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七夕,是不是让单身的你羡慕不已?
别急,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个红娘,而且是个90后,更让人惊讶的还是个漂亮的女生,别小瞧她,经她的手,已经有150对男女生成功结伴了呢。
你要不要也来试试看?
互联网+相亲,百发百中
陈玉婷同学还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了解了O2O的营销模式。她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这种思维用到介绍对象上去呢?她自己就是个O2O的人工平台呀。
于是,陈玉婷从自己认识的朋友入手,每天定时在朋友圈把需要征友的单身信息发出去,有意向的人,可以通过她,来相互认识。她做这个不收取任何费用,很多人就当是玩玩,愿意尝试一下。一个31岁的男生就是这样,“没当回事,主要是给朋友一个面子。”没想到真就在陈玉婷这里找到了“好事”。
一天之内,就有10多位单身的女生对男生有兴趣,找到陈玉婷,问她要人家的微信。现在,这位31岁的男生已经在选日子结婚了。
小试牛刀,让陈玉婷尝到了“甜头”,她就想把“摊子”做大,于是跑到一些大爷大妈的相亲会上去“蹭会”,拉“资源”。她假装自己是来相亲的,对一个正在相亲的男孩说:“对面有一个女孩想要你微信,让我过来加你,你可以考虑考虑哦。”这样的成功率特别高,一场下来,就能要到几十个联系方式。
现在,陈玉婷的两个手机里,微信联系人加起来快有1万人了。
拒绝流水线式相亲
陈玉婷笑称自己是“小作坊”。她一定要自己一个个去了解,这个人是干什么的,爱好是什么,要在脑子里找到两个兴趣气质比较搭的,她才会介绍对方认识。
因为她抗拒一些相亲角,把人的年龄、收入、工作和身高贴墙上,上来就问你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子。每个人都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只用经济条件,进行机械地配对。
“年轻人又不是商品,为什么要被挑来挑去?”她觉得上一辈安排的相亲,总不太让人很舒服。有一次她去“蹭会”,发现主办方规定,年薪低于10万的不能入场。“这根本不是相亲会,更像是在比谁有钱。”
这些功利的条件,并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心意。陈玉婷自己就是个年轻人,她更懂得身边同龄人的心理,她总结:“精神上的门当户对,比经济上的门当户对更重要。”
有个以前经历过传统相亲的男生告诉陈玉婷,父母给他介绍的相亲对象,坐下来第一句话就是月薪多少,有没有车房,诸如此类的问题。而陈玉婷给他介绍的人,两人第一句都是问,你最近读什么书?你喜欢看什么电影?这让他感觉更舒服一些。
陈玉婷在给人介绍对象的时候,更尊重相亲的人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外在条件。她会按照他们个人的特点,进行筛选把关,觉得合适,才给对方交换微信。“(传统的)相亲,说得难听一些,就是在配对而已,而我希望提供的是恋爱。”
相亲相出新花样
陈玉婷还创造了一些“独门绝技”,让年轻人玩得更有趣一些。她建了一个唱歌的微信群,群里的人不需要介绍身份信息,就匿名在群里接歌。如果对歌对出好感,年轻人就可以自己在群里加微信聊天。这样的氛围会淡化“相亲”的仪式感和目的性,大家就像交朋友一样,反而会聊得更轻松。
除了各种新样式,陈玉婷还因为需要她的人越来越多,她自己忙不过来了,就借助了共青团的平台,让团组织也来一起给年轻人找对象。去年“共青团中央帮你找对象”的话题,一度霸屏了网络。
这样的方式好处多多,陈玉婷就可以解决年轻人在相亲时遇到的一个普遍问题:约会成本太高了。她拿自己家乡的物价水平举例。男孩与女孩约会,一般要吃一次饭,需要两三百元,如果再喝一次咖啡或者看一场电影,加起来总共需要三四百元。
陈玉婷想帮他们减少约会费用,就和共青团打造了一个“亲青恋基地联盟”,联盟里吸纳了许多约会常用的商户,提供当地青年免费的相亲场地和茶水,有些产品还有折扣和福利。
在做了那么多帮助别人找对象的事以后,小姑娘也没有耽误她自己,她幸福地笑着说:“今年10月份就准备结婚了。”
相亲的话题,常常遭到年轻人的诟病,不是嫌弃父母太心急,就是讨厌相亲的功利气氛。而这位90后正在渐渐改变相亲这件事的定义。
如果不是被逼着去相亲,而是心里愿意去见一见自己感兴趣的人,这样的体验会好很多。这大概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现在的相亲角氛围,是不是也该改一改了。
閱讀更多 藝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