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天性是活潑好動的,可是他們因為心智不成熟經常會闖禍,到了青春期也會有叛逆的心理,不管父母如何教育他們經常都不聽話。
很多父母都為此感到頭疼,不教育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輕度教育孩子又不為所動,懲罰式的嚴厲教育又會傷害孩子身心。
對此父母應該從根本上入手,先了解孩子到底是為什麼不聽話:
1父母要求太高。
有些父母給孩子安排的任務或做出的期盼太高,儘管父母是過來人,知道這樣的安排對孩子有好處,但是孩子畢竟還小,他們無法理解父母的用心。
面對如此高要求的任務,孩子們會覺得可望而不可即,一開始信心就會大幅度降低,也談不上任何的熱情,因此就會不聽父母的話,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
2維護自己的自尊心。
"你叫我幹嘛我就幹嘛豈不是很沒有面子",這是網絡上經常會出現的搞笑語句,但其實用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的道理。
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尊嚴,每當父母教育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這是一種"使喚",如果一味地聽從只會讓自己在家裡越來越沒有地位,所以偶爾會有不聽話的方式來宣揚"主權",告訴父母:我不是一個任人擺佈的孩子。
3不相信父母的話。
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就是信任,可是現在很多父母卻肆意揮霍與孩子之間信任的橋樑,經常答應孩子的事情做不到,自己的為人處世也讓孩子看不過去。
長此以往,父母在孩子心中就成為不講信用的人,所有的話都是"扯淡",孩子自然就會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教育和安排,覺得自己不應該與父母"同流合汙"。
4父母太囉嗦。
有些孩子本質上是願意聽從父母話的,但是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度,如果父母太過於嘮叨,孩子也會聽膩甚至不想再聽了。
父母有些苦口婆心的教育是為了讓孩子留下深刻印象,但因為頻率太高,導致孩子對這些話產生厭惡感,從而變得不想聽從,更有的孩子會選擇背道而馳,和父母對著幹。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父母在知道孩子不聽話的理由後應該開始檢討自身。
世界上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所以父母需要知道如何讓孩子乖乖聽話,用這4種"懲罰"方法,有時候非常管用:
- 沒收孩子最在意的東西。
比起打罵教育而言,這種方式更有效並且不傷害孩子的身心,父母可以適當地沒收孩子最在意的東西,比方說玩具或手機等。
父母這樣相當於抓到了孩子的痛點,他們無法反抗,只能想辦法來"贖回"自己的寶貝,因此就會聽從父母的話,但是父母也要掌握好次數,沒收太多次孩子可能就會"魚死網破"。
- 立場要堅定。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進行口角爭辯的時候,都是父母敗下陣來,因為他們看到孩子哭泣就會心疼,於是選擇跳過本質問題從而去安撫孩子。
但有過一次之後孩子就會懂得如何對付父母,把眼淚當成自己的武器,所以父母要懂得堅定自己的立場,任何事情都要講道理,哪怕要安撫孩子受傷的心靈也要夾雜著必要的教育。
- 取消孩子的某種特權。
有些孩子秉性比較頑劣,父母的教育他們根本聽不進去,所以這時候父母也要讓他們受到虧損和適當傷害,但不是打罵和批評,而是取消他們的特權。
比方說孩子喜歡玩遊戲或打球,這時候父母就可以取消他們玩耍的時間,這樣孩子就會開始思考自己犯下的錯誤,因為前後的待遇差距太過於明顯,很多孩子一下子接受不了,就會想法設法地聽從父母的話來回到當初。
- 讓孩子做家務。
這是一種變相的"體罰"方式,為的不是讓孩子身心受到傷害,而是讓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思考自己的行為。
做家務從某種角度上也不算是懲罰,但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養成習慣,還可以讓孩子理解到父母平日裡的辛苦,慢慢地瞭解到父母的愛意,從而反思自己犯錯的問題,拉近親子之間的關係。
歸根結底,遇到不聽話的孩子父母還是應該要適當地"懲罰",一貫的溺愛只會讓孩子屢次犯錯,太過於嚴厲地指責只會讓孩子心理受傷,所以父母一定要掌握好火候,教孩子是門學問,任重而道遠。
閱讀更多 丹丹知嬰圈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