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全民族的信仰

●有記載姓氏達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

《百家姓》收錄了五百零四個姓氏,但是,中華民族到底有多少個姓,目前尚難以說清。明代陳士元編的《姓鐫》就已經收入單姓、複姓三千六百二十五個。

一九七八年,有關部門通過戶籍和郵電部門對七大城市漢字姓氏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查,所得的姓氏總數是兩千五百八十七個。一九八四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彙編》共收集單姓、複姓五千七百三十個。

而臺灣學者王素存著的《中華姓府》收集到的古今漢字姓氏多達七千七百二十個。但這絕對不是最終的數字。根據一九九六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我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姓氏一共有一萬一千九百六十九個。

何況,現代中國人使用的漢字姓氏,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調查發現,尤其是那些還保持著漢唐古音的交通閉塞地區,以及那些語言文字溝通不便的兄弟民族地區,肯定還有很多姓氏埋沒在民間,比如"死"、"毒"、"蹦"就都是姓。

姓氏是全民族的信仰

●最長姓氏九個字

常見的中華姓氏大多是一個字的,複姓基本是兩個字的,《百家姓》的記載就是如此。其實還有更長的姓氏。最長的竟然是九個字。《中華姓氏大辭典》顯示,中國古今各民族用漢字記錄的雙字姓四千三百二十九個,三字姓一千六百一十五個,四字姓五百六十九個,五字姓九十六個,六字姓二十二個,七字姓七個,八字姓三個,九字姓一個。九字姓是"爨邯汕寺武穆雲籍韝"。

關於姓氏的起源,顯然不是獨自起源的。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據相關研究,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六十個之多。

這些稀有姓氏,最多也幾十人,最少的只有一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姓"字本身也成為一個姓氏,而罪、癬、啞、冢、髒、孬、騷等在常人看來有點"問題"的字,竟然也都被人用作姓氏。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還有"妻、妾、罵、邪、嫖"等姓。而這些稀奇古怪姓氏背後的故事更是趣味橫生。

瓷庫中國訊姓氏,中國文明中一個極為獨特的文化現象,每個姓氏背後,都隱藏著一段真實的故事。

夫姓氏者,人文之標籤,文明之肢體,得姓以傳宗,縱極千年之遠而不能溯其源;名諱者,香火之遷延,堂號之系別,啟名而繼後,雖窮百代之闊無法及其根。《百家姓》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是中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的成書和普及要早於《三字經》。流傳至今,影響極深。

所謂百家姓,是虛指,其實,民間的姓氏五花八門,很難統計。沒有人能給中國姓氏一個準確的數目,只能描述個"大概其"。有的模糊其詞,說八千多個;也有言之鑿鑿,說有四千一百個。

除常見姓氏外,還隱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獨特姓氏。少見,自然就多怪。瓷庫中國資深專家楊教授就給大家介紹了下面幾組新鮮的例子,請列位上眼:

器官名稱有:頭、骨、心、腎、腸、手、爪。

動物名稱有:鴨、鴿、羔、狼、雞、猴、狗、蛇。

氣象名詞有:雪、風。

日程用品有:瓜、桃、琴、窗、盒、筷、葫,柴、米、油、鹽、茶。

性別名詞有:雌、男、嫂。

數字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億、兆。

動詞有:笑、揉、猜、揀。

色彩名詞:赤、橙、黃、綠、青、藍、紫……生活中常見的十三種顏色,全都是姓。

朝代名稱:夏、商、周、秦、漢、魏、蜀、吳、晉、隋、唐、宋、金、元、明、清。

這些稀有姓氏,最多也幾十人,最少的只有一位。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姓"本身也成為一個姓氏,而罪、癬、啞、冢、髒、孬、騷等在常人看來有點"問題"的字,竟然也都被人用作姓氏。在姓氏大省河南,甚至還有"妻、妾、罵、邪、嫖"等姓。而這些稀奇古怪姓氏背後的故事更是趣味橫生。

姓氏是全民族的信仰

●《百家姓》是誰寫的?

不知道。宋人王明清《玉照新志》說:"兩浙錢氏有國時小民所著",換句話說,作者是錢氏吳越國的"小民",即沒有什麼名氣地位的讀書人。王明清的理由是:"其首曰趙錢孫李,蓋錢氏奉正朔,趙乃本朝國姓,所以錢次之。 "

吳越國由錢鏐創立,是五代十國時期相對穩定的一個割據政權。難得的是,錢鏐一再告誡子孫,如遇王者,不要興兵,應納土歸順。後來的吳越王錢俶,曾為趙宋平定江南效力,宋太宗時更獻國歸宋,受封王爵。

江浙的民眾因此躲過戰亂,所以一直感念吳越錢王。 "孫"則是錢俶正室王妃之姓。可見,作者是吳越國民的可能性確實比較大。而"李"則是與吳越國毗鄰的南唐國皇室之姓,吟出《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李煜就是南唐後主。

●《百家姓》這一類的書在它之前有嗎?為什麼就它那麼流行?

在《百家姓》之前,有關姓氏的文字記載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戰國時有史官編著的《世本》,記載黃帝至春秋時期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經逐漸散逸。中華民族歷來重姓氏,此後此類書自然很多,也有不少一直保存到今天。不過,它們都沒有成為蒙學讀本,自然不可能像《百家姓》那樣家喻戶曉了。

●《百家姓》是什麼時候的書?

宋朝的。陸游《秋日郊居》第七首自注曰:"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所讀《雜字》、《百家姓》之類,謂之村書。"這是見於《劍南詩稿》卷二十五的明確記載。可見,《百家姓》在陸游做此詩前就已經很流行了,成了"村書"。

●北京懷柔一村姓氏達一百零六個 欲推廣"百家姓"旅遊

"整整一本《百家姓》,也裝不全我們村的姓氏。"懷柔區楊宋鎮太平莊滿族村黨支部書記馬志國自豪地說。太平莊村共有六百戶約一千七百八十人,姓氏達到一百零六個。馬志國介紹,"出身"小姓的他已連任了三屆村支書。村裡將考慮就全村的姓氏做些旅遊規劃。

翻閱《中國姓氏大辭典》,兩萬三千八百一十三個漢字姓氏中不乏有趣和奇怪的姓氏。

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有趣的是,這七件事也是七個姓氏。柴姓、米姓分佈較廣,分別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五八和百分之零點零三五;油是傈僳族姓,山東省多此姓;鹽姓在江蘇、四川等地有分佈;醬姓源出不詳,臺灣有此姓;山西扶風、四川成都、臺灣、上海等地有醋姓;茶作為姓有槎(cha)、屠(tu)兩音,雲南省多茶姓,約佔全國茶姓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