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美国大学究竟喜欢什么样的孩子?这些年常听说:

“某同学标准化成绩高、课外活动奖项多,却被Top 30拒掉……”

“某同学考试成绩中上,却被Top 20录取……”

以前大家觉得有好的标准化考试成绩 + 丰富的课外活动 + 几个奖项 + 很牛的推荐信,总归能够摸到梦校的门。但现在,随着中国申请者直线增多,这个逻辑似乎不够用了。

那么,究竟该如何分配精力,把时间用在最适合自己,又能帮助大学申请的方向上面?今天我们专门请来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IECA)全球委员会副会长、哈佛大学教育学硕士、亚裔校友会理事,NACAC美国招生官委员会培训导师Marina Lee来解读“美国新形势下的大学申请”

Marina从事教育辅导15年,指导的孩子近50%被常青藤和顶尖文理学院录取,近80%进入前30名的大学,70%以上进入前20名的美高。

Marina 作为一名亚裔,深刻体会到亚裔新移民在美国升学面临的挑战,所以她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更科学的教育规划,帮助移民孩子和国际学生实现人生梦想,并因此获得克林顿总统颁发的 National Youth Award 奖章。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Marina的话:

常常有家长在听完各种升学案例之后,变得更加焦虑:为什么那么优秀的孩子被拒绝了?美国学校究竟在找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不妨从大学录取新的风向标说起。

2016年1月,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大学本科录取新趋势的报告,叫《Turning The Tide》(扭转浪潮)。这份报告一出来,就获得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大学在内的80所美国名校的认可,成为近几年美国大学录取的“风向标”。

这份报告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宗旨:大学招生办应该通过录取标准,促进申请者关心他人和公共利益。

听上去非常宏大!但仔细分析近年的录取,你会发现这句话传递了三个真实的“录取风向标”:重视学生的道德伦理参与、重视社群参与度、减少冗余的成就。

该如何理解呢?我们逐一来看:

道德伦理参与:如何对待父母,与考试一样重要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很多父母的误区在于,一提到大学申请,马上想到晒孩子获得的各类奖项,取得的各种成就,包括竞赛、学生会主席、发明专利等等。这些并非不好,但所有成就的背后,美国大学真正看重的是“人”——

人的创造性、人的学习能力,以及特别重要的:人性。新标准格外强调人的成就背后的道德伦理,希望通过这样的改革,让学生不仅仅只关注在做“大事”上,而在道德人伦和家庭社区方面做多层次的贡献,小到消除家庭和同学间的矛盾,大到减少社会中存在的歧视和偏见。

于是在申请文书里面,美国大学更想了解你每一天的真实状态是怎样的,你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

例如密歇根大学就在文书中要求学生描述自己的成长环境,以及学生在其中的位置。而家庭和社区是塑造我们人格最主要的场所之一,也最能体现我们是否“眼里有他人”,是否能与他人相处融洽,让周围的小社会环境变得更好。

案例一

去年申请到芝加哥大学(社会/经济学)的B同学,在主文书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开学的前一天,他作为一个新生,却风尘仆仆的为同学们订餐,多次打电话说服麦当劳接线员为送餐范围之外的学校服务。

看到同学们刚来时彼此陌生,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他想到通过一起吃饭这样最朴实而温暖的方法,把大家聚集起来。也正因如此,同学们打开了话匣子,大家在食物的香气中成功的“破了冰”,熟络了起来。

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成为陌生同学们创建温暖社群的起点,也让他获得了信任,日后又组织了深夜食堂、为艺术节设计纪念衫、为学校植树等等活动,让身边的小社群更加紧密和有趣。

案例二

被罗德岛艺术学院录取的同学H,因为父母离异,母亲陷入很深的自责和抑郁。

H爱好艺术,通过创作一系列艺术作品,并邀请母亲加入创作,自学艺术疗愈,帮助妈妈转移了注意力,重新发现生活中新的美好。

她不仅在文书中谈到对家庭经历的反思,同时也对女性健康表达出关注、理解和推动。她还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向更多人分享她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诠释。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H同学对于女性情感表达的一系列艺术探索

这些案例无疑都从身边人出发,先心怀小家,再心怀天下。假如孩子的成长环境中,父母过于包办,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从不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和社区事务,启发他们“眼里有别人”,即使他们获得很多奖项,却因为对教育的理解本末倒置(成绩大于人),很难在申请时打动招生官。

社群参与度:不必飞到非洲做贡献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一说到社群参与,很多家长会想到要花钱出国做公益,最好获得公益机构提供的奖状或推荐信。实际上,真的需要这样么?

我们不妨看看新标准下,美国顶尖大学的招生官如何衡量“有价值的课外活动”?它需要满足三大原则:

第一,持续性,以小见大原则。首先,活动并不是越多越好,许多成功的申请者并非以数量取胜,而是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上投注了持之以恒的热情。持续性,是美国大学看重的一大标准。

其次,“有意义”的活动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去非洲、去农村做志愿者、做调研。为了拿一张证书,花高价飞出国做公益,更是本末倒置。学生们完全可以将关注点放在自己的学校和居住的社区,凭借自己和周围人的力量,发现身边的问题,并作出改善。

案例三

A同学,从小热爱古琴,来到美国高中后,因为语言障碍较大,很难与同学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于是她成立了古琴社,以音乐为媒介,向美国同学传播自己的文化。

她带动了很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印度,墨西哥,中国,南非,以色列等等加入她的社团,成立文化沙龙,分享各自的文化,举办多元文化节,让学校的氛围变得更加包容、多元,充满活力,也让更多的同学开始意识到尊重他国文化、做自己文化使者的重要性。

她在古琴演奏上持之以恒的投入,以及小小年龄在跨文化交流上的贡献,使得她最终被邀请到著名的TED进行古琴演奏,并在联合国纽约总部上,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进行古琴表演,传播自己的文化。最后成功录取到包括多伦多大学,西北大学等多所北美顶尖院校。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A同学和妹妹在TED的演奏

第二,挑战与合作原则。

挑战无处不在,并不仅仅在非洲等地区,同时也存在于你的家庭和学校当中。美国大学很看重学生是否勇于发现问题,不抱怨,承担挑战,并积极领导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与他人合作,启发他人关注并协作的能力,都是很打动美国学校的。

很多中国学生的误区在一,认为自己的力量太小,没法解决社区存在的问题;或者认为自己的长处主要是一个人努力奋斗、写论文、写书、发明专利……忽略了与人合作。

实际上,身边社群存在的问题不一定都是很大、很复杂的,你完全可以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通过与他人配合,各自发挥所长,带来积极的改变和影响。这一步,只要勇敢迈出去了,不仅会收获美国大学的关注,也会收获跟考满分一样的成就感。

案例四

今年被哈佛早录取的学生Y,一直以来对工程学有着强烈兴趣。高中时,Y在以男生为主的学校机器人队中屡次竞选队长落选,索性号召学校其他喜欢工程学的女生,组建了学校史上第一支“女性机器人队”。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因为热爱而聚集在一起的女生们势如破竹,不仅在各种机器人大赛上斩获奖牌,更在获奖后,意识到女性工程师可以为行业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当前女性工程师在行业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随后,Y同学在学校发起了“女性工程师说”的系列沙龙活动,邀请身边出色的女性工程师走进学校为学生们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尤其是鼓励喜欢工科的女生们追逐梦想,打破社会偏见。Y的领导力和改变的魄力,成功打动了哈佛大学。

第三,多元化原则。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到了美国就一定要融入当地文化,少跟中国人在一起,甚至全然放弃自己的文化。实际上,中国学生本身贡献的差异化,对于美国的多元社会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关键是如何将自身的文化,与国际化的语境接轨,引发思考和行动。

案例五

今年同时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录取的S同学,在纽约就读高中,非美国主流族裔的他,从自身经历出发,对种族平等、社会公平等话题非常感兴趣。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COGITA学生参与环球研学项目 深入学习各国文化及社会问题(泰国,南非)

他拍摄了一系列探讨“种族优越性”的纪录片,记录了校园中不同文化种族背景学生的生活,以及他们之间和谐与冲突的瞬间,希望借此提高大家对于跨文化跨种族交流,以及种族平等的重视。这段经历也让学校看到他对于多元化社会的思考,以及促进社会公平的责任感。

减少冗余的成就

在《Turning The Tide》里面,顶尖名校希望为不同经济条件出身的学生,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他们反对冗余的成就和成绩。体现在具体操作上,高校招生有四点趋势:

1.更加注重活动的质量,而不是数量

在上文中我们也提到了,许多家长和同学会一味地追求活动的数量,但是实际上,在招生官的眼中,质量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数量,在某一方面持续不断的投入远远大于数个浅尝辄止的活动的叠加。

2.大学不希望学生对于AP/IB课程过分关注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AP课程选得越多越好,SAT subject等考试越多越好。但上文提到的学生都没有太多的AP课程,甚至完全没有,反而取得了很好的申请成果。

3.减少过分辅导和成绩比拼

许多学生为了取得较高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会将精力过度花费在多次参加考试,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刷分”上。然而,学校不太愿意接受只在意学术成绩而忽略了其他的学生,因为如果学生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考试、竞赛上,也就意味着做社群贡献的时间减少了。

4.不提倡学生只看排名选校

有些学生面试会说,我选择你们,因为这里是美国最好的学校。

但实际上,学校希望听到孩子们对于学校和自我的思考,选择真正适合自己,而不是排名最高的学校。

美国大学录取新标准传递三信号:用力过猛,反而与名校失之交臂?

文理学院 V.S.综合性大学

例如,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有截然不同的特点。相比综合性大学,文理学院通常奉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广泛地接触学习各学科知识;规模小而精,导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紧密,授课方式倾向于讨论而非讲授。

而综合性大学由于学生多,课堂上更多的是讲授而非讨论,教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但另一方面,综合性大学提供了更多的校内外活动、学生组织、招聘活动,以及更广的校友网络。

只有在充分的思考基础上,才会真正打动学校,认为你们之间是合拍的,而孩子们也会在那里度过更快乐、美好的四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