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荪愚:环境整治“一刀切”是病急乱投医

近来,在环境整治中,一些地方对畜禽养殖场采取禁养、关闭和拆除等办法,出现工作简单化甚至整治扩大化。这样的做法,已引起相关部门关注,正在进行纠偏。

村舍院落养些鸡鸭,是农村的特有现象,也是农民一直以来的习惯传统。然而,有的地方为了交出环境整治的“合格答卷”,居然实行“一刀切”,强制辖区内畜禽一律禁养,就连农民喂几只鸡鸭,也纳入了范围,扯到了环保的高度,令老百姓一头雾水,难以理解,抱怨声不断。

其实,这反映出个别地方的工作思路有问题。当环境污染不严重时,放任不管、视而不见;当问题已经无法回避,或被上级环保督查组点名批评、下达“最后通牒”之后,才如梦初醒、幡然醒悟要动真格才能保“乌纱帽”。殊不知,此时污染已经非常严重,甚至达到了当地生态环境承载的“上限”,不得已之下,只能强行搞“一刀切”,确保污染“零增量”。这种行为,显然是病急乱投医,只顾眼前应付,缺乏执政施策的长远眼光。

畜禽养殖,排放的粪便是最大的污染源。但是,农民习惯采取散养模式,几只鸡鸭产生的粪便,相较于广阔的空间,给当地生态带来的破坏是微不足道的,完全可以忽略。而真正的污染源是一些野蛮生长的规模化养殖企业,排放的粪便堆积成小山,企业自身难以进行无污染化处理,遇到下雨就会污染周边的土地。长此以往,对环境的破坏就会由点及面、由浅到深,不断接近“警戒线”。

污染由累积而成,治理就得抓早抓小,提前介入,别总是积重难返才来“拼命”。在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一刀切”禁养,固然能有效遏制污染增量,但由此带来的民意透支却不容小视。农村不能养鸡鸭,农民同意赞成吗?即便迫于官方的压力,但心头的不满情绪恐怕在短期内难以释怀。如果之前官方能未雨绸缪,根据当地环境承载能力,从严把好畜禽养殖企业审批关,确保企业有序发展,污染源能得到有效处理控制,也就不会走到“亡羊补牢”的今天。

人病了,及时就医能少花钱,身体少受罪;环境整治也是同理,越早介入,投入的经费少,付出的代价小,而且更容易解决问题。坐等污染到达上限,环境欠账越堆越多,再来搞“一刀切”乱投医,效果未必好,也会阻力重重。前车之鉴,在工作中要少些急功近利思维,多些从长计议,方能避免病急乱投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