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冊在秦始皇焚書中倖存下來的破爛佚書,爲何國家禁止出境展覽?

公元2006年,現任北京健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清華大學85屆校友的趙偉國先生,有一天到香港去談生意,在一條專門販賣古董古物的商業街裡閒逛的時候,忽然發現了一批非常罕見的古代竹簡,數量為2388枚,看起來有些破損,但整體還算保存得比較完整。

憑他多年來的歷史知識,和對古文物的鑑賞知識,他認定,這是一批很有價值的稀世國寶。於是趙偉國找來了專家,對這些竹簡進行了鑑定,專家給出的結果是真品,是戰國時期的東西,所以他決定自己花錢,把這些珍貴文物重金購買下來捐贈給自己最喜愛的母校清華大學,作為學術研究之用。

一冊在秦始皇焚書中倖存下來的破爛佚書,為何國家禁止出境展覽?

2008年7月,這批戰國時期的竹簡才被清華大學接收,並且運到北大的圖書館進行收藏。在進行館藏之前,清大為了鑑別這批竹簡的真偽,特意邀請當時國內對竹簡非常有研究的十多位專家來對它進行鑑定。結果發現,這真的是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並且這些竹簡的文字內容描寫的都是古老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和精華,是前所未有的重大發現,在整個學術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當時趙偉國購買這批竹簡的時候,香港文物販子並沒有透露這是從哪裡得來的文物,所以,專家也不能確定它到底出土於哪個地方?後來經過北京大學對這批竹簡進行碳14檢測,表明它是戰國中晚期,也就公元前305±30年的產物。 清華大學也對其進行了含水率測試,結果是400%,竹簡需在水中浸泡上千年才可達到這樣的含水率。

一冊在秦始皇焚書中倖存下來的破爛佚書,為何國家禁止出境展覽?

中國林業科學院對竹簡做了樹種鑑定,結果顯示竹簡為鋼竹,木笥殘部鑑定結果為楓楊,林業學院的專家認為,只有湖南湖北一帶的地區才能同時生長著這兩種植物,所以考古專家推定這批竹簡來自2000多年前湖南湖北地區,應該是盜墓賊盜掘出來,再走私到香港的。這一批竹簡所描寫的內容大部分是關於經、史一類的篇章,而且很多都是已經佚傳了2000多年的珍貴歷史書籍。

這些戰國竹簡經過考古專家的研究,他們發現它糾正了史書上很多謬誤的記載,還有的內容竟然改寫了歷史。

如竹簡本與傳世本的《尚書·金縢》就有許多的差異之處。

一冊在秦始皇焚書中倖存下來的破爛佚書,為何國家禁止出境展覽?

竹簡記錄周武王在“既克殷三年”後得了重病,與傳世本所寫的“二年”不同;竹簡中沒有傳世本中關於占卜的內容;“周公居東三年 ”而非傳世本的二年,等等。這部分的竹簡因為文字內容保存的非常完整,竹簡外貌也基本完好,沒有受到損壞,而且文史價值極高,所以被國家文物局評定為禁止出境展覽的國寶級文物。

眾所周知,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導致了《尚書》中有超過一百多篇的內容徹底散失,流傳至今的的只有十六篇;不過,考古專家卻在這批戰國的竹簡中發現了《尚書》已經失傳的另外十多個篇章。

一冊在秦始皇焚書中倖存下來的破爛佚書,為何國家禁止出境展覽?

尤其是《保訓》部分,記錄了史書沒有記載的關於商朝祖先上甲微的故事:上甲微是商湯的六世祖,上甲微的父親是商人王亥,有一天,王亥帶領著一隊牛車載滿了貨物,到有易這個地方進行商品的交易買賣。有易部落首領綿臣利慾薰心,看見王亥的貨物這麼豐富,就起了謀財害命的歹心,綿臣在大興設下圈套,用詭計陷害王亥,並且把他殺死了,搶奪了他的牛車和裡面的貨物。

後來王亥的兒子上甲微悲痛之餘,不忘復仇,他與鄰近的河伯部落聯盟起來發兵進攻有易部落,最後殺死了綿臣,為父親報了仇。上甲微因此把“中”傳授給後世子孫,於是湯成為了天下之主。

一冊在秦始皇焚書中倖存下來的破爛佚書,為何國家禁止出境展覽?

2010年12月,《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出版,清華大學研究竹簡的撰寫小組認為,這部佚傳二千多年的竹書出版,為中國的史學界做出了五大貢獻:整理和修復了《尚書》等古籍佚傳內容、為一些存在史學界多年爭論不休的疑難問題作出了蓋棺定論的裁決、發現了一些不見史載的周朝時候的詩篇、大致上重現了戰國時期楚國的歷史和地理風貌、為史學界提供了關於楚國古代文字的研究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