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行業放開發用電計劃,「有形之手」能否與「無形之手」言和?

一直以來,計劃電量、目錄電價等“繩索”束縛著電力市場化改革,讓其始終帶著鐐銬跳舞,難免左右為難,身陷被動。儘管此番只是部分鬆綁,但還是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其意義不言而喻。

四大行業放開發用電計劃,“有形之手”能否與“無形之手”言和?

恰如堅冰炸裂,電力市場的春潮已經通過窄小的縫隙湧出冰面!

據媒體報道,7月16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佈通知,積極推進電力市場化交易,進一步完善交易機制,並出臺了《全面放開部分重點行業電力用戶發用電計劃實施方案》。

而最奪人“眼球”的是,煤炭、鋼鐵、有色、建材4個行業電力用戶,率先進行全面放開發用電計劃試點。僅此一條,足以用時下流行的網絡熱詞形容——亮瞎眼晴。否則,實難尋得更加合適的詞彙。

就文件本身而言,亮點紛呈,新意頗多。比如,重點行業電力用戶與清潔能源開展市場化交易,可適當減免交叉補貼;鼓勵參與跨省跨區市場化交易的市場主體消納計劃外增送清潔能源電量,並可通過協商適度降低跨省跨區輸電價格。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其中,部分行業電力用戶全面放開發用電計劃可謂點睛之筆。眾所周知,上一輪以市場化為導向的電力體制改革之所以無疾而終,就是因為被稱之為“核心”的電價鐵板難以撼動使然,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和矛盾。

無疑,煤電價格之爭肯定是電力人揮之不去的心結。一方面,當初電力供應偏緊的客觀形勢,以及電改釋放的動力和激情,使得燃煤發電項目井噴式上馬,電煤供應捉襟見肘。另一方面,電價任爾東西南風,我自巋然不動。所謂的市場煤、計劃電之爭由此產生,而且,這一懟便是十年,時至今日仍然難言完全化解。

其間,有關部門推出了煤電價格聯動政策,但是,人為因素大於市場因素,最終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實為“看得見的手”用錯了地方,“看不見的手”難以發力。

此次文件規定,煤炭、鋼鐵、有色、建材等重點行業電力用戶參與市場化交易,不再執行目錄電價。鼓勵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在簽訂電力市場化交易合同時自主協商,約定建立“基準電價+浮動機制”的市場化價格形成機制。

跳出文件本身來分析,或許更能聽出弦外之音。以宏觀的視角視之,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8年要加快電力市場建設,大幅提高市場化交易比重。此為外力推動。而避免重蹈覆轍、破除電改路上的“攔路虎”則是新一輪改革的內在需求。

表面上看,試點企業撿了便宜、得到好處。實質則是價格的傳導機制已被悄然激活,由市場決定電價的定價方式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果真如此,電價將隨電煤價格的漲落而舞動起伏,同樣,市場的稀缺程度也將作用於電煤的價格。煤電價格之爭或將變成一片凋零的黃葉,飄落在人們記憶的深處,再也不會死灰復燃。

然而,一枚硬幣總是有兩面。在享受市場帶來紅利的同時,企業用戶也有可能要承受因市場變動而高企的電價。

俗語云,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直以來,計劃電量、目錄電價等“繩索”束縛著電力市場化改革,讓其始終帶著鐐銬跳舞,難免左右為難,身陷被動。儘管此番只是部分鬆綁,但還是讓人們看到了希望,其意義不言而喻。

不過,在實行過程中必須警惕:由於多年來很多地方職能部門已經對計劃經濟的手段產生路徑依賴,因而,很有可能會不自覺地進行人為干預。

同時,部分市場主體由於經年循規蹈矩,不越雷池,開放市場後,或許會產生不適。

總之,開弓沒有回頭箭。要避免改革新舉虎頭蛇尾,就必須要進行政策引導、全方位科學監管,以防止節外生枝,半途而廢。

也就是說,要用到位的“有形之手”管住越位的“有形之手”,最終握手言和,讓各類主體“萬類霜天競自由”,在更加自由的電力市場中健康發育、茁壯成長。

本文刊載於《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8年08期,作者系本刊總編/社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