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的儿子是嫡子,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两个皇后的儿子谁是嫡子呢?

曾经的坚持一文不值


古代中国男人艳福不浅,常说“一夫多妻制”,不对,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家庭中的女主人只有一个是妻,其他的是小妾,基本没啥权力,属于这个家庭夫妻的财产。

皇后,一国之母,也只有一个,(个别皇帝同时立过2个或多个皇后,直接可以判定那是比较混乱和昏庸的皇帝),皇帝的其他嫔妃,皇帝即使再宠爱,也只是妾室,地位是不能和皇后比的。

中国重视结发。如果是成年后登基,通常是立正妻为后。有些继位的时候,结发之妻已经死了,也会被追封为后,比如咸丰就有这种情况。而如果是少年天子,娶妻相当隆重,比如康熙、同治、光绪,皇后是要从大清门抬进去的。而这个皇后病亡后,再行册立皇后,就属于续弦或继室,虽然也有册立典礼,但已经没有从大清门抬进去的机会了。

所以,虽然只要是皇后生的儿子,都属于嫡子,但按理法,结发之妻所生的皇子地位最为尊贵。还是康熙的例子,他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去世后,她的儿子胤礽被立为太子,康熙倍加宠爱,才会两立两废。还有,道光帝,他也是嫡子,但他妈早死了。嘉庆突然驾崩,传位诏书还找不到了。当时的皇后也有两个儿子,形势就比较微妙了。好在皇后传懿旨让道光继位,道光趴在地上哭啊!好险啊!

还有,嫡子的地位也得看皇帝与皇后的关系。如果皇后是被废或是被厌弃,他的儿子通常不会受到皇帝的重视,比如乾隆的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如懿”,她的儿子到死连个爵位都没有。

千言万语就是:活着最重要,才能给儿子争取到最大的机会,并“骑上马再送一程”,避免“人走茶凉”。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所谓的“嫡子”就是正妻(明媒正娶)所生的儿子,在皇族当中,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叫“嫡长子”依次为“嫡次子”和“嫡三子”以此类推。如果皇后死了,皇帝又立新皇后,所生的儿子也是嫡子。也就是说,两个皇后的儿子都是“嫡子”,但是有长幼之分。

古代皇位继承,都是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的。也就是说皇后(正妻)的长子(太子)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如果皇后死了,而这个皇后不是被废掉,儿子没犯错误,那么皇位的继承依然是继承人。即便,皇帝立了新皇后,嫡长子依然是太子。

在此举例:比如汉高祖刘邦,刘邦在没有与吕雉(吕后)结婚之前与情妇偷偷生了一个儿子。直到认识吕后才正式结婚,吕雉是刘邦公认的妻子,也就是拜过堂的,明媒正娶的妻子,生的第一个儿子就是嫡长子。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就立吕雉为皇后,他的儿子顺理成章的做了太子,按照古代法律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而刘邦情妇所生的第一个儿子是“庶长子”不应该继承皇位,法律是不允许的。

比如,西汉的第四个皇帝汉景帝刘启,他的第一任皇后是薄皇后,但是几年都没有生子。而汉景帝当时宠爱栗姬,所以立栗姬的长子刘荣为太子。不过,第一任皇后被废以后,栗姬被陷害也失去了宠信。太子刘荣被汉景帝废掉了,王娡被立为皇后。王娡就是刘彻的母亲,生了三女一子,刘彻是她唯一的儿子。王娡做了皇后以后,儿子刘彻做了太子,即后来的汉武帝。

从汉景帝的例子可以看出,皇后如果没有儿子,结局都不好,最终无法逃避被废掉的命运。再如,汉武帝的第一任妻子是陈阿娇(陈皇后),但是他没有生儿子,后来也被废掉了。后来卫子夫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刘据,很快被立为太子,卫子夫也因此做了皇后。后来太子因为“巫蛊之祸”自杀,皇后也被牵连,自杀。太子和卫皇后相继去世,汉武帝需要另外立继承人,虽然儿子众多,但是汉武帝喜欢的还是小儿子刘弗陵。所以,立刘弗陵为太子,刘弗陵当时太小,汉武帝害怕她的母亲钩弋夫人专权,所以把她杀了。

另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正妻窦皇后生了几个儿子,“嫡长子”是李建成,“嫡次子”是李世民。按照“嫡长子继承者”李建成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李世民要想做皇帝,必须把哥哥杀了,不然李世民永远别想做皇帝。所以,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


孟子说史


都是嫡子呗,因为嫡子的概念就是“正妻所诞下的男性子嗣”,就算原配死掉又续弦,之后再生下子嗣,也叫嫡子。

而在皇家,皇后作为皇帝的正室妻子,她如果诞下男性子嗣,那这个子嗣就被称为嫡子。即便之后皇帝再立皇后,又诞下男性子嗣,也叫嫡子。但这里必须指出一点,如果皇后死掉,改立其他妃嫔为皇后,那么她在成为皇后之前所诞下的男性子嗣仍为庶出。



但我想题主想问的肯定不是这个,你感兴趣的问题应该是:

如果一个皇帝拥有多位嫡子,那么应该由谁来继承皇位?

要清楚一点,中国自周朝以来推行的继承制度叫做“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说,由嫡子当中最为年长者来继承皇位。也就是说,就算一个皇帝拥有多个嫡子也无所谓,选年龄最大的嫡子就可以了。



但是,在中国漫长的专制时代,嫡长子继承制并不总是始终被恪守着,很多情况下皇帝年老后会偏爱嫡出甚至是庶出的小儿子,或是一些能力出众的人选。这时往往皇帝会迟迟不立太子,留出更多时间来思考,或是痛下决心废掉原来的太子人选而改立他人。

而在诸皇子看来,既然都是皇子,嫡庶问题可能事关身份,而如果都是嫡子,仅仅因为一个长幼问题就断绝了争位的可能,恐怕换了谁都会不甘心。为了避免继承问题的复杂化,不少皇帝在皇后去世后就不再重新立皇后了,省得到时候再诞下嫡子来,把朝局搅乱,出现争储甚至是篡位的问题。



而到了清朝,嫡长子继承制基本就废止了,清朝从努尔哈赤开始,嫡长子继承制就从来没灵过,康熙时试验了一次,把嫡长子二阿哥胤礽立为太子,但后来还是立了皇四子胤禛,之后清朝改弦更张,实施秘密立储制,打破了嫡长子必须继承皇位的惯例,储君完全由皇帝考察选出,然后将人选密封于匣内,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待皇帝驾崩后,匣子会由专人取出,储君即可登基继位。


达摩说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嫡子指的是谁?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只有嫡妻所生的子才为嫡子;庶妻所生的子为庶子,也称庶出子。胡培翠《仪礼正义·卷二十一》记载"嫡对庶言,嫡妻所生为嫡子。"也就是说相对的,这源自于古代的宗法制,最早可追溯夏商周时期的一夫多妻制,把所有的儿子(女儿不在其中)划分为“嫡”和“庶”两类。嫡,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儿子谓嫡生、嫡子,即正宗之意。庶,旁支也,妾所生的儿子谓庶子、庶出。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在古代,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家族的权力和财产,皇帝家族更是如此。

古代后,原来指的就是君,但是后来就指君的女人。比如皇后就是皇帝的正妻。根据《史记·孝文本纪》记载:"三月,有司请立皇后。薄太后曰:'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又比如汉·蔡邕《独断》卷下:"帝嫡妃曰皇后。"《宋史·仁宗纪二》:"﹝景佑元年﹞十一月己丑,册立曹氏为皇后。"也就是说是皇帝的正妻才能有资格为皇后,为什么呢?因为皇后的产生需经过皇帝册立。册立皇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要诏告天下,普天同庆,同时还有一项正式隆重的立后仪式。所以,一般来讲,皇帝登基后,正妻都会被立为皇后,极少数正妻没被立为皇后。所以问题中的皇后死了,他的儿子依然是嫡子,皇帝重新立后,皇后的儿子也是嫡子。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自古以来,权力的继承讲求的是嫡长子,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什么是嫡长子呢?就是嫡子中最大的那一位。他才是有权利继承皇位的,但此处,会有一个问题!

比如,之前的皇后生了一个儿子,是嫡子,但是年龄比庶子要小,后来呢就如你所说,嫡子的母亲皇后死了,然后皇帝立了庶子的母亲为皇后,那么这个庶子就摇身一变成为嫡子了,而且他年龄大,是不是以他为嫡长子呢?这个问题可以思考一下,我暂时没找到相关的资料。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庶子摇身一变变成嫡子之后,凭着他母亲的皇后地位,把原来的嫡子整走或者找借口让他远离政治中心,这是绝对可以做得到的,如果这种情况,这个嫡子失去了皇帝的庇护,就算是嫡长子也没什么用了,一旦皇帝驾崩,你连进宫祭拜的机会都没有,更别说登基了,对吧!

所以宫廷就是这么惨烈,权力斗争都是这么残酷,生在帝王家也很无奈的,就算是嫡长子也不一定就是金饭碗啊!

人,一定要靠自己!金钥匙有时也会不靠谱的!


朴易堂国学易学文化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意思,答案也很简单,很显然,只要是皇后生的儿子,都是嫡子。不管这个皇后到底死还是没有死。

当然嫡子也是分为长幼的,一般嫡子又是长子的,被立为皇帝接班人的可能性最大。但是,也不要忘记历史大部分皇帝都是只有一个皇后的,即使后来皇帝有了新宠幸的人,想把他立为皇后的时候,皇帝也会先把前面的皇后给废掉的。

皇后被废掉之后,他就不是皇后了,所以,他的儿子也不是嫡子了。

当然皇后并不是说废掉就废掉的,毕竟皇后是一国之母,他的地位关乎到国家社稷的安危。若是皇后没有明显的过错,是不能废掉的,当然若是皇后一直没有孩子,或者说他没有生育能力,那么这个皇后被皇帝废掉,别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毕竟为了自家江山的安危,立一个可以生儿子的皇后也是无可厚非的。

历史上因为没有生儿子被废掉的皇后,还是挺多的。我们简单的说两个汉朝的皇帝,他们就是因为自己早早被立的皇后,因为没有生育能力,而被废掉的。

第一个要说的皇帝,就是汉景帝。

汉景帝的第一任皇后,就是他的奶奶(刘邦的妃子)窦太后的侄女。

因为这门亲事是窦太后指定的,汉景帝虽然很不喜欢这个窦皇后,但是,迫于祖母的压力,他还是选择了忍受。毕竟窦太后,年事已高,过不了几年,可以说他也就死翘翘了,等他死掉之后,汉景帝就可以废掉这个不喜欢的窦皇后了。

其实窦皇后是个很可怜的女子,他没有给汉景帝生孩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汉景帝就没有给他同房过,所以,他没有后代。

为什么会说汉景帝没有给他同房过呢?

因为汉景帝实在是不喜欢他呀,因为不喜欢,所以不同房,这种可能性不是说没有的。另一种就是,这个窦皇后确实是没有生育能力。

反正窦皇后就是因为这个缘故,被汉景帝给废掉了,然后,汉景帝封了王美人为皇后,王美人就是汉武帝刘彻的母亲。

当然了,汉武帝刘彻也是因为自己的母亲被立为了皇后,所以,他才被立为皇太子的,尽管他是汉景帝的第十个儿子,但是,他是嫡出呀。

这个皇位非他莫属,他前面的九个哥哥,在牛叉也是不能当皇帝的。

再一个就是汉武帝,汉武帝的一生有过两个皇后,他的第一任皇后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典故中“金屋藏娇”中的陈阿娇。

这个陈阿娇虽说被立为了皇后,但是,他始终是没有怀上汉武帝的孩子,他也明白自己若是生不了孩子,他这个皇后的位置就会保不住的。

为了能生个一儿半女,陈阿娇专门花了大量的金钱来治这个不孕不育症,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被治好。

最后,他还是被汉武帝给废掉了。

汉武帝又立了第二个皇后,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卫子夫。因为卫子夫当上了皇后,所以他的儿子刘据也就理所当然的当上了太子。

可是这个叫刘据的太子最终也没有登上皇位呀,当然这种不幸的结局,都是汉武帝老年昏庸造成的。

但是,这仅仅是一个例外而已,汉武帝把太子刘据给逼死了,最终他不得不选了自己最小的儿子刘弗陵来当皇帝。

刘弗陵被确认为皇帝的接班人的时候,他母亲也就被汉武帝给杀了头。


史学达人


答案很好说,都是嫡子,题主要仅问这个问题的话,没什么好说的,都是嫡子而已。

题主这个问题其实主要涉及的的继承权的问题,这个就复杂了,得具体朝代具体情况还得结合当代背景具体分析了。一般来说,清朝以前,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只要是嫡长子,甭管后面有几个嫡兄弟,都有先天具备优先继承权的,在皇家而言,嫡长子是默认的太子,哪怕有夺位的嫡兄弟或者本人就是白痴,也会自然而然的有一群支持者,仅因为嫡长子继承制的古训。故若没特别情况,嫡长子最终都会继承大位的。

不过皇帝的继承人是太子,这基本上就没有正常情况,除非嫡子是独子,否则总能找到理由去尝试夺位的,所以历史上太子可谓是皇族最难的位置,压力大不说,还竞争者不断,稍不留神就被赶下台了。这里面各朝各代都不一样,总体来说,在皇家而言,嫡长子优势不大,对手太多,能顺顺当当的继承大位的都是少数。

清朝是相对特殊的一个朝代,明确规定了立长不立贤的制度,故这里面皇后和妃子所生的还是是没有嫡庶之分的,只要皇子没有明确削为庶人,他就有皇位继承权,只要有足够的支持者击败其他兄弟,他就能当太子并继承帝位。因此清朝基本上就没有嫡长子继位的例子。整个清朝来说,也没有哪个皇帝的母亲是在太子阶段就升为皇后的,基本都是后期追封的,最近的如慈禧,皇后根本没当过,直接就成太后了。所以说题主的问题对清朝是完全不适用的,皇后的孩子本身就是嫡子,但后期被贬为庶人的比比皆是,混的惨的多了去了。

题主的问题还有一个引申,就是嫡子和庶子的区别。简单来说就是嫡子的母亲和父亲是有法律效力的婚姻做保证的,庶子的母亲和父亲是没有婚姻关系的。嫡子的母亲哪怕是妾,也就由父亲办理手续后取进门的,因而有继承权,庶子说白了就是私生子,母亲是仆从或是妓女,这样的情况是完全没有继承权的。但庶子和嫡子也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庶子的母亲只要办理的法律手续,成为父亲的正妻或者妾,马上就变成嫡子了;嫡子只要明确和父亲断绝关系或者放弃继承权的,就可以作为庶子对待。这个结合当代法律都是有依据的。上面所说只是正常情况,若是皇家而言,这就不好说了,只要是皇帝后代,庶子转嫡子相当容易,手续哪怕隔代(就是母亲去世多少年都无所谓)办理都不是大问题,只要当上皇帝,母亲绝对是合理合法的变成太后的。


傍徨的鱼


我们知道嫡长子继承制是很多朝代的皇位继承制,嫡长子就是皇帝正妻也就是皇后所生的长子,皇后所生的其他儿子也是嫡子,按照长幼顺序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

嫡长子不一定是皇帝的长子,也可能存在庶长子,比如刘肥就是刘邦的庶长子,他的生母是曹氏,而汉惠帝刘盈是刘邦的次子,他是嫡长子,他的生母是吕后。庶子跟嫡子的地位自然是千差万别。

庶子的地位与其生母的地位有关,我们以清朝后宫为例,皇后往下就是皇贵妃、贵妃、妃、嫔等等,这个就是所谓的子以母贵,但是皇子的地位提高之后,也可能会提高生母的地位,这个就是母以子贵。

汉初的时候,列侯们如果没有嫡子继承的话,那么爵位是会被收回的,即使有庶子也没用,也是不能继承的。当然也有特殊情况,如果这个列侯的功劳比较大,皇帝会在他的庶子或者他的弟弟选一个继承,这样爵位还能继承下去。

那如果原来的皇后死了,新任的皇后又生了皇子,那么谁的儿子是嫡子呢?答案是都是,正如皇帝的嫡子并非只有一个,那么只要是皇帝的皇后生的皇子,那么都是嫡子。

而且,原来的皇后叫元配,新任的皇后叫继室,元配的嫡子的地位是高于继室的嫡子的,如果有第三任皇后的儿子呢?那么第三任皇后的嫡子是不如第二任皇后的,当然也更不如元配的嫡子的。

另外有人会问,有个妃子在成为皇后之前就生下了皇子,那么之前生的皇子是庶子还是嫡子呢?答应是庶子,嫡子的判断标准就是皇后生的儿子才叫嫡子,而这个妃子是在当妃子的时候生下的皇子,自然也是庶子。

商纣王有两个哥哥,分别是微子启,中衍,他们的母亲是同一个,但是微子启和中衍是他们母亲还是妾的时候就生下的,当时商纣王的父亲帝乙想要立长子微子启做为太子,太史认为微子启是庶子不能立为太子,最终商纣王被立为太子。

另外值得一说的,就是如果前任皇后不是死了,而是被废黜的话,那么她所生的儿子就自然不是嫡子了。比如汉光武帝第一任皇后郭圣通所生的长子刘强,在郭圣通被废黜之后,阴丽华成为新的皇后,阴丽华的长子刘庄就成为新的太子。


历史简单说


中国的嫡庶之分在周朝基本完善,历朝历代从天子到民间基本基本遵从周礼的规则。

正所谓天子无家事,天子的家事即是国事。而这指的也就是后和太子,后为一国之母,太子则为储君,至于一般的后妃和皇子(王子)基本不在此列。

历朝历代,废后虽然屡屡上演,但一般都得经历一个艰苦斗争和博弈的过程,除非皇后德行太差,天怒人怨,否则皇帝很难随心所欲废后或者另立。

在皇后有儿子的情况下,立嫡和立长是基本规则,如果皇后的嫡子不被立为太子,基本上也就预示着皇后之位可能不保。当然,如果皇后无子,立其它皇子又不废后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不是很多。像汉景帝,皇后无子,为了立刘彻为太子,也就废了原皇后改立汉武帝之母为后。所以,皇后和太子是息息相关的,算得上是利益共同体。

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出现,汉武帝为了防外戚干政,为了立太子就杀了太子生母。这种当时在北魏更是成了一种规则,绝大部分太子生母都被赐死,太子和皇后成了单选题。另外,清朝信奉立贤不信奉立嫡立长,所以后位和太子位没有绝对的关系,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皇后死后再立的皇后,她们所生的孩子都是嫡子,只是有长幼之分。基本上,皇帝为了政权稳定考虑,立新皇后之子的可能更大。如果前皇后因德行有亏被废而改立皇后,那就更不用说了,前皇后之子虽然还是嫡子,但是基本上也难于独善其身,大体都会获罪,此时是不是嫡子就没多大意义了,皇位基本上会属于新皇后所生的嫡子了。


搬砖老师傅


这个问题,我以清代嘉庆帝及其皇后、子女为例,一是刚好嘉庆帝满足条件,二者清代又是很重嫡庶观念(见杜家骥:《清朝满族的皇家宗法与其皇位继承制度》)。

嘉庆皇帝有两个皇后,其一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被赐册为时为皇子的嘉庆帝永琰嫡福晋,生皇二子绵宁(亦称旻宁),是为后来继位的道光帝,嘉

庆元年(1796)正月册为皇后,嘉庆二年(1797)即去世;其二为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乾隆五十五年(1790)始为嘉亲王侧福晋,嘉庆元年(1796)册封为贵妃,在嘉庆元配皇后去世之后,册封为皇贵妃,嘉庆六年(1801)正月册立为皇后有两子,即皇三子绵恺及皇四子绵忻。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在皇位继承上,我们以三子来进行分析。

皇二子绵宁为嫡长子,实际上因为皇长子早夭,他其实也是事实上的皇长子,乾隆四十七年(1782)生,至嘉庆四年(1799)四月确立为皇位继承人(《清史稿》卷十七:四年四月戊戌,仁宗遵建储家法,亲书上名,缄藏鐍匣),

嘉庆十八年(1813)被封为和硕智亲王,嘉庆二十五年(1820)继承皇位。

道光帝

皇三子绵恺,乾隆六十年(1795)生,其生时母亲仍为侧福晋,直至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才被册封为惇郡王。

电视剧《瀛寰之志》姜武饰演绵恺

皇四子绵忻,为皇三子绵恺同母弟,嘉庆十年(1805)生,但绵忻出生时,其母钮祜禄氏已于前几年被册封为皇后,故其出生时嘉庆帝极为开心,“四阿哥系朕登极后皇后诞生之子,臣工等抒忱展庆,理所当然。”(《清仁宗实录》)嘉庆二十四年(1819)正月,年仅十四岁的皇四子绵忻被册封为瑞亲王。

电视剧《万凰之王》陈山聪饰演绵忻

从以上可以看出:

其一,元配皇后(这里的元配皇后当为自然死亡,如若是被废,其子女也另当别论,因为有可能子女随母亲被废而地位下降,甚至不如其他皇子)与继任皇后的儿子均为嫡子。这从嘉庆帝的四个儿子初封爵位来看。清代爵位按照高低:

第一,和硕亲王;第二,多罗郡王;第三,多罗贝勒;第四,固山贝子;第五,镇国公;第六,辅国公(公爵有入八分公与不入八分公之区别);第七,镇国将军;第八,辅国将军;第九,奉国将军;第十,奉恩将军。清初皇子从第一等到最后一等均有,甚至地位低下者未有封爵,嘉庆朝以后,规定凡皇子,始封均为王爵,或亲王,或郡王,其依据就是按照嫡庶之别,这与明代无论嫡庶均分亲王有很大不同。

嘉庆帝四个皇子,皇二子绵宁于嘉庆四年(1799)就被确定为继承人,嘉庆十八年(1813)封亲王,皇三子绵恺嘉庆二十四年(1819)才为惇郡王,道光帝继位才封亲王,皇四子绵忻嘉庆二十四年(1819)为瑞亲王,皇五子绵愉为妃所生,在道光帝继位是年,即嘉庆二十五年(1820)才被封为惠郡王,至道光十九年(1839)始进亲王。皇二子至皇四子均为皇后所生,所以初封爵位最差也是郡王,皇五子为妃所生,直至道光继位才为郡王,这里面的嫡庶之别很明显。

其二,虽同为嫡子,但是元配和继配也是有差别的。

继后多在元配去世之后才娶,那么元配皇后所生子首先在年龄上就会大于继后所生子,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如皇二子绵宁被确定为皇位继承人时,皇四子还未出生,皇三子仍是妃之子。

其三,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成为皇后之前和成为皇后之后所生子也是有差别的。这一点,以往常以商纣王和其兄微子启为例,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尚为妾,等到纣王出生时,其母已经成为王妃,所以纣王的地位高于其兄,其最终继承了王位。这里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也可以说明。其成为皇后之前,已生皇三子绵恺,成为皇后之后,又生皇四子绵忻,那么在地位上,皇三子的地位是不如皇四子的,这从嘉庆二十四年(1819)同时对兄弟二人的册封可以看出来,皇三子仅为郡王,而皇四子则为亲王。

综上,嘉庆帝四个儿子的地位高低依次是皇二子、皇四子、皇三子、皇五子。


楚邾


嫡子这是一个历史概念,现在已经消亡。正妻所生的所有儿子都可以称为“嫡子”,依次为:嫡长子、嫡次子、嫡三子、……。存在平妻时,平妻之子亦为“嫡子”,但地位略低于正妻之子。如果正妻无子,那么平妻所生的嫡子就完全等同于“嫡妻所生之子”。这时,正妻所生的嫡子称为“正嫡”,平妻所生的嫡子为“平嫡”。

不过不同时期,嫡子的定义也是不一样的。

在早的时候。商纣王与微子启都是一母所生,虽然微子启年长,可出生时其母只是王子妃,而商纣王是成为王后后出生的,那个时候,商纣王算嫡子,启不算嫡子,称为微子。

而到了后来通常来说,皇后生的孩子都是嫡子,不管是前面皇后生的,还是后面皇后生的。嫡为何意,就是继承权,我想这个问题主要是继承权问题。立嫡以长的制度里,按是第几个嫡子,就排第几。到立嫡以贤后,特别是清朝,母亲当上皇后,就是嫡子,就有继承皇位的可能,但选不选你是皇帝说了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