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候225198861
如果你的进步赶不上大城市的发展,那离开就是迟早的事。
现在的城市发展速度又迈上了一个台阶,一二线城市的发展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革新,对低端产业的需求一定会降低,上海的发展也一定会是这样。
所以一些相对低端产业和高污染、高能耗,而且不能积极转型的企业一定会搬离一二线城市,从而也带走了大批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
再加上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设施建设相当完善,对于底层的务工人员的需求也会相应降低。
所以,以后想要在大城市生活,也变得越来越不容易,而离开的大部分人也是这些从事低端行业工作人员。
虽然我们知道,城市最初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资本的积累,城市在发展初期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支援建设,需要大量的基层劳动主力,工地、安保、环卫、食品加工、快递等等,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和四五线城市的资本。
但是随着一二线城市里的产业升级,用机械化,智能化,等更加高效的生产力逐步取代逐渐衰退的低端人力成本,而不能转型的企业,也只能向中小城市扩散,最终面临淘汰。
时代进步是停不下来的,每次社会转型,就必须有人掉队。
只是这些作为城市建设成员的他们在经历过城市的繁荣之后,却不能享受城市发展带来便利和优势,的确有些残酷。一个“外地人”的标签,始终让他们与“本地人”有着天然的身份差距,没有对城市的认同感。
要知道他们中间很多人都来自农村和四五线城市,这些地方与一二线城市的对比实在过于鲜明。城市的发展福利,城市优渥的教育,医疗等资源,他们显然分享的有限。
进不去的繁荣城市和回不去的破败凋敝的小城和农村,也是一二线城市中所有的底层务工人员共同的尴尬,家里能挣到钱谁也不愿意背井离乡,谁也不是自愿的安贫,自愿的生活在社会底层。
但任何抱怨都是没用的,想进入一二线城市生存,我们每个人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随着社会资源的愈加增幅,使我们每个人能接触到的信息比以往有了巨大的提升,再加上互联网,信息化,知识型社会的来临,年青一代的社会劳动主力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
现代社会中,80、90后年轻人的平均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上一代的60、70后,年轻人接触的社会范围以及社交圈也不仅仅是居于一隅,这决定了他们拥有更加开阔的思维模式和眼界。
在60、70一代底层务工人员渐走向职业暮年的时候,新一代的即使相对低文化的80、90后在此类岗位上也逐渐变得青黄不接。因为相比于以往脏乱差的工作环境,或者工厂内缺乏上升空间和上升通道的工作,也已经不适应现代活跃的年轻人心理了。
学会计,做美容,做厨师,开网店,做直播,纹身师,做陶艺,做技师……,年轻人有了太多工作的选择,在向城市大移动的过程中,年轻人的社会成长轨道已经和以前天差地别。
也就是说,不能改变现状,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融入大城市。
看看现在农村,70后不去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根本没想过种地,年轻人的选择是社会的必然,毕竟,年轻人的物质、文化追求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温饱。
就算年轻人再返乡大部分也是再创业,寻找农村或者落后地区的效益点,不创业的也不是向着种地或者老家的低端产业去的,而是拥有一定的高于地区平均水准生存技能后,向着更高的工作岗位去的。
所以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需要重新学习自己的职业技能,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能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大多数人从这一点上讲,知识改变人生始终是没错的。
时代进步是停不下来的,每次社会转型,不主动改变的人终会掉队,我们不能改变社会,只能尽最大的努力来适应社会。如果你的进步赶不上大城市的发展,那离开就是迟早的事。
席越
内陆省会城市开始崛起,人口出现回流,代表城市如:合肥,郑州,武汉,成都,长沙,西安等
同时工厂搬迁,产业升级转移有利于疏散和解决大城市为非主要功能带来的大城市病,以前说到上海的支柱产业,我们会说是宝钢,是上海电气,是上海汽车,是高桥石化金山石化。
但现在的上海,要打造的是陆家嘴,是自贸区,是金融贸易和互联网+。东部沿海部分特大城市人口正向中西部活力省会城市回流,这是历史和经济发展规律我们相信未来的祖国会更美好
一线城市有优越感,二线城市有归属感,三四线城市有抛弃感。大上海与世界同步,你却因未能与它们同步而痛苦。大上海靠高房价获取红利、靠户口高门槛集聚精英,靠高物价挤掉流动人口,强者云集又暗藏经济危机、情感危机、人际危机,是冷漠江湖;二线城市往往靠宜居突围,陆续决出人性化生活的单项冠军。全球化品牌早已抢滩二线城市,网络世界消灭了信息不对称,都市圈让一线城市与二线城市成为生活共同体,地方传媒开始意识觉醒,地产巨头已将目光移到二线城市——到一线去争的是空间,到二线去争的是时间。挑好一个正值上升期的二线城市,考验的是着眼未来的视野和以时间换空间的大智慧。要在工作与生活中寻找中庸之道,就去找你内心的“1.5-1.9线城市”
毕竟它们能在你有生之年变成一线城市。 推荐有活力的省会城市:合肥,南京,郑州,成都,武汉,西安,杭州 一线城市的员工,他们也许会有比小城市工作的成就感,但我担心他们没有安全感,二三线城市,房价一万多平米的均价,员工努力奋斗三五-十年,只要公司运作好,他们多半买起房子可能大些也更有归属感,有房就有安全感,他们在公司奋斗,更踏实。” “但是在一线城市,自己当老板的,能保证你的员工跟你奋斗几年,就能买得起北上广深的房子么?” 我咽了下口水,真的不能!一线城市的员工,有成就感,但是没有安全感。 哪些人适合一线城市 曾几何时,我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纠结应该去哪座城市奋斗,当时的老师和我们说:一线城市适合两种人,一种是高级白领金领。
比如500强企业高管,科技类创业公司等,他们的专业,就只有一线城市有,他们的待遇,也能在一线城市活得比较体面。 第二种是民工,他们在老家根本没有挣钱的机会,在一线城市虽然辛苦,但是挣的钱比老家多多了,辛苦几年,再回老家买房娶媳妇。而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科技化金融化发展大型城市随着人口暴增给城市带来了弊端和隐患,自然就会“淘汰” 和分流一部分出去,而没有创新科技文凭和立足能力的人自然首先成为被“驱逐”的对象。
一线城市的房价再高,和他们也没关系,反正他们也根本没想过要在这里买房安家,大不了离开这里。 在一线城市,收入二三十万的白领是在这座城市里,压力最大、焦虑最多的人。
时刻面对变化莫测的经济环境。 当然,一线城市的这些资源和机会都在,没错;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的长远发展来说,选择一线城市,未必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我现在的想法可能更加客观和冷静,我觉得那些想在北上广深奋斗的年轻人,是很有勇气的,其实就是在用青春的几年,拼一个更大的未来,经济学的观点,叫做风险补偿。
你敢冒更大的险,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未来,但同时也承担更大的风险。 一线城市正在用高房价筛选和淘汰一些人。 而未来,我认为会有相当比例的年轻人,选择不去一线城市发展,而是三线城市,这并不是妥协,而是另一种客观的需求。 第一,移动互联网正在缩小大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信息差。 行业的新红利,产业的新浪潮,出现在大城市的时候,中等城市也能同步接收到,这些城市,会迎来新一波的城市化增长红利。所以,二三线城市行业发展的机会,并不会比一线城市差。
第二,如果个人发展机会差不多的话,二三线城市的生活幸福指数,一般会更高。 最大的原因是居住成本更低,或者租金更便宜,上班回家时间短,这点很重要。很多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可能上下班通勤就要花很久。 所以,当别人问现在的我,去哪座城市发展比较好?我会说。
如果你想去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那你蛮有勇气和自信的,希望你能混出来,如果没有底气和实力劝你趁早赶到你家乡的省会城市或者就近活力二三线城市立足,因为等你在北上广混不下去的时候,时光一去,二线城市的成本逐渐也加大而你无优势可言,因为你来晚了!
如果你去二三线城市发展,离你家乡更近一点的话,我也会觉得,这并不代表妥协,或许也是个智慧的选择; 毕竟,不管我们选择去哪里奋斗,都是希望在你奋斗的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
土土街
事实上,上海的外来人口确实少了很多,近几年呈现下降趋势。根据上海公布的数据,2015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减少14.77万人,同比降幅为1.5%。2016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为980.20万人,同比下降了1.35万人。2017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972.68万人,同比减少7.52万人。
1、上海制造业加速转移,劳动力纷纷外流
其实,上海的外来人口减少,与当地的经济调整有很大关系。2011年~2015年,受到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等的持续上升、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增大和自身经济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上海的制造业开始向外转移。据上海统计,在这几年,上海外移产能造成每年工业总产值减少逾2000亿元,减少的部分占全市年工业总产值总量的近10%。
目前,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未来流失的外地人口可能仍会增加。今年4月,上海市通过《2017年上海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工作安排》,将完成市级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300项。上海的转移,也会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扬州作为长三角腹地城市,具有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将会在接入和融入上海的过程中实现飞速发展。
2、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上海经济或释放巨大潜力
在产业转移的同时,上海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第三产业在上海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01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GDP比重达到70.5%,比上年(67.8%)提高2.7个百分点,而2012年才占到60%。
毫无疑问,这种改善对提高财政收入具有明显作用。2016年上海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6406.13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1%,其中第三产业收入占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81.3%。
3、制造业回暖,上海成高端人才聚集地?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上海在第三产业比重提升的同时,工业却没有陷入了“空心化”的尴尬局面,呈现回暖的态势。据统计,随着工业投资的回升,2016年上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082.72亿元,比上年增长0.8%,扭转了上年下降的态势。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步入到中后期,农村“释放”的青年劳动力已经不多。短期来看,在上海的政策调控下,再加上处于高位的房价,外来劳动力流入上海的比例将会减少,流出上海的比例同时增加。不过,上海的经济实力依然惊人,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经济仍有快速增长的可能。其次,上海拥有的各项优质资源依然可观。长远来看,上海未来还是有很大潜力吸纳人口过来就业。
哪座城市将率先成为我国第5个直辖市?2018年的房价还可能降回10年前的水平吗?关注“金十数据”,我们给您提供更专业的解答!
金十数据
因为上海的成本高了,制造业本身利润就低,留在上海无论是房租还是人力成本都比较高,利润就更低了,所以很多工厂自己选择转移到条件更好,成本也更低的上海周边,比如苏州,昆山等地。
这些制造业外流,当然也就会带走这些产业的就业机会,所以上海这些年的制造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一直在下降,金融等行业的比重则在持续升高。也是因此,上海近几年来的人口总量一直是负增长,每年都流出十多万人。
另一方面,上海的房价高了以后,迫使一些原本在上海工作的人只能去周边地区买房,比如苏州,太仓,昆山,甚至嘉兴。这和北京的外地人大量居住在燕郊是一个逻辑。
此外,这几年的限购也迫使一些人不得不到周边地区去买房落户,但是工作却仍然在上海。现在这种情况正在越来越多,这也是上海周边地区的房价近几年持续上涨的原因。
当然,上海周边地区和北京周边地区不同的地方在于,上海周边的江浙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去那里生活的人熟悉当地环境以后,也可能就在当地找工作,彻底离开上海。而且,因为凉鞋经济发达,各种资源也比较丰富,尤其是教育资源,也都是不错的。
所以,虽然上海的人口增长已经是负增长了,但是就整个长三角地区来说,仍然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人口仍然是在持续流入的。无论是苏南苏锡常,还是浙北的嘉兴湖州,最近几年也都在一比较快的速度发展。
萧武
第二,上海2017年最低工资标准为全国最高,对于企业而言,人力成本太高,选择了退居沿海一线大城市,而搬迁至内地成本低的城市。
那么工厂的搬走,是否造成了上海常住人口的流失?当然是,根据上海统计部分发布的数据,上海常住人口在2017年出现下降。
我们从图表中可以看出,2016到2017常住人口下降了1.37万左右。其实这并不是首次,在2015年也有出现过人口下降的情况。
然而,在上海整体人口下降的情况下,户籍人口却在增加。上海2017年户籍人口增加6.15万人。那么这样一去一来,减少的是外地非户籍人口,总计7.52万人口。
当然对于一个常住人口2400万的城市来说,虽然外地人减少了7万多,但总量只减少了1万多,所以并不会感觉外地人口大大减少,城市依然拥挤。
上海人口减少的原因除了工厂的搬迁,另一方面是上海为了解决城市拥挤,资源供给比正常化,打造更好城市,提出的上海城市整体规划规划。
这也就从政策上开始限制上海城市人口的增长,不过,目前没有大量的人口下降,保持在一个正常的人口增减范围内。
上海历来是一座包容,兼容并蓄的城市。上海城市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外来人口的支持,上海的辉煌是所有中国人共同努力得来的结果。上海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那诗那远方
我住在上海七宝,七宝以前属于上海市郊的城乡结合部!我以身边发生的、我感受到的明显变化来回答你的问题。
1、90年代时,七宝很多农用地被出租、征用。大部分是修建厂房、仓库及市场(全国有名的五金建材批发市场),小部分是房地产开发(著名的有万科花园)。发展市场及工厂的结果是,污染大、交通拥堵,低文化水平者涌入较多,当地的民房多被村民改造、违章搭建,扩大面积,然后出租,人多人杂,收入水平差距很大,社会治安状况差,市容市貌肯定也不会好!
2、随着上海市的快速向外扩展,地铁九号线建成,七宝的房价很快超过两万,很多原来的工厂都被搬离,转而以住宅及办公楼、商业中心开发为主,后随“虹桥枢纽”的建成,七宝的地价更贵了,政府彻底改变了原来的发展方向,九星市场(有近一万多商户,约5万从业者)去年完成了拆迁,再加成政府强力撤除违章搭建,及打击群租等,七宝的很多低收入者,或者无业者被迫离开了,因为现在二室的房子要租到6千左右,单间的也要租到2000-3000,政府利用行政及经济手段,快速改变了七宝的形象及人口构成。我个人明显感觉到治安状况好转,同时人口密度好象也下降了不少!
我个人总结分析,工厂的搬迁及外来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上海房价、地价的快速增长,生活成本太高了,不再适合原来的一些发展方式了,政府也有一些前瞻性的设计及强力行政手段,总体感觉是外来人口流失的很快,这对上海以后发展是利还是弊,现在也不好下定论,七宝的商业中心面积现在已经接近100万平方米了,但生意兴隆的不到时一半,有些商业中心出租困难,有沦为鬼楼的危险,很多实体商铺及餐饮店经营困难。
执玉手
上海的工厂搬走了很多,主要原因有二个,一个是上海的房价贵,导致了工厂的土地租金实在太贵,不适合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即使在崇明你要问当地政府批块地建房办厂,那个费用也是每年水涨船高,上海的工厂一般都迁往中西部地区,或者搬到东南亚地区,当然由于成本过高,干脆去炒房地产了,这类企业主也有。
另一个是工人的用工成本太贵,前几年二千元出头就可以招一个工人,现在上海的最低工资标准年年在涨,在上海用个工人包吃包住,工资起码是三四千元,还要有各种福利跟上,所以工厂不搬走肯定是不行的,用工成本过高了吃不消。
外地人比以前少多了呢?这有二个原因,一是工厂都搬走了,外地人到上海找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尤其是没有任何技术的普工,再加上现在外地的收入水平也在上升,很多人觉得没有必要背井离乡到上海来闯荡,在家中务工或务农收入也不见得比上海低多少。
另一个是,上海近年来棚户区改造,拆迁了一大批危棚简屋,以及实行了打击群租的活动。本来外地人都住在棚户区,租金低易于生活,还有就是租一套大房子,里面塞上七八个人,但是现在这些东西都在消失,外地人到上海来租房起码三千元以上,如要你工资低于六七千,光房租都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所以愿意来上海的外地人的确比过去少许多了,但不代表完全没有,上海地区的外地人还是很多的。
不执著财经
上海在近代一直是中国的工业中心之一,不管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在国内领先。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社会老龄化给企业带来的负担。那时的苏州河是臭的,上海人想看到黄浦江也只有外滩和乘市轮渡可以看到。浦江两岸都是码头、船厂和工矿企业。改革开放后,为了上海的发展和经济转型促使市政府自八十年代末起对大量的污染源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带来了九十年代的下岗大潮。事实上这些企业中有很多还是盈利的,这些技术人员和机械设备基本都流向江浙的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为江浙的民营企业大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上海市政府为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所做出的壮士断腕值得钦佩。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造,苏州河黄浦江已消除黑臭,慢慢变青黄浦江沿岸也已还岸于民。生态环境大大改善。
随着企业的搬迁和关停,空出的土地使房地产业发展起来。同时在政府的推动下,服务业也开始蓬勃发展。这些行业大量的工作岗位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为上海的经济作出了贡献。但随城市建设的深入,城区内房地产开发开始渐渐减少。同时随着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外迁,使得的外来人口总量开始减少。但总量减少的幅度并不大,主要集中在从事工业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外来人口。这一部分人口也开始涌入上海市郊和江浙的民营企业。城区内的高学历外来人口总量应该是不降反升的。现在上海的企业外来人口的占比总体是大于上海本地人的。
(个人浅见,未必正确。不喜勿喷)
Eagleyin
外地人对上海来说,有利有弊。对上海,甚至对全国来说,上海必须控制来沪常驻的外地人。上海话会留下有钱的外地人和部分底层的打工外地人,而中层的外地人会被生活压力而被迫离开一线城市,这部分人有点能力,也有点经济实力,这样去到其他二,三线城市,才能完成去库存的目标。上海才能完成控制人口的军令状。环境因素,人工成本的因素,工厂外搬也就顺理成章
黑雪
果真出现这样的现象,无疑是一种让人十分高兴、十分期待的现象。因为,也只有出现这样的现象,才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已经从快速向平衡转型了,地区间的差距在缩小了,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的地位在拉近,广大居民的观念也转变了。
事实也是,这些年来,人口大量向大城市、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转移,在给这些城市发展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城市资源分配、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等带来了很大压力。
上海作为一线城市,而且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对外来人口的吸引,无疑也是力量非常大的。因此,上海在城市管理方面也面临非常大的压力。但是,从民众的角度出发,又不能采取禁止外来人口入沪的手段。所以,一直十分纠结,也十分无奈。所谓到上海打工或工作二十多年,连个落脚的地方也没有,这才上海等一线城市,真的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这也意味着,要想解决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人口聚集度过高、外来人口比重过大的问题,依靠这些城市自身是做不到的,也是不可能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其他城市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能够不断地提升吸引力,让更多的人口回到原地或中小城市,以缓解大城市的压力。
毫无疑问,目前出现的上海等大城市“吸引力”下降的问题,就是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好现象。象成都、重庆、西安、武汉、郑州等二线城市和准一线城市,吸引力都在明显提升,原本想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寻找发展机会的人们,开始把目标转向这些准一线和二线城市。
不仅如此,那些也在不断发展、加大人才等引进力度的三四线城市,也吸引力比前些年有明显提升,很多城市出台的吸引人才和劳动力的政策,正在吸引着一线城市、包括主要二线城市的人群,甚至有一部分人,已经转战到农村,在农村寻找发导的机会。
所以我们说,上海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同时,也要看到,上海正在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力度,一些传统企业都被迅速转移到其他地区和城市,上海的城市经济,重点在金融、港口、科技、商业等方面,很大程度上,也给上海带来了一定的人口“挤出”效应,而这种挤出,显然是积极的、主动的、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