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記|讓印台羣衆過上好日子,這件事他幹了一輩子

提到陝西,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小編沒想到,最火的答案居然是演員白宇!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其實,除了新生代演員,陝西還有很多讓人印象深刻的事物

比如吃貨天堂、革命根據地、陝北民歌、歷史古城……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秀明精神”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青山環繞的惠家溝村。人民網記者 吳超 攝

汽車行駛在陝西省銅川市印臺區紅土鎮惠家溝村,青山環繞,綠水依依,一排排整齊的民居在陽光的襯托下熠熠發光。

沿著村子的主幹道,走不遠就到了惠家溝村村委會,村主任郭繼民帶著記者重溫了20多年前的艱苦歲月。

時光回溯到1990年,那時的惠家溝是成片的荒山,村子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晴天的“揚灰路”遇到下雨就變成了“水泥路”,村子裡的學校下雨就成了“水簾洞”,村民生活捉襟見肘,人均收入100多塊錢。

“知難而進,勇挑重擔的進取精神;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創業精神;無私無畏,敢於硬碰的負責精神;清正廉潔,一心為公的奉獻精神;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拼搏精神。”艱苦的環境往往能磨練人的意志,村支書郭秀明帶領村民修路、開山、建學校、搞產業,用了8年時間,村子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用捨身忘我的精神換取了惠家溝村的發展,而他卻累倒在工作崗位上。

1999年,郭秀明的先進事蹟引起領導的關注和批示,向郭秀明同志學習一度成為當時的熱點。2003年,他的事蹟被改編成電視劇搬上了央視的熒屏,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20年過去了,惠家溝村變化如何?近日,記者再次走進距離銅川市40多公里的惠家溝村,感受秀明精神帶給這個小山村的鉅變。

小村鉅變 秀明精神代代傳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郭繼民站在父親郭秀明雕像旁。人民網記者 吳超 攝

郭繼民站在父親郭秀明的雕像前,若有所思。

“老支書生前拼死拼活地幹,就是為了讓惠家溝群眾過上好日子。我們這一屆村委不能讓惠家溝人民失望,更不能把老書記留下的精神丟掉”,再次當選惠家溝村委會主任的郭繼民倍感壓力。

在郭繼民看來,雖然父親離開二十年了,但是他一直謹記著父親的遺願:“人生只做一件大事,讓群眾過上好日子”。

在剛剛結束的村兩委換屆中,郭繼民再次當選為村委會主任,這對他來說有壓力也有動力,“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帶領群眾繼續增收致富,讓群眾把日子過得更好,把秀明精神發揚光大。”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90年代的惠家溝。資料圖

陝西印臺,位於黃土高原與渭北旱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山巒縱橫,溝壑相間。地形限制住了這裡很多村莊的發展。靠山,山上資源並不豐富,光禿禿;靠水,山下的水源離村莊還有距離,水迢迢。

1991年,剛上任不久的惠家溝村支書郭秀明在走遍村裡的每一塊土地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村裡沒有一條像樣的路,僅有的一條蜿蜒崎嶇的的小道是村子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貧窮、落後、閉塞的村子死氣沉沉。看著周圍的村子的群眾開始富裕起來,郭秀明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惠家溝村的面貌。

“窮不是藉口,沒錢也要幹事,而且要幹大事”,在和村幹部多次開會後,村支部明確了讓"學校變新、荒山變綠、河水變清、土地變平、道路變寬、群眾變富、村風變正"的奮鬥目標,並且制訂了植樹、建校、修路、整地、發展養殖、治理村風等六項具體計劃。從此惠家溝村邁開了向貧困宣戰的步伐。

綠化荒山談何容易!沒有錢,他自己帶頭捐款,還動員村幹部捐款購買樹苗。

沒有人,他挨家挨戶做工作,動員群眾義務勞動。在那艱苦的歲月裡,他和群眾靠著雙手為惠家溝村創造了一個“綠色銀行”:全村千餘畝荒山荒坡全部得到綠化。1996年3月,惠家溝被國家綠化委員會命名為"全國造林綠化千佳村"。

村子綠了,他也得到村民的認可。但是郭秀明全心全意為村子謀發展的步伐一刻也沒有停下來。村辦小學的瓦房破舊不堪,他帶頭捐錢建學校,四處奔波爭取經費。由於資金有限,郭秀明動員群眾義務參與學校建設,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一座兩層8間的教學樓建成。改善了村辦學校的教學環境。學校建成了,他卻病倒了,多次都是掛著吊瓶、住在工地安排每天的工作進度。

“怕吃虧就不要當村幹部”、“我寧願捱罵,也不當村上的罪人”、“只要我活一天,就要為村子發展盡一份力”,郭秀明用他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口頭禪”。

窮則思變,他因地制宜,還制定了“林草業打頭,養殖業墊底,生態經濟奔小康”的具有超前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在他任職的8年裡,惠家溝村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郭秀明紀念館。人民網記者吳超 攝

一個村幹部,毫不利己,一心撲在農村發展上,兢兢業業,他用生命贏得了人們對他尊敬,用捨身忘我的精神換取了惠家溝村發展的新變化,1999年3月20日,他,卻累倒在工作崗位上。

2001年4月25日,中組部、中宣部等5部委聯合作出向郭秀明同志學習的決定,隨後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郭秀明先進事蹟報告會,在全國掀起向郭秀明同志學習的熱潮。

時光荏苒,郭秀明的感人事蹟和崇高精神歷久彌新,依然催人奮進,勵人前行。歲月變遷,郭秀明一心為公、清正廉潔、擔當實幹、無私奉獻的“秀明精神”依舊激勵著黨員幹部砥礪前行。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老照片。90年代的惠家溝,道路基本都是土路。

王炳春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惠家溝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見證著這裡的變化。

“往日的惠家溝人還得出去拉水喝,地裡打的糧食填不飽肚子。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因為有了像郭書記這樣的好乾部帶著群眾同甘共苦,我們的日子才發生瞭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王炳春說。

往日,一方水土養育不了一方人;如今,靠著幹部與群眾的巧幹、苦幹,這裡發生著實實在在的變化。用王炳春的話來說,就是“吃上了甘甜的自來水,住上了寬敞的大房子,街道修得像公園,村民日子越來越好。”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惠家溝村今昔變化。人民網記者吳超 攝

“郭秀明離開我們快二十年了,但是秀明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激勵著惠家溝人不斷拼搏進取。”談起老支書郭秀明,擁有46年黨齡的老黨員陳秀俠總是掩不住心中的難過。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郭秀明故居。人民網記者 吳超 攝

如今的惠家溝,再不是以前的舊模樣,家家蓋起來舒適的磚瓦房,土窯洞已經成了提醒後人的“古蹟”;寬敞的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戶村民的家門口;成排的路燈、初見規模的鄉村綠化、隨處可見的小轎車……

“村子環境變好了,我們現在最主要的還是發展產業,發展農家樂,發展鄉村旅遊,目前各項工作都已經開展。”郭繼民對惠家溝的產業發展有著他的想法。

目前全村有163個勞動力外出務工,全年的勞務收入達到230多萬元,還有3名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村上把養殖作為一項主導產業來抓,目前全村建成四個養殖小區,雞存欄量已達10萬隻,群眾可獲年總收入達120餘萬元。”郭繼民介紹說。

依託惠家溝村的紅色教育基地的優勢,郭繼民心裡有一本賬,他認為,發展產業只能帶動部分村民致富,而發展鄉村旅遊才能讓全村的村民錢袋子都鼓起來。

讓來學習郭秀明精神的學員留得住,讓來印臺區旅遊的遊客住得下,下一步我們將快速發展農家樂和民宿,帶動村子全民參與,讓村民富起來。”郭繼民說。

在惠家溝村,紅土鎮幹部賀喜民告訴記者,二十多年以來,惠家溝村黨員幹部以郭秀明精神為動力,成功實施了二次創業。“在省、市、區相關部門、單位的支持幫助下,近年來,126戶通過實施人畜引水工程,解決了喝水問題。同時,硬化、綠化、美化巷道4000米,建設廣場,安裝路燈,村上基礎設施發生了歷史性改觀。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讓群眾既能走出去開闊眼界,又能掙回一份不菲的收入。”賀喜民說。

這一切的變化,惠家溝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一個生態好、產業旺、村民富的“全國生態文化村”已經呈現在我們面前。憶往昔,食不果腹的窮山村正在發生著鉅變,這種鉅變正是印臺區發展的一個縮影。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印臺區全景圖。當地供圖

就任伊始,紅土鎮黨委書記崔勝利壓力頗大。“紅土鎮是秀明精神的發源地,在秀明精神的指引下,各項工作都處於全區前列。面對新時期、新機遇,紅土鎮必須提高發展質量,用全鎮黨員幹部的勤幹、苦幹為秀明精神賦予新的內涵。”

“頂著郭秀明家鄉的光環,我們倍感使命重大。秀明精神像燈塔一樣引領我們勇於變革,督促我們鼓足幹勁謀求新發展,鞭策我們絕不能辜負了群眾的信任。”對於紅土鎮的未來,崔勝利信心滿滿。

“穿的破破爛爛、住的破破爛爛、吃的簡簡單單”,曾經是紅土鎮的真實寫照。幾十年前,這裡的人均年收入僅有區區幾百元,農民一年四季也只能靠種點小麥、玉米維持溫飽。

時光荏苒,四十年風月征程,四十載歲月變遷,改革開放的政策讓這裡發生了鉅變,目前紅土鎮村村都通了自來水、水泥路,互聯網和小轎車也成了不少村民家裡的標配。

“我們享受到了黨的好政策,現在的日子我們以前根本就不敢想,寬敞的馬路,幾分鐘就能到城裡,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在紅土鎮惠家溝村民申澈煥看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是他們日子改變的關鍵。

談及以前,老印臺人有講不完的故事。過去,縣城沒有幾座像樣的高樓,街道也是破破爛爛的,全區除了幾個礦區和零星的小作坊外也沒有什麼像樣的產業。印臺面臨著與其他資源型小城市同樣的難題,資源枯竭,經濟發展又無其他產業可依賴;而當時的環境保護情況也是令人堪憂。

“30多年前,很多人不敢穿白襯衫上街,穿上回來就會變黑。現在印臺幾乎每天都是藍天白雲,空氣優良天數達到了269天,森林覆蓋率達到了45%以上。新建成的幾個公園讓群眾晚上有了休閒的好去處。”印臺區統計局副局長張文東講述的一個細節讓記者感觸頗深。

有時候,精神的力量也是無窮的。勤勞、肯幹的印臺人在一批批郭秀明式的幹部的帶領下,找準優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讓這塊土地發生了令人驚喜的變化。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印臺蘋果豐收了。當地供圖

“要知道,70年代,印臺的蘋果都能賣上很高的價格,印臺蘋果出口國外市場。這裡創造出了全國最早的蘋果標準。”在採訪中,印臺區果業局幹部董夢豔為我們講述了印臺蘋果的光榮歷史。

據介紹,目前印臺蘋果的種植面積達到了30.8萬畝,總產量25.4萬噸,果業收入佔到農民收入的85%以上。蘋果產業成了印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惠民增收的支柱。

數字是變化最直觀的變化。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印臺區各項指標數據得到了十足的發展。印臺區的GDP從1980年的0.46億元增長到了2017年的64.34億元,增長了將近140倍;農民人均收入從1980年的66元增到了2017年的9736元,增長逾了147倍。

解放思想 追趕超越謀發展

發展是第一要務,對於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印臺而言,在俯下身子下苦勁之餘,如何開拓創新,如何在發展上用巧勁下苦勁成了印臺追趕超越的關鍵。

印臺的發展有著自身獨特的背景,作為銅川市區的郊區,面臨著和銅川同樣的轉型難題。如何破解城區發展空間受限、資源面臨枯竭的現實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資源型城市實現轉型發展,成了擺在印臺人民面前的主要難題。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 人民網記者 吳超 攝

5年來,銅川王石凹煤礦經歷了企業轉型的陣痛。關停煤礦,對於王石凹煤礦黨委書記王鵬來說,這是艱難而痛苦的抉擇。

王石凹煤礦是國家“一五”時期前蘇聯援建的,是當時我國西北地區第一座最大的機械化礦井和唯一一座煤炭工業項目,它見證了煤炭工業發展的每一個歷程。

“時下,煤炭產業的發展已經受到限制,煤炭資源遲早也會枯竭。與其被動地等待,不如我們自己選擇出路。因此我們決定壯士斷腕,自主關停。”王鵬說,從2014年10月20日開始,關停工作全面開始。

創新思維,解放思想。礦上在多方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對現有工業遺產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煤礦中的蘇聯印記和工業歷史痕跡改造煤礦,將王石凹煤礦變成了一個工業旅遊遺址。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當地供圖

現如今的王石凹礦區已經變成了一個漂亮的公園,居民們在這裡散步、休閒,呼吸著新鮮的空氣,享受著生活的寧靜。

目前,印臺區正在將王石凹工業遺址項目建設成為包含軌道觀光火車、地面煤炭博物館、主題酒店、煤炭文化動態體驗、井下煤礦精神靜心感受空間等在內的集觀光、休閒、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工業旅遊主題旅遊區,力爭年接待遊客突破100萬人次,年營業收入達到2億元以上。

旅遊改造,讓這座本該廢棄的煤礦又成了一個資源富礦,一批批遊客將為這裡帶來數不清的人流,激活印臺的發展。全域旅遊正在將印臺區帶上一條發展的快速路。

目前,印臺正在將陳爐古鎮、金鎖關、馬蓮湖、姜女祠、周陵現代農業觀光園、晨光孔雀谷、王石凹煤礦工業遺址、郭秀明紀念館、郗家塬渭北農耕展示區等多個景點串聯成線,將其建設成為銅川最美的生態休閒觀光旅遊帶,形成人文山水交相輝映、果鄉煤韻和諧兼美、塬上風光風景獨好的休閒旅遊觀光體驗地。

印臺區文廣新局幹部趙金鋒介紹,十二五期間印臺的旅遊綜合收入達到了36.9億元,共接待遊客680萬人次,印臺正在用旅遊這種“無煙工業”引領著跨越發展。

在印臺,農業休閒觀光遊非常值得一提。印臺區農業局幹部劉豔琴告訴記者,目前印臺擁有現代農業園區1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313個、美麗鄉村55個,休閒農業正在印臺遍地開花,農民的收入方式正在實現著從種植收入到種植+休閒觀光旅遊收入的綜合轉變。

時下,昔日的煤炭之城、工業之城正在發生著蝶變,成片的綠化區鑲嵌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當中,園林城市的建設讓這座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小城景美城更美。

風雨征程四十載,滄桑鉅變看今朝。新一輪改革的號角已經奏響,印臺區將以秀明精神為指引,在新時代繼續秉承艱苦奮鬥的作風,繼續堅持與群眾同甘共苦的精神,二次創業,為這片熱土迸發生機努力奮鬥。

改革開放40年,總有一些故事

讓人每每重溫都心潮激盪

陝西秀明精神的故事今天就講到這裡

您還可以點擊瞭解:

四川向陽鎮武漢漢正街
內蒙古中灘公社福建國企“信”
海南“闖海人”廣西平果“鋁”
山西平朔煤更多精彩待續···

掃碼瞭解

更多改革故事

↓↓↓

主編:唐嘉藝

實習:湯欣麗、張惠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