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美國大學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孩子?這些年常聽說:

“某同學標準化成績高、課外活動獎項多,卻被Top 30拒掉……”

“某同學考試成績中上,卻被Top 20錄取……”

以前大家覺得有好的標準化考試成績 + 豐富的課外活動 + 幾個獎項 + 很牛的推薦信,總歸能夠摸到夢校的門。但現在,隨著中國申請者直線增多,這個邏輯似乎不夠用了。

那麼,究竟該如何分配精力,把時間用在最適合自己,又能幫助大學申請的方向上面?今天我們專門請來美國獨立教育顧問協會(IECA)全球委員會副會長、哈佛大學教育學碩士、亞裔校友會理事,NACAC美國招生官委員會培訓導師Marina Lee來解讀“美國新形勢下的大學申請”

Marina從事教育輔導15年,指導的孩子近50%被常青藤和頂尖文理學院錄取,近80%進入前30名的大學,70%以上進入前20名的美高。

Marina 作為一名亞裔,深刻體會到亞裔新移民在美國升學面臨的挑戰,所以她一直致力於研究如何通過更科學的教育規劃,幫助移民孩子和國際學生實現人生夢想,並因此獲得克林頓總統頒發的 National Youth Award 獎章。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Marina的話:

常常有家長在聽完各種升學案例之後,變得更加焦慮:為什麼那麼優秀的孩子被拒絕了?美國學校究竟在找什麼樣的學生?

我們不妨從大學錄取新的風向標說起。

2016年1月,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發佈了一份關於美國大學本科錄取新趨勢的報告,叫《Turning The Tide》(扭轉浪潮)。這份報告一出來,就獲得包括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大學在內的80所美國名校的認可,成為近幾年美國大學錄取的“風向標”。

這份報告裡面有一個核心的宗旨:大學招生辦應該通過錄取標準,促進申請者關心他人和公共利益。

聽上去非常宏大!但仔細分析近年的錄取,你會發現這句話傳遞了三個真實的“錄取風向標”:重視學生的道德倫理參與、重視社群參與度、減少冗餘的成就。

該如何理解呢?我們逐一來看:

道德倫理參與:如何對待父母,與考試一樣重要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很多父母的誤區在於,一提到大學申請,馬上想到曬孩子獲得的各類獎項,取得的各種成就,包括競賽、學生會主席、發明專利等等。這些並非不好,但所有成就的背後,美國大學真正看重的是“人”——

人的創造性、人的學習能力,以及特別重要的:人性。新標準格外強調人的成就背後的道德倫理,希望通過這樣的改革,讓學生不僅僅只關注在做“大事”上,而在道德人倫和家庭社區方面做多層次的貢獻,小到消除家庭和同學間的矛盾,大到減少社會中存在的歧視和偏見。

於是在申請文書裡面,美國大學更想了解你每一天的真實狀態是怎樣的,你如何與身邊的人相處?發現了什麼問題?如何解決問題?

例如密歇根大學就在文書中要求學生描述自己的成長環境,以及學生在其中的位置。而家庭和社區是塑造我們人格最主要的場所之一,也最能體現我們是否“眼裡有他人”,是否能與他人相處融洽,讓周圍的小社會環境變得更好。

案例一

去年申請到芝加哥大學(社會/經濟學)的B同學,在主文書中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在開學的前一天,他作為一個新生,卻風塵僕僕的為同學們訂餐,多次打電話說服麥當勞接線員為送餐範圍之外的學校服務。

看到同學們剛來時彼此陌生,對新環境缺乏安全感,他想到通過一起吃飯這樣最樸實而溫暖的方法,把大家聚集起來。也正因如此,同學們打開了話匣子,大家在食物的香氣中成功的“破了冰”,熟絡了起來。

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成為陌生同學們創建溫暖社群的起點,也讓他獲得了信任,日後又組織了深夜食堂、為藝術節設計紀念衫、為學校植樹等等活動,讓身邊的小社群更加緊密和有趣。

案例二

被羅德島藝術學院錄取的同學H,因為父母離異,母親陷入很深的自責和抑鬱。

H愛好藝術,通過創作一系列藝術作品,並邀請母親加入創作,自學藝術療愈,幫助媽媽轉移了注意力,重新發現生活中新的美好。

她不僅在文書中談到對家庭經歷的反思,同時也對女性健康表達出關注、理解和推動。她還創建了自己的網站,向更多人分享她對於藝術的理解和對女性社會地位的詮釋。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H同學對於女性情感表達的一系列藝術探索

這些案例無疑都從身邊人出發,先心懷小家,再心懷天下。假如孩子的成長環境中,父母過於包辦,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從不引導孩子參與家庭和社區事務,啟發他們“眼裡有別人”,即使他們獲得很多獎項,卻因為對教育的理解本末倒置(成績大於人),很難在申請時打動招生官。

社群參與度:不必飛到非洲做貢獻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一說到社群參與,很多家長會想到要花錢出國做公益,最好獲得公益機構提供的獎狀或推薦信。實際上,真的需要這樣麼?

我們不妨看看新標準下,美國頂尖大學的招生官如何衡量“有價值的課外活動”?它需要滿足三大原則:

第一,持續性,以小見大原則。首先,活動並不是越多越好,許多成功的申請者並非以數量取勝,而是在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活動上投注了持之以恆的熱情。持續性,是美國大學看重的一大標準。

其次,“有意義”的活動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去非洲、去農村做志願者、做調研。為了拿一張證書,花高價飛出國做公益,更是本末倒置。學生們完全可以將關注點放在自己的學校和居住的社區,憑藉自己和周圍人的力量,發現身邊的問題,並作出改善。

案例三

A同學,從小熱愛古琴,來到美國高中後,因為語言障礙較大,很難與同學進行深入的溝通交流。於是她成立了古琴社,以音樂為媒介,向美國同學傳播自己的文化。

她帶動了很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印度,墨西哥,中國,南非,以色列等等加入她的社團,成立文化沙龍,分享各自的文化,舉辦多元文化節,讓學校的氛圍變得更加包容、多元,充滿活力,也讓更多的同學開始意識到尊重他國文化、做自己文化使者的重要性。

她在古琴演奏上持之以恆的投入,以及小小年齡在跨文化交流上的貢獻,使得她最終被邀請到著名的TED進行古琴演奏,並在聯合國紐約總部上,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進行古琴表演,傳播自己的文化。最後成功錄取到包括多倫多大學,西北大學等多所北美頂尖院校。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A同學和妹妹在TED的演奏

第二,挑戰與合作原則。

挑戰無處不在,並不僅僅在非洲等地區,同時也存在於你的家庭和學校當中。美國大學很看重學生是否勇於發現問題,不抱怨,承擔挑戰,並積極領導和解決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與他人合作,啟發他人關注並協作的能力,都是很打動美國學校的。

很多中國學生的誤區在一,認為自己的力量太小,沒法解決社區存在的問題;或者認為自己的長處主要是一個人努力奮鬥、寫論文、寫書、發明專利……忽略了與人合作。

實際上,身邊社群存在的問題不一定都是很大、很複雜的,你完全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通過與他人配合,各自發揮所長,帶來積極的改變和影響。這一步,只要勇敢邁出去了,不僅會收穫美國大學的關注,也會收穫跟考滿分一樣的成就感。

案例四

今年被哈佛早錄取的學生Y,一直以來對工程學有著強烈興趣。高中時,Y在以男生為主的學校機器人隊中屢次競選隊長落選,索性號召學校其他喜歡工程學的女生,組建了學校史上第一支“女性機器人隊”。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因為熱愛而聚集在一起的女生們勢如破竹,不僅在各種機器人大賽上斬獲獎牌,更在獲獎後,意識到女性工程師可以為行業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當前女性工程師在行業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隨後,Y同學在學校發起了“女性工程師說”的系列沙龍活動,邀請身邊出色的女性工程師走進學校為學生們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尤其是鼓勵喜歡工科的女生們追逐夢想,打破社會偏見。Y的領導力和改變的魄力,成功打動了哈佛大學。

第三,多元化原則。有的家長以為,孩子到了美國就一定要融入當地文化,少跟中國人在一起,甚至全然放棄自己的文化。實際上,中國學生本身貢獻的差異化,對於美國的多元社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關鍵是如何將自身的文化,與國際化的語境接軌,引發思考和行動。

案例五

今年同時被耶魯和普林斯頓錄取的S同學,在紐約就讀高中,非美國主流族裔的他,從自身經歷出發,對種族平等、社會公平等話題非常感興趣。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COGITA學生參與環球研學項目 深入學習各國文化及社會問題(泰國,南非)

他拍攝了一系列探討“種族優越性”的紀錄片,記錄了校園中不同文化種族背景學生的生活,以及他們之間和諧與衝突的瞬間,希望藉此提高大家對於跨文化跨種族交流,以及種族平等的重視。這段經歷也讓學校看到他對於多元化社會的思考,以及促進社會公平的責任感。

減少冗餘的成就

在《Turning The Tide》裡面,頂尖名校希望為不同經濟條件出身的學生,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因此他們反對冗餘的成就和成績。體現在具體操作上,高校招生有四點趨勢:

1.更加註重活動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在上文中我們也提到了,許多家長和同學會一味地追求活動的數量,但是實際上,在招生官的眼中,質量的重要性遠遠高於數量,在某一方面持續不斷的投入遠遠大於數個淺嘗輒止的活動的疊加。

2.大學不希望學生對於AP/IB課程過分關注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的AP課程選得越多越好,SAT subject等考試越多越好。但上文提到的學生都沒有太多的AP課程,甚至完全沒有,反而取得了很好的申請成果。

3.減少過分輔導和成績比拼

許多學生為了取得較高的標準化考試成績,會將精力過度花費在多次參加考試,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刷分”上。然而,學校不太願意接受只在意學術成績而忽略了其他的學生,因為如果學生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了考試、競賽上,也就意味著做社群貢獻的時間減少了。

4.不提倡學生只看排名選校

有些學生面試會說,我選擇你們,因為這裡是美國最好的學校。

但實際上,學校希望聽到孩子們對於學校和自我的思考,選擇真正適合自己,而不是排名最高的學校。

美國大學錄取新標準傳遞三信號:用力過猛,反而與名校失之交臂?

文理學院 V.S.綜合性大學

例如,文理學院和綜合性大學有截然不同的特點。相比綜合性大學,文理學院通常奉行通識教育,培養學生廣泛地接觸學習各學科知識;規模小而精,導師和學生之間關係緊密,授課方式傾向於討論而非講授。

而綜合性大學由於學生多,課堂上更多的是講授而非討論,教授和學生之間交流的機會相對較少;但另一方面,綜合性大學提供了更多的校內外活動、學生組織、招聘活動,以及更廣的校友網絡。

只有在充分的思考基礎上,才會真正打動學校,認為你們之間是合拍的,而孩子們也會在那裡度過更快樂、美好的四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