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第一次做老師有多大?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之所以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在政治上的不得意。然而,孔子此舉卻不經意間打破了一項紀錄——教育的官學壟斷,開創了私學。終其一生,孔門弟子多達三千餘人,而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七十二賢人。那麼,孔子第一次給人當老師時究竟有多大呢?這裡還有一段故事與大家分享。

孔子第一次做老師有多大?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生下不久,他的父親叔梁紇(魯國著名的將領)就死了,鄉親們把他葬在了防山。由於年幼,孔子無法確知自己父親的墳墓所在;而他的母親由於喪夫之時年紀不到三十,按照當地的風俗,少婦也不能親自去送葬,所以連她也說不清楚自己丈夫墳墓的具體位置所在。

不知道父親墳墓的所在地沒有關係,但是祭祀時的禮儀,孔子卻下定了決心一定要學會。

於是,在孔子很小的時候,當別的小朋友還在玩捉迷藏、投石子、爬樹等比較有趣但有稍微幼稚的遊戲時,孔子就擺弄上了各種祭器,學習大人們祭祀時的禮儀動作。

後來,孔子的母親也過世了,孔子一心想要把自己母親和父親合葬在一起。但此時的他,依然不知道自己父親墓葬的所在地。

為了完成合葬父母的心願,他暫時把母親的棺材停放在五父衢(魯國官道的名稱)的路旁,四處向長者打聽當年父親埋葬的地方。後來同城人挽父的母親,被孔子的孝心所感動,親自找到他,告訴了他父親墓地在防山的具體位置,因為當年她的兒子曾參加了孔父的葬禮。

在這之後,孔子才把自己母親的棺材遷去防山和父親合葬在一起。

魯昭公七年,孔子這一年十七歲。

這一年,魯昭公應楚王的邀請前去訪問楚國,並且由大夫孟釐子做為禮官一同跟隨。陪同魯昭公訪楚期間,孟釐子發現,作為禮儀之邦的魯國,竟然沒有自己心中這個“南蠻”之國的禮儀周全,內心深深地感到了自責。

所以,他臨終前,孟釐子特意告誡自己的接班人——孟懿子。告訴他,孔丘是聖人的後代,只不過是他的先人在宋國(孔子先輩曾是宋國的貴族)受到華氏之禍,才逃到魯國來避難的。他的先祖父弗父何,本來可以繼承宋國國君之位,但是他認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自己的弟弟,最後把江山讓給了自己的弟弟。到了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時,他又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國君,做了宋國的上卿。每一次受命,他都更加恭謹。言外之意就是告訴他,孔子家中時代都是君王的輔臣。

說了這麼多不難看出,任何統治階級都需要一種被當時人們需要的理論來為自己的政權鋪路,所以歷史上的很多人都在熱衷的崇拜某一學說,這可能就是最大的負面影響了。由於崇拜,由於需要,而不顧一切的沿襲就是負面的影響,這個負面影響的結果是,我們歪曲了原來的本意,認為的附會上很多自己的需要!

名人介紹

孔子第一次做老師有多大?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為和上帝、和國家的祖宗神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

孔子第一次做老師有多大?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論語十二章》原文翻譯及賞析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張》

孔子第一次做老師有多大?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複習它,不也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

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君子嗎?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有害。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樂趣的人。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孔子在河流上說:時光像流水一樣消逝, 日夜不停。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普通人的志氣卻不可改變。子夏說: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註釋

子:先生,指孔子。時習:按一定的時間複習。{不亦說乎}乎:語氣詞。

說:通悅,愉快。慍:生氣,發怒。君子:這裡指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吾:人稱代詞,我。日:每天。立:站立,站得住。惑:迷惑,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逾:越過,超過。堪:能忍受。篤:堅守

孔子第一次做老師有多大?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作品鑑賞】

《論語十二章》是孔子及其弟子關於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以及個人修養等方面的經典論述

《論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書,由若干篇章組成,內容大多是關於學習、道德修養、為人處世的一般原則。所選十二則,一方面闡述了學習應該有謙虛好學的態度和勤學好問、實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闡述了溫故知新、學思結合、學以致用的學習方法,對後世的教育理論影響極大。另外,還有關於思想道德修養的問題,教育人為人處世的原則等論述。

孔子第一次做老師有多大?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