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道衍和尚,还会有靖难吗?你觉得他在朱棣身旁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非常茴香豆


靖难之役,道衍首功!完成了两千年来中原王朝唯一一例和平时期,藩王通过造反,成功夺嫡的案例!


道衍和尚,俗家名讳姚广孝,字思道,苏州人。被称之为“黑衣宰相”,他是一个出色的阴谋家,一个取得成就的政治家,还是一个儒释道皆修者。《雍正王朝》中邬思道的原型之一。(邬思道的名字也是从姚广孝的字里面来的。)但是他比邬思道更传奇更厉害!

姚广孝一生做了三件事:劝燕王造反;奉命监修永乐大典;奉命组织迁都北京。这三件事情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姚广孝生于元至正元年(公元1335年),很显然生不逢时,若早生20年,恰逢天下大乱,正可以实现其封王拜相的志向。然而等他长大了,天下早已太平。朱元璋像个杀神一样镇着,仿佛在说,年轻人,没机会拉啦!

果然除了进京赶考,苦练八股文,似乎真的没有任何一丝希望了。那自己苦学而成的阴阳术数、兵法奇谋、帝王心术岂不是都没有用武之地了?当然做和尚还是有机会的,朱元璋就是从和尚做起的嘛!可是即便朱元璋给了一次机会,道衍和尚因为长得奇特,最终也无功而返。


但是马皇后的死,再次给了姚广孝进京的机会。这一次无论如何他不能再错过了,在好友宗泐的帮助下,他跟随燕王朱棣去了北京。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继位。这一年道衍和尚64岁了,上天姚广孝终于迎来了实现他毕生夙愿的机会!

北方的风沙本已经将一个年轻亢奋的心磨灭成灰了。道衍和尚早已经不是那个壮怀激烈的年轻人,而是一个沉着冷静的老者。可是这次他兴奋了,上天啊!你终于还是没有放弃我姚广孝,机会来了,燕王,我要送个白帽子给你。


而此刻朱棣肯定在认为这人莫非是疯子吧,一开始挺牛逼,就忽悠我要给我个白帽子,结果一下沉寂16年,现在都快入土了,却又开始发疯,要给我白帽子。

但是很快事情的发展开始印证了道衍和尚的说法。建文帝继位后,听从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意见,实行削藩之策。很快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继获罪,被废除藩国。

道衍和尚对燕王说,大难临头了,快反了吧!朱棣则非常犹豫,其实这可以理解,一个藩王造反,是没有回头路的,这个决心是很难下的。


可是道衍不遗余力,你现在下不了决心,但是好歹也应该准备起来吧。燕王听从了道衍的意见,同意道衍在燕王府后苑训练兵马,还修建厚墙环绕的地穴,打造军器,用饲养的鹅鸭来掩盖声音。

道衍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推着燕王往造反的道路上走去。后来果然有人告燕王造反。燕王就不得不反了。道衍说我和世子守北平,你不能呆在北平等着被剿,你得打着“清君侧”之名去京城夺位!

朱棣造反一造就是4年,这种煎熬没人能够体会,有时候实在太心累,想放弃了;貌似南京建文帝也投来橄榄枝。道衍大声喝醒朱棣,“王爷,你这是在造反啊!没有回头路的啊!”

最终在无数次煎熬和思维定势之后,在朱棣造反的第四年,在道衍“不要去攻打城池,应迅速直取京师”的建议下,朱棣绕开济南,只取南京,最终夺嫡成功。

到这一刻可以说,没有道衍,朱棣甚至都没有造反的勇气和机会;即便造反了,也没有坚持下去定力;即便坚持下去,也找寻不到彻底胜利的方法!


在整个靖难之役中,道衍对事态发展的预见性和对朱棣心理的准确把握,带着朱棣突破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对建文帝内心的准确把握,使得朱棣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抓住问题的核心,直戳要害,毕其功于一役!在这短短的问答里,无法彻底展开来讲了,如果让刘和平将这段历史改编成一部40集的电视剧,应该也会成为一个经典!

终于一朝功成,道衍其实也和邬思道一样,希望功成身退,而不能。邬思道选择了”半隐”,而道衍选择了”大隐隐于朝”!所以朱棣劝他还俗,他拒绝了,他白天上朝,晚上枯守青灯!


道衍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对朱棣的忠诚,赢得了朱棣的信任。但此后的道衍更像是一个奉命办差的。无论是奉命监修永乐大典,还是奉命组织迁都北京。一生孤苦一人,不积家财,最终得以善终!

永乐16年(公元1418年),道衍和尚(姚广孝)病逝庆寿寺,被追赠为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张廷玉的待遇),为有明唯一一人。结局似乎要好过邬思道。邬思道虽说后来在田文镜处出逃了,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能逃到哪里去?



炒米视角


其实说历史上,如“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靖难之变等,为世人所诟病,就是因族亲内斗,如果说玄武门之变是夺嫡的话,那靖难就是公然造反,道衍和尚“姚广孝”在朱棣身旁就是主要帮凶之一,而造反和夺嫡是不一样的,明建文帝是继了位的正统皇帝,在行政施政上并没有什么过错,就是因藩王势力威胁到了皇权,削了五位藩王,“燕王朱棣”在“姚广孝”及其请的方士的蛊惑下,阴谋造反,尤其是族亲造反和异姓王造反又不一样,可以说“姚广孝”就是“乱臣贼子”一个,像“姚广孝”这种颠覆朝廷的人,不管放在哪朝哪代也及其的危险,就算有“张良、诸葛亮”之才也为世人所不齿。靖难虽然成功了,但“姚广孝”这个历史人物,我呸。。。


夏有凉风61


道衍和尚俗家名号姚广孝,他天生就是一个乱世之人只为了造反而生。没有他或许真的就没有靖难之役。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选派和尚分给各个潘王讲经说法,姚广孝似乎早就有了自己的意中人那就是燕王朱棣。就在二人错身的时间里姚广孝迅速推荐了自己,朱棣很好奇为什么要跟随自己,而姚广孝当时的回答足以杀让朱元璋他一百遍,他说要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朱棣当时就震惊了,他清楚一个“白”加“王”是个“皇”字,就这样二人以这种惊心动魄的方式见面了。



姚广孝究竟有什么本事呢?

姚广孝十四岁出家当和尚,但他这个和尚不好好吃斋念佛却拜了道士席应真为师,席应真也是一个奇葩,他不好好研究炼丹修道却整天研究阴阳数学之术,这在当时绝对属于旁门左道,科举考试是没有这些内容的。

不会造反的道士不是一个好和尚。他会谋断、有韬略一直将造反视为己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他当初选择朱棣可能也是提前算了一卦。



终于造反了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姚广孝已经六十四岁,对于一个老头来说造反这个工作实在不轻松,但是姚广孝的一生所学终于得以施展。四年后朱棣靖难成功,而姚广孝却不要钱、不要官,白天上朝工作晚上回庙念经,还是如此特立独行,让人怀疑他真的是单纯为了造反而造反,“黑衣宰相”果然让人猜不透。


一个巴掌拍不响,而姚广孝和朱棣就凑成了一对。他为朱棣策划谋反、出谋划策都是第一负责人,可以说两人就是这样互相搀扶一起走到了最后的胜利。


一门土炮


应该来说主导的还是朱棣本身。本来朱棣兵权都交了,认命削藩了,是建文帝缺乏自己的政治主见和社会阅历,四书五经并不能教会他做皇帝,他太信他的老师们,但他的老师政治权谋太差劲,只想要削而没想好妥善安排,削藩削得赤裸裸,半年以莫须有连削五王,最严重的就是湘王阖家自焚谥为戾,让朱棣明白建文帝耳根子软有黄子澄他们说话是不见得念面叔侄之情的,想用亲情打动人也得立马能见到,而交了兵权后扑向燕王府的大网却越来越紧,文臣们又不真是什么正人君子,玩儿个什么栽赃有理都没嘴说去,全家性命危在旦夕到了悬崖边上了,不想死必须反戈一击了,所以设计骗取了宁王的兵权,以边军精锐和朵颜三卫骑兵起兵靖难。


南方的湿


一样会有,姚广孝只是一个谋士,他的作用是帮助朱棣造反,而不是决定朱棣造不造反,朱棣造反也是被逼的,本身他就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如果被削了蕃,那相当于给他好吃好喝的供着,要让他养老,但是对于有雄心并且正值壮年的朱棣来说,这是不甘心的,一辈子就这么过了,所以他反是一定要反的。姚广孝就是刘伯温似的人物,给朱棣提了很多建议,让他少吃了些亏,增大了他谋反成功的可能性。所以只能说姚广孝的作用是提高了朱棣成功的可能,但并不是决定他造反的那个人


海水是蓝色的


没有这个离经叛道的姚广孝,朱棣未必敢起兵篡位。那么,建文帝的削藩,就会成功,汉族就不会在近三百年间,被庞大的宗室吸血,朱明虐我大汉三百年就不会出现。姚广孝是大汉的千古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