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不要“懲罰”我!

從小到大,我大多數時候是父母眼裡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好學生。但好孩子,好學生一樣有被批評懲罰的時候。

忘記了為什麼老師叫我到辦公室“訓話”,那是我第一次因“犯錯”被叫進了辦公室。

也忘記了是哪位老師把我叫到辦公室。

只記得我進辦公室後就哭得很傷心很委屈。還遇到了跟我媽媽認識的老師(他沒有給我們任課),很擔心那位老師給我媽“告狀”。

那一次的“懲罰”,讓我感到委屈、難過、緊張和失敗。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不要“懲罰”我!

忘記了為什麼小學時爸爸總把我趕出家門,

只記得我在門外哭得很傷心,很無助。

鄰居姑媽聽到我哭了,趕緊出來敲我家門說服爸爸讓我回家。

以後,我學會了,只要爸爸把我趕出家門,我就歇斯底里的哭,目的只是讓姑媽聽到,然後來解救我回家。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不要“懲罰”我!

一直到現在,能回憶起來的都是那時候被懲罰的感受,卻怎麼也回憶不起犯了什麼錯,從錯誤中學習到了什麼。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不要“懲罰”我!

長大後,現在自己也為人母了,在對待自己孩子的時候,也用過傳統的懲罰方式,如罰站,嚴厲批評教育,打屁股等,因為簡單直接來效快,無師自通。一直以來,也總認為適當的時候是需要懲罰的,因為我也想讓他“感到糟糕,記住教訓”,懲罰後也確實很有效果。

“很多人強烈地感覺到嚴厲和懲罰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我同意。我永遠不會說懲罰不管用。從通常能立即制止不良行為這一點來說,懲罰確實管用。但是,其長期效果是什麼呢?我們通常被當時的效果所愚弄。有時候,我們必須要當心,當長期效果是負面效果時,到底是什麼在起作用。懲罰的長期效果是孩子往往採用“憤恨、報復、反叛、退縮”中的一種或全部來“回敬”我們。”當我讀到正面管教一書裡這段話時,對比自己小時候的被懲罰經驗和自己育兒中的懲罰孩子的經歷,引起了我的反思。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不要“懲罰”我!

帶著空杯的心態和一顆好奇的心,我開始了不一樣的育兒思路的學習。如果不懲罰,還有其他辦法嗎?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不要“懲罰”我!

正面管教,很多都顛覆了我的傳統育兒觀念。比如“感覺好才能做得好”、“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

我也嘗試把學到的理念運用到生活中。前幾天,我三歲兒子一屁股坐在我的臉上,把我的鼻樑都壓出“咯噔”聲,我知道他不是故意的。(因為他想睡我的枕頭,把枕頭讓給了他,然後我就去躺床尾;他看到我躺床尾了就跟著來,我又移到床頭,他又跟著來,然後就不小心坐到我臉上了,他本想坐我旁邊)。

然後我只是把現象描述給他聽,“哎喲,鼻子好痛”(略帶生氣的感覺)。他注意到了並看向我,有些緊張,然後我繼續說“剛剛你坐下來的時候,不小心壓到我的鼻子啦,好痛!(邊捂著鼻子邊表現出痛的樣子)。然後小傢伙更緊張了,低下了頭,不知所措。雖然可能被理解了,說不小心。

我就沒理他,自顧自的說“那我睡裡面的枕頭吧”

過了會兒,小傢伙居然主動的擔心尷尬的對我說“吹吹鼻子吧”(哦,原來他想來安慰我,想辦法怎麼“原諒”他的錯誤呢)

其實,孩子是知道“犯錯了”的。他會緊張,會不安,會不知所措,會害怕的。

如果我直接跟兒子說“你壓到我的鼻子啦,你要跟我說對不起”或直接一巴掌拍過去說“壓倒我的鼻子啦”,一頓批評指責,想想結果會是怎麼樣的呢?

後面我繼續跟兒子說,謝謝你幫媽媽吹鼻子,媽媽知道你剛剛是不小心的,你也感覺很抱歉,但是媽媽原諒你了,你幫媽媽吹鼻子,媽媽也感覺沒那麼痛了。以後當你要坐下來時,要看看有沒有壓到別人哦。壓倒別人了,別人會感覺很不舒服,有可能還會生氣呢。

小傢伙這才展開了笑顏,感覺好像被理解了,被鼓勵了。

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說的一段經典的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我現在也還是偶爾會用傳統的懲罰方式回應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情緒的火山已經爆發的時候,但是我現在能立即覺察到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我情緒和脾氣的“潮汐”也慢慢變得平緩下來。

當我冷靜下來,雙方都感覺好起來時,我會和孩子擁抱,真誠平等尊重的溝通,然後解決問題並想一想我們從錯誤中學習到了什麼。當把錯誤看作是一個學習機會的時候,承認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我想知道我能從中學到些什麼”。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不要“懲罰”我!

當然要採用有效的管教方式,我還需要努力、需要學習技巧。不斷修自己,有意識有力量讓自己往和善而堅定的方向努力。也要有勇氣改變我對“不完美”的信念,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可是每個人都在這樣要求自己和別人—尤其是孩子。

我不是完美小孩,請你們不要“懲罰”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