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十个关键词

很多时候人们无法分清抑郁、躁郁(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等精神症状。但是单纯的抑郁症,正如名字所示,是带有“压抑”的属性的。

也许你听过一种抑郁症的分类名称叫做“微笑抑郁”。之所以加引号,因为并不是临床学上的诊断症名,更确切地说,是一类症状表现。

在大部分的印象中,抑郁症患者就是成天哭哭啼啼、情绪低落。然而很可能,某一天你身边那个阳光灿烂、总是给人积极向上奋进感的人告诉你,他有抑郁症。

怎么可能呢?

一个那么阳光的人,你如论如何也无法把他和那个阴郁的病症联系在一起。

但事实上,这样的病人太多了。

你不知道他们阳光的外表下,用了多少力气在克制自己的情绪波动。他们那积极的表象,只是因为社会告诉他,他应该如此,于是,他用尽了全部力气,去成全别人眼中的自己。

你也看不到他在人后卸下面具的神情,会有多憔悴、低落和苦闷。他不会让你看到,只要有一丝力气,就不愿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愿承认自己病了。

甚至,或许当他快撑不住的时候,他告诉了你他有抑郁症,但你的回馈只有惊讶和怀疑,怀疑他是开玩笑,说着“不应该啊”这样的话。于是他笑笑,收起了那将要释放的一丝脆弱,仍旧努力去维系着自己“应该”的模样。

然后终于有一天,他耗尽了力气,再也压抑不住情绪的波动,终于崩溃在人前,变成了那个哭泣、低落的病人——那时,他或许也想有谁能包容他这脆弱的灵魂,但似乎,大家所念想、所能接受的只是那个阳光的自己。

我们还会听到太多关于情绪管理的鸡汤,却简单地将情绪管理等同于了“你要控制自己的情绪”。

控制和管理,是两回事。只是这种简单而错误的解读,变成了漫天遍地的励志鸡汤,告诉你,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你的生活、工作、学习,是一个成年人的基本素质。但他们很少告诉你,情绪是需要疏导、发泄、表达的;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只是,社会对情绪的包容度很低。

而更重要的是,抑郁倾向的人,在成长过程中,他的情绪也得不到疏导和包容。这让他认为有情绪是一件坏事,是一件不被认可的事情,所以他要努力隐藏、克制和避免。

我还记得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在学期末的成绩手册中写的评语,说要我“戒骄戒躁”。

坦白说,当年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叫做“戒骄戒躁”。我只是从父母的语气中,知道“我是不好的”,“我骄躁”或“我脾气不好”。然而,到底哪里“骄”了、怎么“躁”了,时至今日,我依然不知道。

但因为这样的评价,和父母对我的不满,我开始意识到“脾气”、“情绪”不是“好东西”;“乖”、“听话”、“波澜不惊”才是大家喜欢的东西。

于是,我开始压抑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情绪:愤怒、伤心、痛苦、委屈、害怕、不满……等等。

多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我,忽然从旁人的眼中看到了自己奇怪的地方:不会去提要求,不会去正确表达情绪,内心和表层的断层,甚至无法发现自己的精神状况。

我逐渐意识到,这有很大的问题,但我依然无法一下子恢复正常。有一种自己对自己的麻木,蔓延了整个身心,而这却是因为长期去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导致的。

压抑、克制,这样的词汇,总会被人不负责任地赞扬,但这并不是正确的方式。

情绪管理不等于强行控制情绪,这个微小而浅显的道理,却又有多少人注意到?

如果把我们的承载力看做是一只气球,注入的气体越多,气球体积就越膨胀,而气球表皮越来越薄。

现代社会,似乎总是希望这只气球越大越好,越大就说明你的心理承受里越强。所谓坚强的内心,就是要你尽可能多地去承受负面的东西。

但如果,你明知道气球在下一秒就要爆炸,旁人已经害怕地捂住了耳朵,你是会停止向气球里面吹气还是继续注入?

如果你觉得气球体积过大,那么你是放掉一点气,还是用力把气球压小?

我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除非你的目的就是吹爆气球,除非你的目的就是摧毁一个人,否则的话,所有超过符合的情绪都应当被疏导、发泄,而不是让他继续压抑、克制。

毕竟,我们的心脏没有压缩泵,我们的大脑也没有低温液化功能。

正确的情绪管理,就像任何一门管理学一样,可以由一整套措施组成。但至少你首先要明白一点,你可以有情绪,你也可以表达情绪,你不必非得去压抑情绪,去做一个别人认为的“积极”的人。

抑郁的十个关键词 | ⑨ 压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