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升瑞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人口危机的舆论好像越来越热。从数据上看,中国人口出生率已经大不如前,而且就趋势而言,未来大幅下跌更是不可避免。
这一下,大家似乎都慌了。不仅官方舆论转了风向,开始鼓励生育,民间更是一片悲观之像。一些所谓的砖家叫兽,这时候也赶紧不失时机的跳了出来,提出了一些所谓“按工资基数缴纳生育基金,补贴二胎家庭”的狗屁建议。看这架势,如果大家再不鼓着劲儿生,未来似乎就真要大祸临头。
鼓励生孩子这个方向肯定没错。只是就现在这形势,再怎么鼓励也来不及了,到80、90后这一代老的时候,中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似乎已难以避免。
不过,老龄化社会虽然挡不住,但这是否真如大家预测那样,成为下一个日本——甚至连日本都不如,其实还真不一定。在云石君看来,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30年后,老龄化的中国,比起年轻化来,可能还是一个相对更不坏的结果。甚至可以这么说,30年后的老龄化社会结构,反而有可能成为80、90后最终能够安然终老的最大保障。相反,如果中国继续保持过去这些几十年的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30年后不仅不会成为日本,反而更有可能成为印度——甚至连印度都不如。
当然,这话说的有点耸人听闻,但仔细分析一下,其实未必是瞎掰。
我们现在说到人口问题时,都喜欢讲劳动人口红利,认为这是这些年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优势之一。这个理解其实是基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说的。
何为历史经验?在这里,指的其实就是过去几十年到当下的社会平均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就是说,在现在这个文明发展程度下,每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价值,进而为自己和社会创造多少财富。
这套逻辑,迄今为止都是大致成立的。因为在过去几十年,这个社会创造财富的直接主体都主要还是人。虽然在这个财富创造过程中,人也免不了要借助各种机器设备——比如汽车、电脑、工农业机械等等,但这些机器设备大都需要人的直接操作才能运转,才能产生效益。
当然,也有一些不需要人类直接操作的——比如珠三角一些“黑灯工厂”里的工业机器人,只要人先期设计好程序,他们就可以按照既定的套路,按部就班的工作下去,把财富给源源不断的创造出来。
只不过,这种工业机器人的运用还不够普及。除了成本问题和复杂程度不够外,最重要的是,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它们只能机械的做出程式化的动作,对于非程式化的工作,它们应对不了。
从上述解释中,我们可以明白:现代文明条件下,人,依然是这个社会的财富创造的主体。要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那么劳动人口,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即便是所谓的通过技术升级和知识开发培育出人才,也是建立在对人本身的改造基础上的,并不改变人作为财富创造主体的本质。
但问题是,这种局面可能持续不了太久了。从科技发展趋势来看,AI人工智能的技术积累现在已经到了相当水平,差不多已经处爆发的前夜。在未来几十年,AI必将出现革命性突破,进而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发展形态。
为什么AI这么恐怖?这是因为这一场技术革命,和以前的技术革命有根本的不同。
以前的技术革命,不管它怎么升级,本质上都不改变生产工具的辅助功能和被动属性和。
比如运输工具,无论你是马车、火车、汽车,还是飞机、高铁,他们都终归是得靠人来操作。就算近年随着科技发展,在飞机、高铁中植入了一些高科技,让它们具备了一些自我操控能力,但这种程度还十分有限,它们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人类的事先程序设定,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突发情况或者复杂情况时,也离不开人的直接干预。
所以在以往的这些革命中,技术进步改变的只是生产工具本身,并不改变人类对生产工具的驾驭关系。所以这些革命,在消灭了一些旧职业的同时,也开创出了一些新职业,人类在宏观层面作为财富创造主体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甚至随着文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复杂程度提升,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
但AI革命就不一样了。当人工智能足够成熟后,它就具备了足够的能力,可以对生产工具予以直接驾驭——甚至它们的驾驭能力比人类要做的更好,而成本则更低。
这就很恐怖了。汽车取代马车后,马车夫的职业消亡,但汽车司机的职业随之兴起;传统农业和手工业被消灭,但机器化大工业又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这一系列转换过程,会影响个人的前途命运,但并不影响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总量。
但AI革命本质上就是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的取代,这意味着,随着AI的发展,有相当一部分人,会退出参与社会财富创造的进程,失去财富创造主体的资格——而取代他们的不是另一部分人,而是人工智能!说的直白点,就是很多人将失去工作!
那么,有多少人会失业?这个数字肯定是会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而不断增长的。往远了不说,就说未来三十年内,可预见会消亡的职业和失业的劳动力,这个数量就十分恐怖!
最直接的就是司机。在2018年,只要对科技发展稍有了解的人,对无能驾驶的普及基本上已经不会有什么疑问了。短则十年,慢则二十年,无人驾驶将会彻底取代人工驾驶。
一旦无人驾驶普及,汽车司机这个职业基本作古——不会像当年汽车司机取代马车夫、轿夫那样,有新的升级版职业将其替换。这对仅将司机作为一个生活技能的普通人来说当然是个好事,但对把司机当职业的人来说,就是灭顶之灾了!
而放眼全国,这些专职司机有多少?这个没有一个明确的总数。但根据交通部数据,2014年全国出租车司机总量是268万人;这几年网约车大爆发,全职网约车司机数量也应该只多不少,再加上公交、大巴以及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聘用司机,所以光以上专职司机的总量就在1000万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专职司机群——大货车司机,这个被称作“公路上的游牧民族”的群体,据各方的普遍估计,数量大约为3000万人!
总量相加的话,全国有大约4000万专职司机,这个数据应该是大差不差的。
4000万人,还都是青壮劳动力!光一个已看得的见即将成熟的无人驾驶,在未来十几二十年内,就会淘汰掉规模如此庞大的群体。想想都知道这是多么恐怖!
而这还只是其中之一而已——简单记账的小会计;保安、快递员、流水线工人、翻译、收银员、客服、交易员,这些职业中的相当一部分,都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失去工作。
这就是未来几十年内,我们将要面对的现实!仅仅在中国,可能就会有上亿的工作岗位,将被人工智能取代!
这对维持社会正常运行来说,其实是个非常大的威胁。上亿人口,而且都是青壮劳动力,由于他们的工作是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所以也不会有什么升级版职业来吸纳。上亿劳动力全涌入其他的所谓新兴服务行业,肯定也是消化不了的。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那就只有一个办法,发失业保障金——而且这种发放是长期性的。
这笔钱就很恐怖了。按照现在的货币购买力,维持一个城市退休职工体面生存,一个月最少也得2000元——这还是老年人消费低;年轻人给两千元,肯定是满足不了的。而哪怕只翻一番,4000元,几千万人下来,也足以让财政破产!
而如果不给钱,或者给的不够,那麻烦更大。说不好听点,老年人给的少了,反正他们年老体衰,闹事也闹不了太大;青壮年失业人口给钱给少了,大规模社会骚乱肯定是免不了的——甚至哪怕就是给足了钱,以年轻人的荷尔蒙分泌水平,既然吃饱了没事干,肯定也会到处惹是生非。
总而言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二三十年后中国的人口结构如果依然保持现在的格局,那才是真正的灾难!到时候整个中国社会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印度化——即人口结构足够年轻,却又没有足够的有效工作岗位来吸纳劳动人口。
而届时中国的下场,甚至可能连印度都不如——毕竟印度还有个印度教撑着。这个教的基本要义就是轮回往生,告诉教徒今生受苦,来世就可以享福。靠着这点念想,印度的庞大中下层人口还真能对今生苦难默默忍受,不惹是生非。
而中国人就不一样了。中国人都是现实主义的无神论者,你说个为国生娃都能被喷出翔,要大家相信什么今生受苦换取来世享福的鬼话,大家只会逼上梁山跟你玉石俱焚——到那时候社会大乱很难避免!
而如果人口结构老龄化,只要不是特别严重,在云石君看来问题其实并不大。毕竟随着人工智能对人力资源的取代,未来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势必大幅下降,工作岗位的消亡与适龄就业人口的下降,如果能够大致同步,反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这对现在担心老无所依的80后、90后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
毕竟社会养老这个东西,归根结底靠的无非就是两样——一是钱,二是社会稳定。
钱这个方面,人工智能取代劳动力,不仅不会造成财富创造能力减弱,相反还会大幅增加——这意味着财富创造方面,其实未来是有保障的;而劳动力相对于现在的减少,只要不是太离谱,那么不仅不会对80后、90后的养老构成威胁,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他们的幸福晚年——毕竟冗余劳动力减少;不仅社会整体负担会降低(不用花钱白养他们),而且社会骚乱的风险也会降低——真要社会大乱,老年人绝对是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总而言之,虽然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十分严重,但中国可能好巧不巧的,赶上了人工智能这波浪潮,从而有了一个亡羊补牢的机会。只要现在能够全面放开生育,虽然新生人口大幅下降依然不可避免,但社会结构并不会恶化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毕竟,社会结构的合理标准,也是会根据时代发展而不断调整的。
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样的人口结构,才是未来最为合理的状态呢?这其实就涉及到一个科学测算的问题。如何测算,才能保证人口结构与科技发展水平大致平衡?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 ,云石君在下一节中继续为您解读。
云石君
老龄化真的是问题,因为社会化退休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怎么变着花样的记账,本质上都是一种年轻人和老人之间的财富转移。说白了就是拿有生产力的年轻人的产出的一部分,去养老人的制度。只不过以前是局限在家庭的范围,让小辈去养老辈,而现在是通过养老金的制度,让老年人通过养老金,去购买年轻人的产出。
假如科技不发展,一个年轻人只能负担一个老人,显然只有每一代人都至少和上一代人一样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良性化。如果下一代人变少了,那就意味着压在每个年轻人身上的担子重了,而年轻人自己能够支配的资源变少了之后,他们的生育愿望也会下降,从而下一代年轻人会更少。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个循环,要么鼓励生育,要么有科技发展。鼓励生育不说了,目前欧洲国家都有各种福利鼓励生育,但是都不怎么有效。
第二条路科技发展,科技发展的好处就是让年轻人创造产出的能力增加,比如说,如果每个年轻人的总产出高一倍,那么一个年轻人就能够负担两个老人,同时还增加了自己可控的资源,这样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生育激励。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非常乐观一个情况:二十年后,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们完成绝大部分的体力劳动,每个生产者都变成了脑力劳动者,那么人口少了也无所谓,每个老人都能得到机器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社会的生产力也极大丰富,这种情况,养老就不是问题。
但是怎么才能让科技发展呢?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人的问题。同样的条件下,从事脑力劳动的研究人员越多,越有可能出现新的科技发展。而人口的减少,其实也意味着科研人员的减少,也意味着科技发展更容易陷入停滞。
所以就现在来说,发达世界——包括中国都在和时间赛跑,一方面是生育激励的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强,养老面临严重的考验;另一方面也都在加大科研的投入,希望在现在处在当打之年的一代老去之前,争取一个科技突破,大幅度提高下一代劳动力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比例。形成科技的良性循环。一旦科技引发生产力产生巨大的提高,养老将不再是问题。
经史通义
我曾先后两次写过中国人口危机问题。2018年1鱼粉,中国社科院披露了中国青年人口数量正在持续减少,未来五年将净减少3000万人的数据,让所有中国人都感觉到人口危机已迫近。之后,国家统计局在18日有公布数据,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同时老龄化程度继续加大,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都有明显上升。
有的人认为,人口下降不是坏事,未来有机器人代替人类劳作,压根不是事儿,中国人口最好下降到6亿,那样房价也能下降了。
这种理解其实是错的。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世界范围内来看,经济发展与人口都是正相关。
比如我们中国。
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能够保持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红利。有人就纳闷了,中国过去二十多年执行的是计划生育政策,为何还有人口红利。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
上图是GDP与人口出生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走势基本一致。而1971年恰好是分水岭。1971年发生了什么,这一年国家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中国最近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不是依靠这个时间段的人,而是应该向前推移,是1960年代出生的人,撑起了中国的经济建设。1960年代出生的人,到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时候,正好成年,成为了国家的支柱。
而数据显示,中国从1962年开始进入连续8年的人口高增长时期。在这八年当中,人口出生率最高年份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
再来看反面例子日本,日本自从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以后,国内经济一蹶不振,很多人想不清楚原因,其实就是人口因素。日本人口问题很早就出现了,从2009年开始,日本人口进入了下行通道,截止到2017年日本人口连续下跌了8年。而日本的经济呢,两个字,低迷,四个字,非常低迷。是不是还出现负增长。
同样遭受人口问题的还有欧洲、俄罗斯,所以日本、俄罗斯、欧洲都采取了奖励机制,鼓励国民生育。
天天说钱
从最近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出生数据来看,对国内人口问题的重新审视确实要提升到更高的高度,因为我们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2017年实际出生人口1723万,比2016年减少63万,也比原先的保守估计低了200多万。而实际上,新生人口中二胎首次占据半数以上规模,这也就意味着一胎的出生人数下滑很厉害。相比较而言,二胎因为政策带来的短期生育释放并不会维持太久。那么可以预见,在2018年总出生人口的下滑可能有加速趋势。
虽然国内总人口依然处于增长态势,但是因为生育率的萎缩,导致的人口结构变化可能是我们即将面临最大的问题。一方面,老龄化趋势持续加强,意味着占比不断缩水的年轻人肩上的抚养压力不断增加。2017年,我国的抚养比达到0.5,即2个劳动力养一个老人,而过个二三十年后,可能要1个劳动力养一个老人,压力可想而知。其次,因为受到计划生育观念和现实压力的影响,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和能力被不断压缩和推迟,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一旦掉入低生育的陷阱,几无反弹的可能性,导致恶性循环。
另外,虽然不少专家认为我国人口基数高,并且可以通过向人口质量方面转型来化解危机。但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是,纵然科技和高素质人口有助于解决生产力不足的问题,但仅仅体现在供给方面。在需求上,老年人纵然在养老、医疗等方面需求旺盛,但是一定和自身的经济能力和社会保障匹配,老年人占比过高,在支付和消费能力上显然存在短板,因此有效需求可能存在不足的矛盾,除非我们相信哪一天机器人也可以解决需求的问题。
科技向令说
又是一年新春佳节,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春运前15天,多达11.5亿人走上了春节人口流动的旅程,从大城市回到了老家,有些是三四线城市,有些是小县城,有些则是乡村,回到家里举家团聚,吃一碗团圆饭,品一锅热腾腾的水饺,如果条件允许再放上一小挂鞭炮,真是多少人回到童年的回忆。在我们感叹春节年味淡了,春晚一年不如一年好看的同时,有一个现象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这就是老人越来越多了。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春节彰显的老龄社会到底有多可怕。
一、老人聚集的老家
春节回家,在各个亲戚朋友大家欢聚一堂的同时,我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家里的亲戚朋友特别是年轻一代的人普遍都是都市一族,要不在北上广深奋斗打拼,要不在家乡省城寻求发展,虽然能够回到老家一起过春节,但是老家对于我们这一辈人来说仅仅是个挥之不去的乡愁,每年回家一两次,每次一个星期基本上就是对家乡最常见的眷恋了。
在家中的一次聚会上,在我看来年富力强的大舅拿着酒杯说出了一句:今年我也六十了……话音未落,我有种感觉潸然泪下,的确随着我们自己越来越大,家中的老人们是越来越老了,仅以我家为例祖父母们都已经跨过了八十的大关,即使是父母一辈的大伯、大舅也都六十多甚至将近七十,虽然爸妈可能尚未退休,但是也都是奔六的人了,看着满桌白发苍苍的长辈,一种有些悲凉的感觉从心中涌来。
祖父母、父母年纪大了,这种自然的规律自然无可逆转,但是问题却不止如此,更为严重的是老家几乎已经成为老人的天下,家中的年轻人都纷纷离开老家到北上广深、到省城去寻求发展,留守老家的只剩下老人了,因为从60岁老年人口的标准来看,即使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家中年轻一辈的叔伯长辈们也都进入了老年的状态,老家已经成为了老年人的老家,这恐怕才是我们最值得焦虑的问题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按照上次人口普查的年龄迁移结构来进行预测的话,在城镇人口迁移中绝大多数都会是年轻人,到2050年农村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高达46.4%,相当于城镇2.1倍,其中农村空巢老人占比达26.1%,是城镇2.9倍。
二、可怕却不可逆的老龄社会
在这个老人的老家里,随着家中老人的年龄越来越大,身体机能将会不可避免的出现下降,这个时候老龄化的问题将会日益严重,将会对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
一是养老金的巨大负担。今年年初,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根据基金收支预测,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每年的当期结余总额(当年度基金收入与基金支出的差)将出现先升后降的变化,从2018年的2776.6亿元一直增加到2020年的3291.2亿元,然后开始持续下降,到2022年降至2803.6亿元。未来五年,扣除财政补贴的当期结余,收不抵支的缺口会持续扩大。具体来说,在不考虑财政补贴的情况下,2018年当期结余为-2561.5亿元,到2022年为-5335.8亿元。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养老金亏空,如果当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婴儿潮都进入老年的话,中国养老金问题将会进入了一个让人细思恐极地步,这就是中国的适龄劳动人口(可以劳动的人而非年轻人)进一步降低,除了延长退休年龄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以至于财政部科研所的专家都公开表示,养老金缺口将会成为重大的政府财政问题。
二是养老服务体系的比较滞后。相比于世界发达国家相对比较健全的社会养老和福利体系,我们的社会养老体系是相对滞后的,现有的养老院、敬老院包括医疗体系相比于我们日益增长的老龄人群来说是严重不足的,在现行的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今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基本上都是相对收入不高并且学历水平不高的人群,有不少养老机构都表示即使用相对宽松的条件和相对较高的收入都难以招到合适的陪护人员,因为这种伺候人的工作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再加上,老龄人对医疗需求的进一步增加,会导致养老服务体系的成本日益上升,未来养老支出将会成为家庭最大的开支之一。
三是不仅是没钱更是没人。一直以来我们都会觉得,养老问题是一个资金问题是一个政府财政问题,但是事情绝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为政府的作用在于通过政策配置资源与财富,而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不是资源与财富,而是劳动力,如果没有足够年轻的劳动人口,我们再设计精良的政策有落地的可能性吗?如果没有足够的就业和劳动人口养老金的缺口到底该如何弥补?根据中国2016年社保报告,全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抚养比为2.75:1,其中广东最高为9:1,黑龙江最低仅为1.3:1。在广东地区由于流动人口较多9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人,而黑龙江只剩下1.3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人,这种问题在面临三四线城市或者农村与大城市人口比例失调的时候将会更加严重和困难。
在著名的儒学经典《孟子》中曾经反复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今年春节我们看到,也许这个我们一直在呼喊的老龄社会远比我们想象中来的更早一些,如何解决恐怕真的需要我们自己来好好考虑了。
瀚海观察
出来混,终究是要还的。什么意思?人为,人的主观意志下造作的任何事情,都有对象,都是对他人的作为,表现为一个关系的建立或消解,或再建立再消解。它不是一种光影呈像,既然产生了就不会自然消失,消解它需要造作它的人反向操作才行。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主体意志过多的主观的,管制全民先是多生之后又严历控制,造成人口的年龄分布形态相对于自然不受干预来说,极度的扭曲变形。
如今各种因素叠加之下,年轻人生育的更少了,同时往后二十年,我们这一代(60后)人口最多都进入老年,我们这个社会的老龄化与少子化程度是空前的。
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对社会正常运行产生的冲击与危害是难以估量的。
人类文明社会的本质是社会信用空间的拓展与更高维度的建构,这取决于所有社会存在(跨越时空)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交流的总量越大越频繁,越活跃,人的社会生存空间越被扩大,每个个人也就越获得自由自在的空间与生命的价值感。这是个良性循环的势能。在这个势能里个人感受到阳光和幸福。
相反,老年人随着自然生命能量的衰减,社会交往减少,消费也减少,有病痛时难免的还需要中年的子女陪护照顾。少子化带来年轻人口的逐年减少,同样首先是消费总量的减少,社交的减少。
这些都将以社会消费总量的快速减少,直接冲击常规经营之中的各种产业。生产型企业出厂量,商业企业销售额年年不增反降,任何企业都承受不住收缩的痛苦。而企业因销售额上不去,那么扩张是没可能了,相反收缩人员编制或采取措施降低人工费用以及其他费用支出,这等于降低其他相关连产业的营业收入。这个将形成恶性循环的势能。
社会存在一旦形成超大规模的恶性循环,造成社会交流减少,活跃度下降,则整体社会生存空间萎缩,表现为每个社会成员个体都将承压,没有机会做事,也无法召集力量做事。
由于我们国家人口规模巨大,既存经济体量巨大,更加具有放大强化上述恶性趋势的动能。届时,政府必将被动的启动各种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人为制造需求,但政府掌握的资源再大,权利的自由度再大,比起全社会萎缩的势能而言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正是因为人口基数过大,人心无法同时被扭转,因为个人的社会生活状态无法一时的人为干预而改善。
众多的论述只谈年轻人负担老年人养老的艰难,或劳动力减少成本上升等等,又或是人工智能出来解决劳动力问题。都是不着边际的讨论。
万物想
人口老龄化真的是个严重问题对于孤寡老人,没有自理能力,老龄化严重我们真的能无动于衷吗。!!(今天看了网友一个视频,画面里的老人倒在太阳下的地面上,好心人给她水的时候,老人喝水的画面真的让人心疼)或许她的一生没有做过很大的贡献,没有金钱和权利,也不是有知识有文化,但是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到的是无奈,是对生活的生无可恋。 呼吁广大网友各界爱心人士还有政府部门的领导,能够伸出援手,或许我们觉得很不起眼的帮助,可能对他们的生活会带来改变。因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陪伴才会白头
按传统的思维方式,如果人口减少,老龄化还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然而,现今是信息时代,智能机器人已经面世,高科技的发展会代替了很多工作岗位,人们就会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用知识和智慧生产出更多的价值,所以说老龄化在高科技的发展下不是个问题,而更大的问题是社会分配问题,是每个年轻人工作能力的问题。其实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和平衡,有人说智能时代会抢走人的很多工作岗位,将来会有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种担心其实是多余的,只要人别好吃懒做,只要爱学就会有用武之地。所以说老龄化并不可怕,怕的是麻木不仁和混乱动荡,怕的是老龄化没有生活保障问题,因为到那时国家很富有。
步步高141276651
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前只是理论问题,而现在是现实问题:一是生育控制人口减少,年青夫妇面对四位老龄;二是社会进步,生活质量提高,民众寿命普遍延长;三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变动频繁,年青人应酬多;四是社会福利事业跟不上,福利院少条件好更少;五是因各种原因失去子女,无儿无女孤寡流浪老龄,如近期报道的老人积赞20多年路费,八十多岁老妈妈,长途拔涉为牺牲的儿子烧香的故事;六是留守老龄,年迈老人照顾孙辈不少;七是老年龄思想保守顾虑多,不愿去福利院等等原因,老年龄越来越多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存担责任,也确实是当前存在最紧迫的社会问题。
青松137499250
呵呵,在我看来中国的专家全是闲的蛋疼,老龄化人口增多,新生儿数量减少,不正是新一代观念发生转变的结果,少生,优生一定被新一代的年轻人接受认可,至于养老金亏空以及相应福利跟不上,不正是与国家gdp持续增高成为非常明显的对比,这种不知所措的矛盾后面又反应出了什么?明白人都看出来了,对,人口红利,人口红利整天说到底是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在科技,政策等一切外在因素不占优势或优势不明显,凭借大量的人口基数所带来的相对便宜劳动力去创造对应的产值,但是这种人口红利很少被大众所享受,举个例子,同样的一份工作任务,国外人要8000一个月,国内6000包了,3个人做,一人2000,创造的财富是一定的,但到手的财富是不相同的,自然可支配的财产和抵御外来的风险不尽相同,等额的赋税给1个人和3个人带来的福利自然也不相同。在当前社会,我不觉得劳动力不足,甚言之我还觉得劳动力过剩了,更多的应该把注意力提到产业升级,产能优化上面来,单纯的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去带动国民收入,注定不会长远,1个人拿10000总好过2个人拿8000不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