开始受到侵害。

  8. 中英两国各自释放对方军民。


后记

英国人经历了50年,终于靠毒品和枪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如果说这是帝国主义列强的野心并没有错,但根本原因则要归咎于满清政府的落后,这种落后并不只是经济和技术上的,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而反过头来看所谓的“鸦片战争”,是因为鸦片是导火索,而真正的诱因则是中英之间的茶叶贸易顺差,所以也有很多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应该叫“茶叶战争”更符合历史实际情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