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人性6大弱點的深刻揭示:看看你中招了嗎?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有意思,發展到後來被濃縮為儒、釋、道三家,把人一生遇到的事情都講完了。如果能參透這其中的道理,基本可以自由自在了。道家講人與天、地、自然,釋 家講人與鬼神,唯有儒家講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論語》中孔子對人性有非常精闢的論述。他對人性最基本的概括是:“性相近而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生來本性都差不了多少,而後天因為環境的不同、養成的不同則表現出千差萬別個體。這其中有的人把人性的優點表現的很好,而有的人則困於人性的弱點之中難以自拔。那麼孔子都提到了哪些人性的弱點呢?逍遙子和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

孔子對人性6大弱點的深刻揭示:看看你中招了嗎?

1、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開始,能按原先的設想堅持到底就比較少了。比如說,最近制定一項讀書和體育鍛煉的計劃,按照計劃每天比平時早起半小時去跑步,晚睡半小時讀書,可能剛開始做得很好,一段時間後就鬆懈了,再後來絕不再提這項計劃了。所以說善始者不足為奇,能善始善終才是最好的。要做到這點,就要避免“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個人性弱點。

孔子對人性6大弱點的深刻揭示:看看你中招了嗎?

2、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不足與語

有志於道而又要糾結於:衣著夠不夠光鮮?飯食夠不夠精美?不能忍受簡樸而清貧的生活,還跟他談論什麼大道理呢?孔子給我們指出了人性又一弱點,要設法避免。

孔子對人性6大弱點的深刻揭示:看看你中招了嗎?

3、貧而怨富而驕

日子過得緊緊張張難免會有怨言,有錢了難免任性。但這兩種情況都不好,前者容易不思進取,後者容易惹麻煩。

4、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人剛生下來的時候,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總是說要就要,不及時滿足就會哇哇大哭,這是人的本性,表現出來是很容易的。長大了就不會這樣了,這是因為會懂得節制和剋制。剋制和節制是需要忍耐的,有時候能忍有時候就不行。德行的養成恰恰就是對本能的約束的過程,要時時刻刻有所約束有所節制是很難的。所以孔子才會有,“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樣的感慨。可見好色是人的普遍弱點。

孔子對人性6大弱點的深刻揭示:看看你中招了嗎?

5、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換句話說就是客觀的態度。但是人往往會根據自己的好惡對人、事、物做一些“有利”於自己的評價、判斷,選擇,這樣難免失偏頗。比如你喜歡吃甜食,所以平時吃的東西就會偏甜,結果越吃越胖。滿足了自己的口福,卻沒有了好身材,都是沒有遵循中庸之道惹的禍。

孔子對人性6大弱點的深刻揭示:看看你中招了嗎?

6、不遷怒、不貳過

不遷怒、不貳過比較好理解,但往往會遷怒會犯同樣的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