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閃耀的合夥人

他的舊部一個個跳槽出來,追隨他到了長期資本管理,昔日的明星團隊東山再起。他邀請了兩位泰斗級的金融學大師加盟。一位是哈佛大學的羅伯特·默頓,他是羅森弗德的老師,曾在所羅門兄弟公司當個顧問,對梅里韋瑟團隊的小子們一向青睞有加,他是長期資本管理的精神導師。

另一位是斯科爾斯,他是Black-Scholes公式的提出者之一。斯科爾斯曾經在所羅門兄弟公司幹過,和別的學者不一樣,他從小就有企業家才能,喜歡投資,喜歡攬鑽營,他是逃稅漏稅的專家。最令人讚歎的是,梅里韋瑟最後居然把莫林斯請出了山。莫林斯是美聯儲的副主席,排起英雄座次,僅在格林斯潘之下。

莫林斯是默頓的學生,也在哈佛任教過,是羅森弗德的朋友。莫林斯的加盟,不僅有助於擴大長期資本管理在海內外的影響,而且無形中還幫助洗掉了梅里韋瑟的汙點:當年所羅門兄弟公司的交易員醜聞事件,正是莫林斯負責調查的。

一開始,路演不順利。梅里韋瑟的胃口太大。他想融資25億美元,一般的對沖基金規模也就是一兩千萬美元。他的要價太高。他要求每年分投資利潤的25%,收2%的資產管理費,而按照慣例,別的對沖基金只分20%的利潤,只收1%的資產管理費。

長期資本管理還要求他的投資者必須鎖定三年。梅里韋瑟團隊的人態度都很倨傲。他們演示的數學模型讓很多投資者一頭霧水。長期資本管理對自己的投資策略三緘其口、諱莫如深,有的投資者抱怨:“不知道還以為他們是造原子彈的”。就連長期資本管理的名字,也很不吸引人,平鋪直敘、單調枯燥,怎麼起來這麼個乏味的名字!

但過去的戰績擺在那裡,所羅門兄弟公司披露的財務報表顯示,梅里韋瑟團隊對公司盈利的貢獻最大,在過去五年,他們每年能賺5000萬美元以上。海外的機構被說服了:香港土地與開發署、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臺灣銀行、曼谷銀行、科威特國有養老基金,都開始掏出錢來。

日本和歐洲的金融機構緊隨其後。就連意大利央行,都向LTCM投資了1000萬美元。社會名流們紛紛解囊:好萊塢巨頭,耐克的CEO,麥肯錫的合夥人都投資了。這批以大學教授為主的團隊陣容,到了大學裡更容易受到追捧:聖約翰大學、耶斯希瓦大學、匹茲堡大學等都開始投資。1994年2月底,LTCM開始開張。他們融資了12.5億美元,儘管沒有達到梅里韋瑟最初的宏偉目標,但這已經是史無前例的了。

1994年,LTCM的收益率達到28%。1995年,他們的收益率高達59%。1996年,他們的收益率是57%。1996年長期資本管理一共賺了21億美元,這家對沖基金總共只有一百多名僱員,但是麥當勞在全世界賣那麼多漢堡包,也沒有他們賺得多。長期資本管理賺的錢超過了美林,也超過迪士尼、施樂、美國運通、耐克等等明星企業。

怎麼樣?夠震撼吧?夠夢幻吧? 夠雷人吧?夠偶像吧?.......

下期精彩:頂級精英釀成的投資慘案(中)

-美國長期資本的成功模式

1997年,儘管爆發了東亞金融危機,長期資本管理的收益率仍然達到了25%。長期資本管理成立四年來,每年的回報率平均超過40%。而且更令人驚歎的是,他們幾乎從無虧損,沒有波動,這也意味著沒有風險。著名的金融學家夏普疑惑不解地問斯科爾斯:“你們的風險在哪裡?”斯科爾斯也直撓頭:沒有人看到風險去哪裡了。

成功主要方式:比較價值投資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在一群明星隊伍的管理下,開始了其在金融市場上的投資運作。它的所有的投資策略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比較價值投資”。這種投資方式是梅利威澤在所羅門兄弟公司時主要的投資方式,也是在對沖基金圈子裡常被採用的投資策略。

長期資本管理到底怎麼賺的這麼多錢?他們的核心競爭力並非創造模型。翻開任何一本主流的金融學期刊,都能找到長期資本管理使用的那些模型。長期資本管理的長項是如何運用這些模型。其實,長期資本管理的投資理念是非常簡單的,簡單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無論是默頓,還是斯科爾斯,包括201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法馬,所有這些金融學大師有一個共同的信念,那就是市場是有效的。如果價格出現了錯誤,市場一定會把它糾正過來。跟著市場走,就能賺大把大把的錢。這就是長期資本管理的哲學。

其理論根據是它認為在任何兩類相似的金融工具之間,(如國庫券和公司債 券之間,股票價 格和期權之間),都存在著某種關係,當這種關係被打破之後,經過一段時間,又會回覆到原來的正常水平;或者如果今天存在於某些金融工具之間的關係是不正常的,隨著時間的變化,它們會向某一水平靠攏。

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交易員,經濟學專家、數學家及計算機程序員等通過編制的計算機程序的幫助,在金融市場上尋找他們認為“不正常” 的關係。一旦他們認為發現了這種異常,那麼基金就會買入“低估”的金融產品,同時賣空“高估”的金融產品。

梅利威澤及他的同事們最大的投資領域就是美國政府債券及其他機構債券,包括各種公司債券、住房抵押擔保債券等。由於聯邦政府債券,即美國政府國庫券,是以國家的信譽為擔保的,因而它具有最高的安全性。 其它的機構債券,由於發行機構或擔保機構的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風險程度。

比如在公司債券裡,微軟公司發行的公司債券與蘋果電腦公司發行的債券的風險程度就不一樣。公司債券的回報率,高於國庫券的回報率。這之間的差別,叫做“利差”。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下,這一利差應該是相對穩定的,一般它在一個範圍內波 動。

對於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這樣的對沖基金來說,它所尋找的就是當這種波動超出它認為是正常的範圍的時機。當利差變大時,對沖基金認為相對於公司債券來說國庫券的回報率太低了,國庫券的價格相對於公司債券的價格會下降。因此它會採取兩方面的投資,一方面,大量地買進公司債券,另一方面,大量地賣空國庫券, 如果事實證明這種判斷是正確的,即如果兩者之間的價格差別縮小了,那麼對沖基金就獲得了利潤。

“對沖”在這裡表現為公司債券或國庫券的絕對價格上升或下降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之間的相對價格,也就是說,只要它們之間的價格差別縮小了,那麼無論兩者的價格怎麼變化,對沖基金都是獲利的。在梅利威澤幾十年的交易歷史中,他多次成功地利用了這一策略。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最重要的利潤來源是債券套利。傳統意義上的套利通常指在不同市場上買進賣出同一種商品或貨幣,從而利用不同市場間的差價來獲利的行為。隨著遠期合同成為越來越普遍的投資工具,現在的套利把債券與期貨合同結合起來。特別是七十年代的布萊克 舒思期權模型的建立,人們有了衡量期權價格的工具。

由於債券期貨合同是金融衍生品,它的價格是由它所代表的債券的價格衍生而來的,因此,在兩者的價格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係。金融衍生品所代表的某種金融工具的價格不應偏離開金融工具的本身的合理的價格,也即當考慮進去利率、風險、時間等各種因素後計算出來的價格。

從陣容上來說,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具有最強大的債券套利的隊伍。以舒思教授和默頓教授為首的研究人員建立起一套複雜的計算機程序,用來捕捉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價格之間的細微差別。當這種差別被發現後,比如說某種特定債券的期貨交易價格高於按照現貨價格計算出的合理價格,那麼他們便認為期貨價格被高估了,或者現貨價格相對低估了。於是基金便會買進現貨,同時賣出期貨合同來套利。債券套利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帶進滾滾財源。

舉個例子講,長期資本管理曾經發現,美國國債市場上有一個奇怪的現象。美國政府經常會發行30年國債。這些國債發行了半年之後,人們會把它們窖藏起來,於是29.5年國債的流動性就不足,如果你要賣29.5年的國債,就不得不多打點折扣。但長期資本管理發現,這個折扣也太大了。1993年2月發的30年國債收益率為7.36%,與此同時,1992年8月發行的30年國債的收益率只有7.24%,差了12個基本點。這真是蠢人乾的蠢事。難道當30年國債發出去半年之後,美國政府不還錢的概率就會提高?長期資本管理決定賭一把。

問題在於,這個價差太窄了。就算長期資本管理猜對了,這兩個債券的價差確實縮小了,比如說,縮小了2個基本點,那意味著每1000美元的美國國債,只能讓LTCM賺10美元,收益率也就是1%。這哪裡叫投資,只能叫撿硬幣。

怎麼辦?好辦,往上加槓桿。也就是說,通過向別人借錢,把自己的賭局做大。長期資本管理買到了債券,就把這些債券借給華爾街的機構,同時從華爾街拿到現金。拿這些現金,長期資本管理再找別的機構借入債券。長期資本管理的現金交易從賬面上看是完全平衡的:做多和做空的資金一樣:付出的抵押品和收到的抵押品一樣。長期資本管理的投資規模那麼大,其中自己的錢卻非常少,簡直是空手套白狼。

1995年LTCM的收益率最高,達到了59%。但是這是因為他們是拿別人的錢在玩兒。如果考慮總資產的收益率,LTCM這一年的業績也就是2.45%。這可能還是個高估的數字,因為大量的衍生品交易沒有被計算進來,再考慮到衍生品交易,估計長期資本管理的投資收益率也就是1-2%。

還有,風險都到哪裡去了?

風險被LTCM的數學模型掩蓋起來了。按照默頓他們的模型,市場的價格波動是一種隨機遊走,服從標準的正態分佈。換言之,異常的事件很難出現,因為一旦出現異常的波動,市場很快就會加以糾正,重新回到均衡狀態。長期資本管理的數學小子們不是不害怕風險,他們只是相信風險是可以精確計算出來的。按照他們的計算,長期資本管理每天虧損的最高額不會超過3500萬美元。按照他們的模型,像東亞金融危機這樣的事情,每100億年都不會爆發一次。

遺憾的是,金融危機真的爆發了,而且餘波盪漾,不久就傳播到俄羅斯、巴西等國家。長期資本管理原本是隻做債券,尤其是美國的債券的。隨著規模的擴大,他們急迫地需要找到新的投資機會,於是,長期資本管理開始涉足投資、兼併與重組投資,同時也大量地在新興市場投資。

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後,別的投資者都紛紛往外逃,長期資本管理卻奮不顧身地衝了進去。他們覺得這是一個百年不遇的絕好的買入機會,因為市場很快就會從驚恐中回過神,價差一定會縮小。

在50個月之內,該基金的資本由最初的12.5億美元上升到48億美元,實現了約40%的年均回報率和185%的總資本收益率。

怎麼樣?夠強大吧?夠高端吧? 夠勢力吧? 夠號召力吧?............

但就是這些勢力雄厚/智商上乘/神通廣大的頂級精英們卻釀造了最悲壯的投資殘敗!......

下期精彩:頂級精英釀成的投資慘案(下)-美國長期資本的破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