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荒地老,細水長流:微軟迎娶GitHub背後的至高邏輯

天荒地老,細水長流:微軟迎娶GitHub背後的至高邏輯

全球最大的開發者社區GitHub網站花落誰家的問題已經敲定,微軟最終以75億美元迎娶了這位在外界看來無比“神秘”的小家碧玉。儘管此事已過去一些時日,但整個開發者世界,包括全球各地的開源社區尚未停止爭議,他們對GitHub“賣身”一事的結果對未來可能產生的影響甚是關心,幾家歡樂幾家愁。

事實上,在交易談判的幾周裡,微軟並非是唯一的潛在買家,谷歌、亞馬遜也同樣向GitHub拋出過橄欖枝。當然,對開發者資源抱有覬覦的,還有蘋果。但最終為什麼選擇了微軟?

這個問題並不簡單,雖然目前有許多種說法,有人認為微軟欲整合GitHub來縮小Azure雲與亞馬遜AWS之間的差距,也有認為微軟正在擁抱開源以籠絡開發者人心。這些觀點只是表象也並非全面,我們嘗試從GitHub的本質、開發者世界的哲學以及科技公司的格局差異幾個方面來揭開GitHub收購案背後的邏輯。

天荒地老,細水長流:微軟迎娶GitHub背後的至高邏輯

GitHub不是一般的社群網站,它在開發者世界的地位舉足輕重。它有著雙重屬性:軟件工程的工具性和開源協作的社交性。這種特殊的本質決定了GitHub收購案的影響力要遠大於之前的領英,儘管後者的交易金額要遠高於前者。

出版於1975年的《人月神話》一書被開發者奉為軟件工程學的“聖經”,該書的中心思想指出,軟件開發人力投入與完工時間並非呈線性關係,在進度落後的情況下追加人力,往往造成項目進度更加落後。因為開發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有著不同的抽象思維,就像讓一群風格迥異的畫家在一起協作,其溝通成本極高,效率極其低下。該書的作者於1986年在IEEE發表了經典論文《沒有銀彈》,以此表達對於軟件工程學上這個重大難題的無奈。

後來的軟件史發生了變化,上世紀90年代開源運動興起,軟件開發的協作模式發生了變異。1997年,著名程序員埃裡克•雷蒙德發表長文《大教堂與市集》並出版成書,該書在開源社區引發震動,被程序員奉為圭臬,雷蒙德由此名聲大噪成為開源運動的精神人物。

《大教堂與集市》從開發者哲學的角度闡釋了自由軟件開發模式的裂變,這種哲學此後進一步演化,後來人習慣將“大教堂模式”直接對應微軟的工程團隊,在那個年代,微軟甚至成了“大教堂”的代名詞。相對應的“集市模式”有別於專屬團隊管控的軟件項目,源代碼在開發過程中面向互聯網公開,讓足夠多的人看到源代碼並參與協作,讓軟件錯誤無處遁形。

GitHub是通過Git進行版本控制的軟件源代碼託管網站,它和Git的關係相當於聯機平臺和單機工具。版本控制是軟件工程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而GitHub的工具性體現在質量保證和缺陷跟蹤管理上,對於開發者來說,這是不可多得的利器。除此之外,GitHub另一個重要屬性是集成了開發者群體的社交功用,而這種特殊的社交是建立在開源協作之上的,也就是上述所說的“集市模式”。

開源的目的是消除軟件錯誤,提升軟件質量。如今GitHub發展成全球最大的開源社區,有著2800萬註冊用戶和8500萬個代碼託管庫。GitHub的壯大驗證了軟件史的變遷,不得而知的是,當《人月神話》的作者看到今天開源力量之大,協作人數之多時,是否會重新考慮軟件工程史上“沒有銀彈”的結論。或許這本身就是一個天荒地老的傳說,而開源的成果仍在細水長流。

天荒地老,細水長流:微軟迎娶GitHub背後的至高邏輯

GitHub是一個槓桿,微軟有著不得不買下它的理由

GitHub收購案引發了一部分開源人士對微軟此舉的牴觸,原因一來微軟曾是“大教堂模式”的代表,這與開源哲學相悖;二來仍有許多開發者因鮑爾默時代微軟對開源的敵對態度耿耿於懷。儘管納德拉治下的微軟已經表現出極大誠意,從.Net開源到VS的開放,微軟迄今為止是GitHub上最大的源代碼貢獻者。但是現在,面對最大的開源社區,微軟需要贏得更大的信任。

據消息人士透露,微軟的報價超過了GitHub年收入的25倍,也正因此讓除自己之外的最大潛在買家谷歌公司瞬間退讓。為什麼微軟非得吃力討好開源社區並不惜重金收購GitHub,而不是像谷歌、蘋果這些同行之前那樣只在GitHub上託管源代碼,直接收購顯得可有可無?畢竟開源社區不是普通消費者,也不像領英上的職場社交,而是一個極難伺候的開發者群體。這背後必然有著微軟有著不得不買的理由。

微軟Windows曾經是PC時代的統治者,而到了移動時代成了蘋果iPhone和谷歌安卓二分天下的格局。這裡有一個本質區別,這個“本質”並非指PC和移動的關係,而是Windows作為微軟最大的生態,與iPhone/安卓相較,它缺少了一個重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姑且把它稱之為“槓桿”。

知名科技博客stratechery的作者本•湯普森提出一個“比爾蓋茨線”的概念,平臺、開發者、用戶是自下而上的連接關係,用戶為開發者提供的服務付費,開發者伴生於平臺,平臺生態得以健壯。從這個角度來看,湯普森認為Windows操作系統可算得上“終極平臺,”因為在其之上曾誕生了諸如Steam這樣的超級第三方。

天荒地老,細水長流:微軟迎娶GitHub背後的至高邏輯

湯普森還認為蘋果iPhone和谷歌安卓並非真正的平臺而是聚合器,特別是蘋果app store的存在使得iOS平臺降到了“比爾蓋茨線”之下,這使其成為用戶和開發者關係之間的中介者。由於聚合器控制了平臺的經濟收入,它成了第三方開發者不得不為之聚攏的磁極。這類知名的聚合器除了app store,還有谷歌的Chrome以及Facebook。雖然微軟也有Azure雲,但是其聚合開發者的數量級遠不如前者。

天荒地老,細水長流:微軟迎娶GitHub背後的至高邏輯

在當下的業界格局中,雲、AI這些領域伴生著新的核心競爭價值,而微軟在其“智能雲、智能邊緣”新戰略部署下需要更多的開發者助其構築生態基礎。雖然Windows平臺有著數量龐大且廉價的開發者群體,但是新興領域的開發者卻極其昂貴。

開發者能帶來用戶,用戶為開發者付費產生收益。因此,一個沒有用戶的平臺是沒有未來的,而GitHub正是一個可以撬動用戶的槓桿,因為它上面聚集著數量巨大的開發者。GitHub對於谷歌、蘋果並非是強需求,因為它會和後者本身擁有的聚合器“撞車”;而最需要這支槓桿的,是微軟。

這就是微軟不得不以75億高價收購GitHub的原由,直接購買消費者比起利用槓桿要貴得多。

最後

以領英被收購後迄今的情況來看,微軟未來極有可能賦予GitHub原有的獨立運營與開放風格,並在不久後為其賦能雲服務和生產力。

GitHub不是一般的網站,它是開發者社群,是開源社區,是2000多萬能夠產生社會價值的人。收購GitHub意味著微軟必須承擔起更多社會責任。

希望微軟與GitHub的聯姻天荒地老,也祝願開源事業能夠細水長流。

天荒地老,細水長流:微軟迎娶GitHub背後的至高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