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育兒分歧大?想想都是爲了娃,不如試試這些辦法

現在我們中青年職業人群,普遍生活在高壓力、快節奏、高人口流動性的社會環境中,隔代育兒成為越來越多家庭“不得不”的選擇,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在公園廣場還是大街小巷,老人和孩子在一起無疑已經成為了是一道最普遍的風景。

隔代育兒分歧大?想想都是為了娃,不如試試這些辦法

有統計數據表明,一線城市夫妻均在職的家庭中,祖輩參與第三代撫養的比例高達80%以上。有的家庭甚至採用了“全包”模式,祖輩不僅包攬孫輩的衣食住行,而且承擔了絕大部分的教育功能,父母倒像個配角甚至是友情客串,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和質量都嚴重匱乏。

隔代育兒分歧大?想想都是為了娃,不如試試這些辦法

在隔代育兒的依賴性如此之大的環境下,年輕父母對上一輩育兒方式吐槽聲卻越來越大,當然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餵養孩子方面,由於老人對於小孩都是“捧在手裡”,加上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更是心軟,孩子要吃什麼就買什麼,耐不住孩子的撒嬌就買了太多巧克力糖果等零食;很多東西自己吃過吐出來餵給孩子;總是買太多葷菜而不注意營養均衡、補充維生素等。

管教方式上也出現了兩種為年輕父母詬病的極端,一種是過嚴,什麼都要管著孩子,嚴格規定孩子行為甚至孩子做不到的話經常訓斥(罵)孩子;另一種則是過於溺愛,放任孩子的行為,不斷以“TA還小”轉移話題。

教育方面,祖輩帶娃確實容易溺愛和包辦,讓孩子少了很多自己嘗試和學習的機會,像是追著孩子餵飯、把牙刷牙膏都伺候到孩子手邊並不少見,甚至是已經不小的孩子了上廁所都要抱著等。

祖輩帶娃確實不太可能有多麼科學、精妙的方法,甚至現在看來愚笨的方法,很多事情他們只能憑過去的經驗和當時的心情作出簡單化的處理。

隔代育兒分歧大?想想都是為了娃,不如試試這些辦法

但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抱著為孩子健康成長而完善自身、有效溝通的信念,隔代育兒的問題也並不是無解。

所以我覺得,隔代育兒的根本癥結,一是溝通,二是界限。

  • 溝通:尋找平衡點

兩代父母出生的時代和成長環境有著顯著的差異。對於愛和溺愛,自由和規則之間的矛盾,不如事先就權衡好好之間的度,避免正面衝突,雙方多渠道多方式的溝通。 有些事情多聆聽老人做的原因,究其源頭。

有時候我們做的事情短時間內不能讓老人認同的,不如讓實踐結果說話,通過努力證明,老人們也會接受的。

如果意見上真的出現了重大分歧,也要避免正面衝突,採取“曲線救國”的策略,通過第三方交流,留足迴旋餘地和可能性,畢竟都是奔著一個目的去的,對吧~

實在不行,現在那麼多育兒交流班、培訓班不如讓家裡的老人也去“體驗”一下嘛...

  • 界限:承擔責任

父母首先要承擔自己為人父母的責任,不能過分依賴老一輩,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不可逆的。

與其攢錢給孩子報班,幫孩子處理各種問題,不如花時間在孩子身上,教孩子學習、獨立思考,把孩子培養成一種財富。 養育孩子老人絕非主體,不要把孩子的教育權全權教給老一輩。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角色,絕不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可以代替的,這個界限要分清。

隔代育兒分歧大?想想都是為了娃,不如試試這些辦法

提及這個問題我們絕不是貶低和否定老一輩的辛勤勞動,相反對於這種基於血緣綿延的愛和無私奉獻,我們十分感恩。

說白了育兒生活其實本質就是由許許多多的問題組成,為了孩子我們都願意做最大的努力。

所以請堅定的相信,只要兩代父母能夠去改進、去溝通、去解決、去承擔,兩代人的育兒智慧一定會擰成一股繩,讓孩子走的更遠,爬的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