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提到陕西,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小编没想到,最火的答案居然是演员白宇!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其实,除了新生代演员,陕西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事物

比如吃货天堂、革命根据地、陕北民歌、历史古城……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秀明精神”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青山环绕的惠家沟村。人民网记者 吴超 摄

汽车行驶在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红土镇惠家沟村,青山环绕,绿水依依,一排排整齐的民居在阳光的衬托下熠熠发光。

沿着村子的主干道,走不远就到了惠家沟村村委会,村主任郭继民带着记者重温了20多年前的艰苦岁月。

时光回溯到1990年,那时的惠家沟是成片的荒山,村子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的“扬灰路”遇到下雨就变成了“水泥路”,村子里的学校下雨就成了“水帘洞”,村民生活捉襟见肘,人均收入100多块钱。

“知难而进,勇挑重担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无私无畏,敢于硬碰的负责精神;清正廉洁,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艰苦的环境往往能磨练人的意志,村支书郭秀明带领村民修路、开山、建学校、搞产业,用了8年时间,村子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用舍身忘我的精神换取了惠家沟村的发展,而他却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1999年,郭秀明的先进事迹引起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向郭秀明同志学习一度成为当时的热点。2003年,他的事迹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了央视的荧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年过去了,惠家沟村变化如何?近日,记者再次走进距离铜川市40多公里的惠家沟村,感受秀明精神带给这个小山村的巨变。

小村巨变 秀明精神代代传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郭继民站在父亲郭秀明雕像旁。人民网记者 吴超 摄

郭继民站在父亲郭秀明的雕像前,若有所思。

“老支书生前拼死拼活地干,就是为了让惠家沟群众过上好日子。我们这一届村委不能让惠家沟人民失望,更不能把老书记留下的精神丢掉”,再次当选惠家沟村委会主任的郭继民倍感压力。

在郭继民看来,虽然父亲离开二十年了,但是他一直谨记着父亲的遗愿:“人生只做一件大事,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在刚刚结束的村两委换届中,郭继民再次当选为村委会主任,这对他来说有压力也有动力,“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带领群众继续增收致富,让群众把日子过得更好,把秀明精神发扬光大。”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90年代的惠家沟。资料图

陕西印台,位于黄土高原与渭北旱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山峦纵横,沟壑相间。地形限制住了这里很多村庄的发展。靠山,山上资源并不丰富,光秃秃;靠水,山下的水源离村庄还有距离,水迢迢。

1991年,刚上任不久的惠家沟村支书郭秀明在走遍村里的每一块土地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仅有的一条蜿蜒崎岖的的小道是村子通向外界的唯一通道,贫穷、落后、闭塞的村子死气沉沉。看着周围的村子的群众开始富裕起来,郭秀明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惠家沟村的面貌。

“穷不是借口,没钱也要干事,而且要干大事”,在和村干部多次开会后,村支部明确了让"学校变新、荒山变绿、河水变清、土地变平、道路变宽、群众变富、村风变正"的奋斗目标,并且制订了植树、建校、修路、整地、发展养殖、治理村风等六项具体计划。从此惠家沟村迈开了向贫困宣战的步伐。

绿化荒山谈何容易!没有钱,他自己带头捐款,还动员村干部捐款购买树苗。

没有人,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动员群众义务劳动。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和群众靠着双手为惠家沟村创造了一个“绿色银行”:全村千余亩荒山荒坡全部得到绿化。1996年3月,惠家沟被国家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

村子绿了,他也得到村民的认可。但是郭秀明全心全意为村子谋发展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下来。村办小学的瓦房破旧不堪,他带头捐钱建学校,四处奔波争取经费。由于资金有限,郭秀明动员群众义务参与学校建设,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一座两层8间的教学楼建成。改善了村办学校的教学环境。学校建成了,他却病倒了,多次都是挂着吊瓶、住在工地安排每天的工作进度。

“怕吃亏就不要当村干部”、“我宁愿挨骂,也不当村上的罪人”、“只要我活一天,就要为村子发展尽一份力”,郭秀明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口头禅”。

穷则思变,他因地制宜,还制定了“林草业打头,养殖业垫底,生态经济奔小康”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在他任职的8年里,惠家沟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郭秀明纪念馆。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一个村干部,毫不利己,一心扑在农村发展上,兢兢业业,他用生命赢得了人们对他尊敬,用舍身忘我的精神换取了惠家沟村发展的新变化,1999年3月20日,他,却累倒在工作岗位上。

2001年4月25日,中组部、中宣部等5部委联合作出向郭秀明同志学习的决定,随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郭秀明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国掀起向郭秀明同志学习的热潮。

时光荏苒,郭秀明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历久弥新,依然催人奋进,励人前行。岁月变迁,郭秀明一心为公、清正廉洁、担当实干、无私奉献的“秀明精神”依旧激励着党员干部砥砺前行。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老照片。90年代的惠家沟,道路基本都是土路。

王炳春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惠家沟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见证着这里的变化。

“往日的惠家沟人还得出去拉水喝,地里打的粮食填不饱肚子。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因为有了像郭书记这样的好干部带着群众同甘共苦,我们的日子才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王炳春说。

往日,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如今,靠着干部与群众的巧干、苦干,这里发生着实实在在的变化。用王炳春的话来说,就是“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住上了宽敞的大房子,街道修得像公园,村民日子越来越好。”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惠家沟村今昔变化。人民网记者吴超 摄

“郭秀明离开我们快二十年了,但是秀明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激励着惠家沟人不断拼搏进取。”谈起老支书郭秀明,拥有46年党龄的老党员陈秀侠总是掩不住心中的难过。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郭秀明故居。人民网记者 吴超 摄

如今的惠家沟,再不是以前的旧模样,家家盖起来舒适的砖瓦房,土窑洞已经成了提醒后人的“古迹”;宽敞的水泥路通到了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口;成排的路灯、初见规模的乡村绿化、随处可见的小轿车……

“村子环境变好了,我们现在最主要的还是发展产业,发展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各项工作都已经开展。”郭继民对惠家沟的产业发展有着他的想法。

目前全村有163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全年的劳务收入达到230多万元,还有3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村上把养殖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全村建成四个养殖小区,鸡存栏量已达10万只,群众可获年总收入达120余万元。”郭继民介绍说。

依托惠家沟村的红色教育基地的优势,郭继民心里有一本账,他认为,发展产业只能带动部分村民致富,而发展乡村旅游才能让全村的村民钱袋子都鼓起来。

让来学习郭秀明精神的学员留得住,让来印台区旅游的游客住得下,下一步我们将快速发展农家乐和民宿,带动村子全民参与,让村民富起来。”郭继民说。

在惠家沟村,红土镇干部贺喜民告诉记者,二十多年以来,惠家沟村党员干部以郭秀明精神为动力,成功实施了二次创业。“在省、市、区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帮助下,近年来,126户通过实施人畜引水工程,解决了喝水问题。同时,硬化、绿化、美化巷道4000米,建设广场,安装路灯,村上基础设施发生了历史性改观。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让群众既能走出去开阔眼界,又能挣回一份不菲的收入。”贺喜民说。

这一切的变化,惠家沟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生态好、产业旺、村民富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忆往昔,食不果腹的穷山村正在发生着巨变,这种巨变正是印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印台区全景图。当地供图

就任伊始,红土镇党委书记崔胜利压力颇大。“红土镇是秀明精神的发源地,在秀明精神的指引下,各项工作都处于全区前列。面对新时期、新机遇,红土镇必须提高发展质量,用全镇党员干部的勤干、苦干为秀明精神赋予新的内涵。”

“顶着郭秀明家乡的光环,我们倍感使命重大。秀明精神像灯塔一样引领我们勇于变革,督促我们鼓足干劲谋求新发展,鞭策我们绝不能辜负了群众的信任。”对于红土镇的未来,崔胜利信心满满。

“穿的破破烂烂、住的破破烂烂、吃的简简单单”,曾经是红土镇的真实写照。几十年前,这里的人均年收入仅有区区几百元,农民一年四季也只能靠种点小麦、玉米维持温饱。

时光荏苒,四十年风月征程,四十载岁月变迁,改革开放的政策让这里发生了巨变,目前红土镇村村都通了自来水、水泥路,互联网和小轿车也成了不少村民家里的标配。

“我们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现在的日子我们以前根本就不敢想,宽敞的马路,几分钟就能到城里,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在红土镇惠家沟村民申澈焕看来,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是他们日子改变的关键。

谈及以前,老印台人有讲不完的故事。过去,县城没有几座像样的高楼,街道也是破破烂烂的,全区除了几个矿区和零星的小作坊外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印台面临着与其他资源型小城市同样的难题,资源枯竭,经济发展又无其他产业可依赖;而当时的环境保护情况也是令人堪忧。

“30多年前,很多人不敢穿白衬衫上街,穿上回来就会变黑。现在印台几乎每天都是蓝天白云,空气优良天数达到了269天,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以上。新建成的几个公园让群众晚上有了休闲的好去处。”印台区统计局副局长张文东讲述的一个细节让记者感触颇深。

有时候,精神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勤劳、肯干的印台人在一批批郭秀明式的干部的带领下,找准优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这块土地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印台苹果丰收了。当地供图

“要知道,70年代,印台的苹果都能卖上很高的价格,印台苹果出口国外市场。这里创造出了全国最早的苹果标准。”在采访中,印台区果业局干部董梦艳为我们讲述了印台苹果的光荣历史。

据介绍,目前印台苹果的种植面积达到了30.8万亩,总产量25.4万吨,果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85%以上。苹果产业成了印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惠民增收的支柱。

数字是变化最直观的变化。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印台区各项指标数据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印台区的GDP从1980年的0.46亿元增长到了2017年的64.34亿元,增长了将近140倍;农民人均收入从1980年的66元增到了2017年的9736元,增长逾了147倍。

解放思想 追赶超越谋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对于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印台而言,在俯下身子下苦劲之余,如何开拓创新,如何在发展上用巧劲下苦劲成了印台追赶超越的关键。

印台的发展有着自身独特的背景,作为铜川市区的郊区,面临着和铜川同样的转型难题。如何破解城区发展空间受限、资源面临枯竭的现实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发展,成了摆在印台人民面前的主要难题。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 人民网记者 吴超 摄

5年来,铜川王石凹煤矿经历了企业转型的阵痛。关停煤矿,对于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王鹏来说,这是艰难而痛苦的抉择。

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是当时我国西北地区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矿井和唯一一座煤炭工业项目,它见证了煤炭工业发展的每一个历程。

“时下,煤炭产业的发展已经受到限制,煤炭资源迟早也会枯竭。与其被动地等待,不如我们自己选择出路。因此我们决定壮士断腕,自主关停。”王鹏说,从2014年10月20日开始,关停工作全面开始。

创新思维,解放思想。矿上在多方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现有工业遗产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煤矿中的苏联印记和工业历史痕迹改造煤矿,将王石凹煤矿变成了一个工业旅游遗址。

改革印记|让印台群众过上好日子,这件事他干了一辈子

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当地供图

现如今的王石凹矿区已经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公园,居民们在这里散步、休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生活的宁静。

目前,印台区正在将王石凹工业遗址项目建设成为包含轨道观光火车、地面煤炭博物馆、主题酒店、煤炭文化动态体验、井下煤矿精神静心感受空间等在内的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工业旅游主题旅游区,力争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达到2亿元以上。

旅游改造,让这座本该废弃的煤矿又成了一个资源富矿,一批批游客将为这里带来数不清的人流,激活印台的发展。全域旅游正在将印台区带上一条发展的快速路。

目前,印台正在将陈炉古镇、金锁关、马莲湖、姜女祠、周陵现代农业观光园、晨光孔雀谷、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郭秀明纪念馆、郗家塬渭北农耕展示区等多个景点串联成线,将其建设成为铜川最美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带,形成人文山水交相辉映、果乡煤韵和谐兼美、塬上风光风景独好的休闲旅游观光体验地。

印台区文广新局干部赵金锋介绍,十二五期间印台的旅游综合收入达到了36.9亿元,共接待游客680万人次,印台正在用旅游这种“无烟工业”引领着跨越发展。

在印台,农业休闲观光游非常值得一提。印台区农业局干部刘艳琴告诉记者,目前印台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13个、美丽乡村55个,休闲农业正在印台遍地开花,农民的收入方式正在实现着从种植收入到种植+休闲观光旅游收入的综合转变。

时下,昔日的煤炭之城、工业之城正在发生着蝶变,成片的绿化区镶嵌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当中,园林城市的建设让这座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小城景美城更美。

风雨征程四十载,沧桑巨变看今朝。新一轮改革的号角已经奏响,印台区将以秀明精神为指引,在新时代继续秉承艰苦奋斗的作风,继续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的精神,二次创业,为这片热土迸发生机努力奋斗。

改革开放40年,总有一些故事

让人每每重温都心潮激荡

陕西秀明精神的故事今天就讲到这里

您还可以点击了解:

四川向阳镇武汉汉正街
内蒙古中滩公社福建国企“信”
海南“闯海人”广西平果“铝”
山西平朔煤更多精彩待续···

扫码了解

更多改革故事

↓↓↓

主编:唐嘉艺

实习:汤欣丽、张惠

大家都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