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册在秦始皇焚书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佚书,为何国家禁止出境展览?

公元2006年,现任北京健坤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清华大学85届校友的赵伟国先生,有一天到香港去谈生意,在一条专门贩卖古董古物的商业街里闲逛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批非常罕见的古代竹简,数量为2388枚,看起来有些破损,但整体还算保存得比较完整。

凭他多年来的历史知识,和对古文物的鉴赏知识,他认定,这是一批很有价值的稀世国宝。于是赵伟国找来了专家,对这些竹简进行了鉴定,专家给出的结果是真品,是战国时期的东西,所以他决定自己花钱,把这些珍贵文物重金购买下来捐赠给自己最喜爱的母校清华大学,作为学术研究之用。

一册在秦始皇焚书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佚书,为何国家禁止出境展览?

2008年7月,这批战国时期的竹简才被清华大学接收,并且运到北大的图书馆进行收藏。在进行馆藏之前,清大为了鉴别这批竹简的真伪,特意邀请当时国内对竹简非常有研究的十多位专家来对它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这真的是一批战国时期的竹简,并且这些竹简的文字内容描写的都是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精华,是前所未有的重大发现,在整个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当时赵伟国购买这批竹简的时候,香港文物贩子并没有透露这是从哪里得来的文物,所以,专家也不能确定它到底出土于哪个地方?后来经过北京大学对这批竹简进行碳14检测,表明它是战国中晚期,也就公元前305±30年的产物。 清华大学也对其进行了含水率测试,结果是400%,竹简需在水中浸泡上千年才可达到这样的含水率。

一册在秦始皇焚书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佚书,为何国家禁止出境展览?

中国林业科学院对竹简做了树种鉴定,结果显示竹简为钢竹,木笥残部鉴定结果为枫杨,林业学院的专家认为,只有湖南湖北一带的地区才能同时生长着这两种植物,所以考古专家推定这批竹简来自2000多年前湖南湖北地区,应该是盗墓贼盗掘出来,再走私到香港的。这一批竹简所描写的内容大部分是关于经、史一类的篇章,而且很多都是已经佚传了2000多年的珍贵历史书籍。

这些战国竹简经过考古专家的研究,他们发现它纠正了史书上很多谬误的记载,还有的内容竟然改写了历史。

如竹简本与传世本的《尚书·金縢》就有许多的差异之处。

一册在秦始皇焚书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佚书,为何国家禁止出境展览?

竹简记录周武王在“既克殷三年”后得了重病,与传世本所写的“二年”不同;竹简中没有传世本中关于占卜的内容;“周公居东三年 ”而非传世本的二年,等等。这部分的竹简因为文字内容保存的非常完整,竹简外貌也基本完好,没有受到损坏,而且文史价值极高,所以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禁止出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

众所周知,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了《尚书》中有超过一百多篇的内容彻底散失,流传至今的的只有十六篇;不过,考古专家却在这批战国的竹简中发现了《尚书》已经失传的另外十多个篇章。

一册在秦始皇焚书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佚书,为何国家禁止出境展览?

尤其是《保训》部分,记录了史书没有记载的关于商朝祖先上甲微的故事:上甲微是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的父亲是商人王亥,有一天,王亥带领着一队牛车载满了货物,到有易这个地方进行商品的交易买卖。有易部落首领绵臣利欲熏心,看见王亥的货物这么丰富,就起了谋财害命的歹心,绵臣在大兴设下圈套,用诡计陷害王亥,并且把他杀死了,抢夺了他的牛车和里面的货物。

后来王亥的儿子上甲微悲痛之余,不忘复仇,他与邻近的河伯部落联盟起来发兵进攻有易部落,最后杀死了绵臣,为父亲报了仇。上甲微因此把“中”传授给后世子孙,于是汤成为了天下之主。

一册在秦始皇焚书中幸存下来的破烂佚书,为何国家禁止出境展览?

2010年12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出版,清华大学研究竹简的撰写小组认为,这部佚传二千多年的竹书出版,为中国的史学界做出了五大贡献:整理和修复了《尚书》等古籍佚传内容、为一些存在史学界多年争论不休的疑难问题作出了盖棺定论的裁决、发现了一些不见史载的周朝时候的诗篇、大致上重现了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和地理风貌、为史学界提供了关于楚国古代文字的研究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