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爲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棍棒出孝子”這句話在中國從古至今一直都被奉為家庭教育的經典語言,“棍棒”說的其實就是懲罰,不同的錯誤相對的是不同的懲罰。那麼從古沿用至今的育兒箴言到底正確嗎?

記得較早之前看過的《爸爸回來了》一集中,李小鵬對小奧莉玩手機的懲罰:2歲半歲的女兒一直玩爸爸手機,爸爸先是好言相勸“好了,現在把手機還給爸爸吧”。女兒不理會繼續玩手機;接著爸爸有些不耐煩,採用口頭懲罰“你再不把手機還給我,下次就不能玩我的手機了”,女兒非但沒聽,反而挑釁似的拿著爸爸的手機跑出爸爸的視線,還將手機當車子在地上推來推去。這一次,爸爸生氣了,直接將女兒抱起來關進了家中的“小黑屋”以示懲罰,並讓女兒自己在裡面反思,認錯並給爸爸道歉了才能出來。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後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一位兒童心理博士向我們揭示了長期懲罰孩子的四個不良後果。

不滿——“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了!”

報復——“這次你贏了,但是以後我會扳回來!”

反抗——“我偏要對著幹,來證明我不必聽你們的!”

屈服——偷偷摸摸:“下次我不會被抓到”;降低自尊:“我就是個壞孩子。”

懲罰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雖然越來越多的爸媽意識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當孩子表現得特別頑劣,而我們又無計可施的時候,還是會不由自主地舉起手中的“大棒”,試圖儘快解決問題。當然,很多時候,我們確實可以憑藉這種方式貌似“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但是,令人遺憾的是,這種“立竿見影”往往不會長久,甚至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下面的場景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媽媽想要孩子關了電視去洗澡,小傢伙卻跟沒聽見似的,繼續坐在電視機前不動窩。於是,媽媽提高了聲線,繼續下達指令。直到媽媽的聲音都變了調,變成了一種怪異的吼聲,小傢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間。再過些日子,即便媽媽對著孩子吼叫,他也會無動於衷,甚至還會跟媽媽頂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電視!”非要媽媽巴掌相向,小傢伙才會哭哭啼啼聽從指令。

如同上例一樣,懲罰常常無法持久有效地解決問題,一種懲罰措施往往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失去效用,相反,我們還需要不斷增加懲罰的力度,才能讓孩子對我們施加的懲罰有所反應。所以,從批評到怒吼再到體罰,懲罰常常是不斷升級的。一旦走上懲罰的路線,爸媽和孩子之間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孩子對爸媽的懲罰無動於衷,爸媽的內心因此積澱了更多的憤怒,於是在這種憤怒情緒支配下,爸媽不得不一再加大懲罰的力度,而孩子在經歷了最初的恐懼之後,逐漸過度到無動於衷的狀態……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懲罰讓孩子習以為常

我們很容易被懲罰最初 “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繼而在改變孩子行為的“鬥爭”中陷入懲罰的怪圈。而事後我們卻會沮喪地發現,懲罰終究還是無濟於事。這就跟我們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電影都嚇不住我們了。實際上,懲罰對於被罰的人來說只是一種負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種威懾力會隨著懲罰次數的增加而減弱。因為人類與生俱來就有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不管什麼樣的刺激,即便這種刺激最初帶給我們很強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們就適應了,習以為常了,不會再給它以格外的關注,所以有“久而不聞其香”,“久而不聞其臭”,“熟視無睹”一類的生理反應。

當我們聽到爸媽控制不住自己激動的情緒對著孩子大聲吼叫“跟你說過多少遍,不許……不許……你就是記不住!”的時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實是爸媽,而不是孩子。經常性的懲罰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皮,無視懲罰的存在。這就是為什麼那些沒怎麼被懲罰的孩子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經常挨罰的孩子反而更頑劣的根本原因。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懲罰關注的重心是不良行為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孩子學說話的階段,他特別喜歡重複我們剛剛說過的話,如果你對他說:“孩子說,我要吃飯!”他會跟著重複:“吃飯!”你再說:“孩子不吃飯!”他通常也會重複:“吃飯!”最後這兩個字往往會在他腦海中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對那個“不”字,他反而會比較淡漠,因為他關注的是“吃飯”這個行為本身。我們成人也是如此,當聽人談論自己並不怎麼感興趣的話題的時候,常常也會存在類似的現象。

爸媽懲罰孩子的目的雖然是為了改變他的不良行為,但是任何類型的懲罰方式都是針對行為而來,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為本身。所以,當我們一邊懲罰孩子,一邊衝著孩子吼叫“不許打人!不許亂扔東西!再打人,再亂扔東西,我就……”之類威脅的話的時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打人”、“亂扔東西”,除了“打人”和“亂扔東西”,他不知道還有別的什麼行為是被允許的,於是,爸媽這種處理方式會將孩子關注的重心轉移到那些不被允許的行為本身,當下次再遇到同樣的情景的時候,他可能就會想不起別的解決方式,相反,因為懲罰帶給他的深刻記憶卻會更多地誘使他去“打人”和“亂扔東西”。這樣一來,我們的懲罰自然就會背離初衷,進一步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懲罰給了孩子更多負面關注

每個有孩子的家庭都會看到類似的情景:媽媽對孩子說過多次不許碰電源插座,當媽媽發現孩子有這樣的企圖的時候,立刻大喊:“不許碰電源插座,危險!”孩子不僅不會停下來,反而會更為頑皮地走上前,將手伸向電源插座。於是,媽媽情急之下不得不“啪”地一聲,給他來上一下。雖然被這樣懲罰過多次,但是孩子的這種行為並沒有因此遞減,相反,他甚至會故意去做這樣的事情,有時候甚至一邊走向電源插座,一邊對著媽媽壞笑,當媽媽衝他喊叫或者舉起手假裝要去打他的時候,他會停下來,過一會兒繼續這種行為。

類似上例所描述的,懲罰之所以不生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給予了孩子一種變相的關注,雖然這種關注不是那麼令人心情愉悅,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成功地吸引爸媽尤其媽媽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懲罰,他也會不惜任何代價地通過他的行為更多地吸引爸媽的注意。在孩子表現不錯的時候,很多爸媽都會因此鬆了一口氣,趕緊抓緊時間乾點別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會兒,但是隻要他表現不好,爸媽關注的重心就會回到他的身上,於是,他就會一再利用這種搗亂的方式來扭轉局面,讓爸媽將注意的重心轉移到自己身上。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懲罰是最無效的改變孩子行為的方式。實際上,一些比較溫和的處理方式對改變孩子的行為往往更有成效.

英國父母基本是愛孩子的典範。他們對孩子的愛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又絕對不溺愛孩子。英國人的紳士風度對孩子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因此孩子一般也會比較紳士,很少在父母面前撒潑。每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英國父母也會採取一些懲罰措施——Echo的女兒4歲那天,Echo給她買回一隻會學多種小動物叫聲的特別漂亮的玩具小鬧鐘。小女孩對那隻小鬧鐘愛不釋手,為鬧明白鬧鐘"肚子"裡的秘密,她將鬧鐘拆了個稀巴爛。無法妙手回春的女兒急得大哭起來。

Echo平靜地對女兒說:“你把鬧鐘弄壞了,你可以自己把它修好。如果需要幫助,你可以找媽媽。”小女孩真的動手開始“修理”小鬧鐘。雖然最終她沒有把她的小鬧鐘修理好,但是整個修鬧鐘的過程給了她不少很特別的體驗與鍛鍊,並從中學到很多知識,同時也讓她明白了,她必須對她所有的行為負責任的道理。

在美國的家庭及幼兒園中,父母和老師常常用一種叫做“計時隔離”的方式來“懲罰”一時不守規矩的孩子。例如: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就會把他抱進他自己的臥室,讓他獨自呆上3分鐘。3分鐘後,父母會準時把他抱出來,並藉機對他進行說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點。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不同人種不同民族的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懲罰孩子,懲罰只是愛的一種手段,因此父母的懲罰一定要有度。我們不妨試試以下的方法:

1.採取靈活變通的處理方式

並非任何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關係,明白這點,我們就能找到一些非對立的解決問題的辦法,讓懲罰在我們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銷聲匿跡。比如,孩子非要自己過馬路,不許媽媽牽著,這當然是非常危險的一種行為,需要立刻制止。我們慣常的做法就是立刻捉住他,跟他講道理,講過道理之後,他仍然不聽,那就採取強制措施,把他抱起走人,甚至在他小屁股上拍打幾下以儆效尤。設想一下,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或許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寶貝,我們要過馬路了哦!看看,我們家孩子長大了,都知道要保護媽媽了,好了,快牽著媽媽的手,看好汽車,別讓汽車碰到媽媽哦!”相信孩子會非常樂意去承擔這樣的責任的。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2.在當前環境中找到替代的事物

不管孩子有多頑劣的行為,我們都可以利用他注意力集中時間相對比較短的特點,根據當時環境中一些特定的情況,選取某些事物來轉移他的注意力,這通常都是非常有效的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比如,孩子上了餐桌就是不好好吃飯,一會兒上來一會兒下去的,邊玩邊吃,與其懲罰他,不如改變一下就餐環境,把大家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形成一個比較熱烈的就餐的氣氛,利用這種氣氛感染孩子,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吃飯這件事情上來。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3.提前預警誘惑孩子改變行為

實際上,孩子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獲得爸媽的賞識。當我們賞識他時,他就會像喝了心靈雞湯一樣美得不得了。當我們想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想要他有某種行為之前,不妨利用孩子這種心理特點,假想一個表現特別好的小朋友,並對這個小朋友大加讚賞:“有個小朋友表現可好了,一聽到媽媽喊吃飯,立刻就坐餐椅上好好吃飯,他可不邊吃邊玩。你知道這個小朋友是誰嗎?”小傢伙肯定會忙不迭地說出他自己的名字,於是,爸媽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犯錯不可怕也不可恥。犯錯是成長路上的必須。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能一味地批評,要就事論事幫助孩子分析這個錯誤,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對和錯。家長應讓孩子在懲罰中改正錯誤,吸取教訓,而不是讓孩子怨恨父母的管教,從此更加叛逆。

喬治·華盛頓是美國首任總統,美國獨立戰爭大陸軍總司令。喬治·華盛頓出生在一個大莊園主家庭,家中有許多果園,有一天,華盛頓一不留神砍倒了唯一的一棵櫻桃樹。華盛頓害怕受到責罰,就用雜樹把櫻桃樹蓋起來。

傍晚,父親來到果園,發現了被砍的櫻桃樹就知道兒子犯下了錯誤,但他裝作不知道,還表揚兒子說:“你真能幹,一個下午不但砍了這麼多樹,還把砍斷的雜樹都堆在了一塊兒。” 華盛頓聽了父親的誇獎,慚愧地把實情告訴了父親,還請父親責備他。

父親把手放在孩子肩頭,意味深長地說:“失去了一棵樹,我當然很難過,應該批評你,但我同時也很高興,因為你鼓足勇氣向我說了實話,沒有說謊或找藉口,我就原諒你了。你知道嗎,我寧願要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孩子,也不願擁有一個種滿枝葉繁茂櫻桃樹的果園。一定要記住這一點,兒子。”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尚未懂事的華盛頓望著父親,不解地問:“為什麼承認錯誤會比一千棵櫻桃樹還珍貴?”父親諄諄教導說:“一個人敢於承認錯誤、為自己的錯誤負責,他才能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

小心!懲罰不當會強化孩子的不良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