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爲何用詩逼死癡情才女?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白居易是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其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宋代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發。白居易去世後,連唐宣宗都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居易為何用詩逼死痴情才女?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然而,這樣一位聲名遠播、關盼盼。後來,白居易為自己逼死關盼盼的事情悔恨半身,若干年後他歸隱洛陽香山,心知時日不多,還遣散了侍姬樊素與小蠻,怕她們重蹈關盼盼的覆轍。

那麼,這位被“詩魔”白居易以詩逼死的痴情女子關盼盼究竟是何許人也?

關盼盼生於唐德宗貞元三年,出身於名妓。

在唐朝,幾乎無幾人可以完整地跳完以複雜、絢麗聞名的“霓裳羽衣舞”,可是關盼盼卻以擅長此舞而聞名。不僅如此,著名的大才子白居易那首《長恨歌》,關盼盼也可以完整、聲情並茂地唱下來。柔美的歌喉再加上輕盈嫋娜的舞姿,在當時被人傳為“美豔驚鴻,歌舞雙絕”並招來不少江南的官員前來拜訪她。而其中一位,則是她未來的丈夫張愔。

張愔是一名武將,可是卻生性儒雅,頗通文墨,對關盼盼的詩文十分欣賞,在唐憲宗元和年間出守關盼盼所在之地徐州。張愔本來妻妾成群,卻對關盼盼情有獨鍾,又因為怕關盼盼嫌棄自己年紀太大,遲遲不敢表白。後來幾經周折,才讓二人把婚事定了下來。張愔為了表示自己十分看重關盼盼,就按照當地規矩向關盼盼家中下了一大筆聘禮,而且是以十分隆重的形式把關盼盼娶回了家中。

在徐州西郊,風景秀美怡人,關盼盼曾經在新婚之夜隨口對張愔說,如果能在此終老,將會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啊。哪想到張愔真的把這句話放在心上,請來工匠在那裡為關盼盼造了一座別院,別院的裡面是一座小樓。二樓的亭子臨水而立,彷彿與世隔絕一般。

窗前垂有新柳,引得不少燕子雙雙穿枝而過。於是,關盼盼與張愔就為此樓取名為“燕子樓”。關盼盼生性嫻靜,知書達理,為這位身為封疆大臣的顯官枯燥的官場生活增添了不少浪漫色彩,讓他享受到人生的另外一重美妙境界。所以兩人雖然年紀差距甚遠,卻情投意合,恩愛有加。

不久之後,官居校書郎的白居易遠遊至徐州,被敬慕其詩才的張愔邀請至府中,設宴盛情款待。席間,張愔讓盼盼為客人表演歌舞,關盼盼欣然領命。一曲“霓裳羽衣舞”再加上一首愛恨纏綿的“長恨歌”讓白居易大為讚歎。白居易藉助酒力當即成詩稱讚道:“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得大才子白居易這樣一翻盛讚,關盼盼的名聲則更加香溢四方了。

昔日關盼盼與張愔常常雙雙在燕子樓上看夕陽暮色,在溪畔柳堤上緩緩漫步,多少個月明之夜喁喁低語,數不清的曉霧朦朧中相偎相依;如今卻是風光依舊,人事全非,獨對長夜寒燈,形單影隻,夜夜刻骨的思念,日日無望的期盼,冬去春來,去年的燕子今年又飛回,卻不見去年伉儷。

元和十四年,曾在張愔手下任職多年的司勳員外郎張仲素前往拜訪白居易,他對關盼盼的生活十分了解,並且深為盼盼的重情而感動,因關盼盼曾與白居易有一宴之交,又傾慕白居易的詩才,所以張仲素這次帶了關盼盼近來所寫的《燕子樓新詠》詩三首,讓白居易觀閱。

《燕子樓新詠》其一

樓上殘燈伴曉霜,獨眠人起合歡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長!

《燕子樓新詠》其二

北邙松柏鎖愁煙,燕子樓中思悄然;

自理劍履歌塵絕,紅袖香消一十年。

《燕子樓新詠》其三

適看鴻雁岳陽回,又睹玄禽逼社來;

瑤琴玉簫無愁緒,任從蛛網任從灰。

關盼盼的詩中展現了她隻身在燕子樓中,昨日美景不再的悽清孤苦以及相思無望、萬念俱灰的心境。而白居易讀後也依韻和詩三首:

其一

滿窗明月滿簾霜,被冷燈殘拂臥床;

燕子樓中寒月夜,秋來只為一人長。

其二

鈿帶羅衫色似煙,幾回欲起即潸然;

自從不舞霓裳曲,疊在空箱一十年。

其三

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

見說白楊堪作柱,爭教紅粉不成灰。

意思是說“既然你如此愛你的丈夫,如今他已不在,你何不以身殉情?”後來,白居易又十分露骨地補了一首這樣的詩句:

黃金不惜買峨眉,揀得如花三思枝;

歌舞教成心力盡,一朝身死不相隨。

張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為關盼盼所寫的四首詩帶給關盼盼看後,關盼盼淚流滿面地說道:“自從張公離世,妾並非沒想到一死隨之,又恐若干年之後,人們議論我夫重色,竟讓愛妾殉身,豈不玷汙了我夫的清名,因而為妾含恨偷生至今!”說罷,她不可遏制地放聲大哭,哭自己的苦命,也哭世道的不平。張仲素見狀,心中也感酸楚,在一旁陪著她暗暗落淚。哭了不知多長時間,漸漸地,關盼盼似乎已從憤激的心情中理出了頭緒,於是強忍著悲痛,在淚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詩韻奉和七言絕句一首:

自守空樓斂恨眉,形同春後牡丹枝;

舍人不會人深意,訝道泉臺不相隨。

關盼盼的詩中有自白,有幽怨,更有憤怒。詩中所言的“形同春後牡丹枝”,是承襲當年歡宴時白居易誇讚她“醉嬌勝不得,風嫋牡丹花”之句而來,那時花開正豔,如今卻如同春殘花將謝;“舍人不會人深意”是痛惜白居易不能瞭解她真正的心態,在她花開時捧贊她,當她即將凋落時,竟還雪上加霜。事到如今,她本早已了無生趣,既然有人逼她一死全節,她也別無選擇了。

張仲素離開燕子樓以後,關盼盼就開始絕食,隨身的老僕含淚苦苦相勸,徐州一帶知情的文人也紛紛以詩勸解,終不能挽回關盼盼已定的決心。十天之後,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麗人,終於香消玉殞於燕子樓上。彌留之際,她勉強支撐著虛弱的身體,提筆寫下:

兒童不識沖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

在詩人的心目中,堅信節操和美名比生命更重要,他以為勸關盼盼殉情,並不是逼她走上絕路,而是為她指明一條陽光大道。然而,關盼盼到臨死之前都不能明白他為了成全其美德的意欲所指,反而以為白居易是奚落自己不肯以身殉情,愛得不如看起來那麼多以致最終帶著悲憤和遺憾離開了人世;繼而,他想到了關盼盼的死與自己寫的詩有著直接的關係,心情由敬佩轉成了深深的內疚。

他託多方相助,使關盼盼的遺體安葬到張愔的墓側,算是他對關盼盼的一點補償,也藉以解脫一些自己的愧疚之情。但這一點關照,對於含悲而死的關盼盼來說,又有何意義呢?仍是徒增虛名罷了。

白居易66歲以後,官職是太子少傅,分管東都洛陽之事。這時的他,年已垂暮,雄心大減,不再積極參與政事,而隱居在洛陽香山。

自知來日不多,因而忍痛割愛,把心愛的駿馬送給他人,並讓能歌善舞的侍姬樊素與小蠻離開自己,各奔前程,以免自己宋朝才子蘇軾登遊燕子樓夜夢關盼盼,曾詞雲: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覺夢,但有舊愁新怨,異時對南樓夜景,為餘浩嘆。”如今,樓上仍懸掛著關盼盼的畫像,神情秀雅,容貌豔麗絕倫,過往的遊客,不但仰慕其風貌,更為她的貞情而感嘆。

聞知多名朝臣被誅,唐文宗悲不百勝,卻也無可奈何。如今,他基本完全處於太監控制之下。只能於深宮九重哀嘆悲悽。

甘露事變後,以太子賓客身份在東都洛陽閒居的白居易聞知長安的老同事們紛紛全族一起上法場,宰災樂禍地作詩: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當君李賀任何一首詩去問日本的大學教授,也沒幾個人能究其深遠喻意。此外,就象今天美國大片和音樂能深入基里巴斯或基巴里斯類似的小地方一樣,白居易詩當時流入日本也根本不是擺上檯面的什麼“光榮”。實際上,元稹、白居易的詩風是“淺俗淫靡”的“元和體”,李商隱、杜牧等人對這種詩風痛心疾首,以“高絕”之詩風想滌洗“元和體”的俗薄和稚陋。

同為官場元老,與白居易相比,裴度雖也浮沉避禍,但很少表露有幸災樂禍的味道。裴老頭以美酒破愁城,詩文之間,只是透露看似閒適的心境,並無隱藏不住的偷笑或者抑按不住的悲憤:

飽食緩行新睡覺,一甌新茗侍兒煎。

脫巾斜倚繩床坐,風送水聲來耳邊。

——《涼風亭睡覺》

觀裴度在“甘露事變”後的詩文,明顯見出此公要比白居易厚道得多。

李商隱的這首詩,現代人看來幾乎句句用典,隱晦非常,其實,在當時,稍有一點文化修養的人都可明鏡般看出詩中意旨,青年詩人的義憤和正義感,勃勃而發,可以說是那個黑暗時段最大膽的作品。萬馬齊暗之中,此詩難能可貴。

不久,昭義節度使劉從諫兩次上表,對宰相王涯等人無罪被牽連殺戮表示義憤。聽聞此訊,李商隱又作《重有感》一詩:

玉帳牙旗得上游,

安危須共主君憂。

竇融表已來關右,

陶侃軍宜次石頭。

豈有蛟龍愁失水?

更無鷹隼與高秋。

晝號夜哭兼幽顯,

早晚星關雪涕收?

詩中前四句以東漢竇融比擬擁軍一方的劉從諫,鼓勵他應該挺身而出,為皇帝分憂,更應提軍而上,像東晉的陶侃調伐叛臣蘇峻一樣領軍前來,誅除宦官勢力。後四句,詩人悲憤寫道:皇帝如蛟龍失水遭受困厄,作為猛健臣子能不來分擔主憂嗎?希望劉從諫立即行動,使死者、活人都能化解冤曲,清除盤踞宮禁的閹人,朝士百姓,肯定會拭淚歡舞。此詩盼望之意刻切,憤鬱之情溢於紙上,彰顯了政治上還很不成熟的青年詩人一片拳拳救國報主之情。

杜牧與李商隱齊名,後世稱此二人為“小李杜”。杜牧一生,與李商隱一樣,也是顛沛流離,仕途乖蹇,原因也相同——陷入“牛李黨爭”的糾纏。

杜牧家世顯赫。“城南韋杜,韋皇后九族被殺,由於杜家大族與之聯鄰而居,杜曲、韋曲挨在一起,“諸杜濫死非一”,杜家一族也被當作韋氏家庭,被兵士枉殺了不少。杜牧家族,在唐代就出過十一個宰相,其祖父杜佑,也曾三朝作相。但是,由於父親早死,杜牧的青少年時代經歷了“天上人間”的變故,“食野蒿藿,寒無夜燭”。貴家子弟,一朝淪落。但杜牧好學上進,一心求學,不僅文才好,他又苦讀兵書,準備經世濟用,一展才略。在《上週相公書》中,杜牧的文韜武略,淋漓盡致,展露無遺,絕對是將相之才。

太和二年中舉後,杜牧只獲任校書郎。不甘心錄章摘句,詩人就入牛僧儒淮南節度幕府,一不小心,成了“牛黨”份子。在近十年的幕府生涯事,杜牧倒不象李商隱那樣窮愁落魄,反而是豪奢瀟灑,終日縱酒歡歌:“男兒所在即為家,百鎰黃金一朵花”,貴公子的深層習氣一曝無餘。

甘露之變,杜牧逃過一劫,後又於開成四年(公元839年)入京任左補闕,由於政治黑暗,詩人噤口落寞,還勸人“莫言名與利,名利是身仇”,稍有慷慨,也是風月的放達與往昔輕薄的回顧:“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這位李紳不是別人,寫過著名的《憫農二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念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同樣一個人,也是“司空見慣”典故的由來人。這位早年寫詩憂農的大官,晚年位至司空,盛排酒宴招待詩人劉禹錫,並在席間遣美貌歌女勸酒“三陪”,為此,劉禹錫感慨道:“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剌史腸”。

可見,知識分子作文作詩是一碼事,人品和行事完全又是另一碼事。

唐武宗繼位,李德裕立被竄逐,“李黨”失勢,“牛黨”紛紛回朝。杜牧很尷尬,由於“李黨”在位時沒怎麼“迫害”他,“平反”名單中也就沒他份,而且,由於其弟是“李黨”,“牛黨”還把他放至更僻遠的睦州作剌吏。

漢獻帝相比,強弱如何?”

周墀聞言大驚,手中酒杯都掉在地下:“那兩個亡國之君,怎能與陛下相比!”

文宗搖頭,嘆息道:“周赧帝、漢獻帝受制於諸侯、權臣,現在朕受制於家奴閹宦,以此言之,朕實不如二帝!”言畢,這位皇帝泣下沿襟,委屈得不行。

公元839年,“甘露事變”四年之後,病中的唐文宗也被宦官毒死,時年三十三。

當時得知文宗皇帝駕崩的消息,詩人李商隱有《詠史》一詩,傷悼文宗: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珍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此詩並非諷刺文宗奢侈,相反,詩人字裡行間充滿惋惜之情。唐文宗一生節儉,又竭力用賢,只是“運去時窮”,誤用小人,事與願違,最終被“家奴”藥死,含冤而逝。

名人介紹

白居易為何用詩逼死痴情才女?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為何用詩逼死痴情才女?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原文翻譯及賞析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以往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曲江的池畔杏園旁邊。

今年八月十五的夜晚,我又在湓浦沙頭水館前。向著西北怎麼才能看到故鄉在哪裡,向著東南方向看見月亮又圓了好幾次。

昨天的風吹過沒有人理會,今晚清美的風彩就好像以往的那些年。

註釋

①昔年:去年、以往。

白居易為何用詩逼死痴情才女?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作品鑑賞】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對比不僅是時間,更是對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

歌題目的中心語望月,是敘述也是行為,其修飾語時間八月十五日夜和地點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環境時,還突出望的動作,又強化望之月的圓盤貌。顯然是這個望月引發了詩人情懷。其實,詩人就是在特定空間面對這個特定時間的月亮引發的人生感慨,詩歌首頷聯正是詩人關照月亮的思考。從邏輯上應該明、曲江池畔、朝廷盛會歡飲圖。詩歌起筆不同反響,召喚其昔日的觥籌交頷聯的今年貶謫的湓浦沙頭水館前的失落。繁華的過去越明朗,對照今日的淒冷就越有感覺,以此造成的昔今懸殊反差,猶如從天堂掉入地獄的悲苦感。

可是兩聯二十八言中,詩人不煩厭地重複八月十五夜,顯然它帶給詩人的心靈是震撼的,也是慘痛的。讓詩人不堪回首昨日的歡樂,獨自苦品著眼前的寂寞和悽苦。詩句一望而知地運用了昔今對比手法,其實每一聯都交代了時間地點和場景,對比的不僅是時間,更是情景意境的對比,今晚觀賞的心情,是一種過去到現在的物是人非的感傷情懷。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

月亮在古典詩歌裡,更多承載了懷鄉思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明月照高樓,含君千里光,這些月亮內涵是因空間距離產生而寄寓感情的。不過月亮也會出現時間概念,它卻成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春江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這些詩句裡的月亮意象無不指向時間概念,突出物是人非之感留給個體生命的悵惘痛苦。

昔今這種對比古詩裡還是常見的,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杜甫《登岳陽樓》),過去聽聞就該登樓觀望洞庭水,可是不知為何直至今朝才有機緣登臨,道出詩人生活無盡的無奈和生活的悽楚遭遇。其實白居易在對比中也在暗示自己無法主宰命運的無奈和感傷之情。

白居易為何用詩逼死痴情才女?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希望能望到家鄉帶給自己溫暖,卻出現相反結果,徒添了詩人不盡的悽苦感

詩歌的首頷聯多層面的表現詩人的痛苦感,其實這還是生活橫截面的對比,那詩歌又是如何完成內容的轉折呢?從內容上頸聯涉及望鄉和圓月,表面上像在思鄉,但是望鄉行為反映的心理,卻浸透著詩人的孤寂和悽苦,而這種心理再次強化了內在的主體孤苦體驗。見月就是觀賞中秋明月月,那是一輪圓月,但行為發問的竟為幾回圓人極度孤寂產生的心理結果。西北望四方眺望故鄉和四野觀望明月,能想象出一個人觀望的心神不定和急切之情,希望能望到家鄉帶給自己溫暖,能看到心中一輪明月留給自己關懷,卻出現相反結果,徒添了詩人不盡的悽苦感。

詩歌是如此極盡曲折的突出詩人貶謫的孤寂之情,尾聯詩人細節化的再現秋風月光。秋風秋雨愁煞人,過去的日子出現的昨風一吹無人會,沒有人領會這淒厲秋風的涼意。能忽略這淒冷秋風的肌膚感,一定是人們沉浸在無情的喜悅裡,已然忘記了秋風的淒冷,這裡突出詩人過去日子的歡快感。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說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還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氣之人了,照應詩歌前文對比的物是人非的無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這樣的月光照在身上,卻令人清冷至極,置身湓浦沙頭水館前環境裡,心內卻是清冷感,詩歌在這進一步強化了詩人貶謫後面對十五驚歎詩人詩歌技巧的嫻熟,尺幅之間盡情描摹無形的心裡悲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