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智能”和“创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风翱翔

津云新闻讯:8月20日,“风从海上来·改革进行时”环渤海区域天津站集中采风活动在天津数字广播大厦津云中央厨房启动。来自中央及地方新闻网站的70名编辑记者,从这里开启深入了解天津改革开放40年历程之旅。

媒体团采风首日,来到了津云中央厨房、科技创新企业、街道社区服务大厅、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中新生态城等点位,全方位多角度了解了天津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制造。渤海之滨,海河之子,天津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已经成长为一座正在崛起的科技之城,正插着“智能”和“创新”的翅膀,乘风翱翔。

建研究院推进智能技术

孵化企业总估值5.6亿

插上“智能”和“创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风翱翔

采访团第一站,来到了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是中科院自动化所和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双方共建的以企业化运作的产业化平台,2015年4月29日揭牌成立,旨在推进智能识别技术高科技成果的研发、孵育和转化。

截至目前,研究院承担了国家和天津市的6项重点科研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89项,获得授权29项,为天津市乃至全国5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专题培训,为滨海新区20多所中小学提供了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服务。

成立3年来,研究院不仅注重自身的科技发展,更孵化和引进了不少优秀的科技企业,执行院长薛文芳介绍说,“过去3年,我们孵化了银河水滴、中科虹星、中科宏博、中科智普4家企业,引进了天津千搜科技、中科智安、艾思科尔等8家企业。目前吸引了社会资本1.34亿元,孵化企业总估值5.6亿元。”

对于未来发展,薛文芳说,下一步研究院将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重点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安防、智能决策和智能教育四大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项目。

社区搭建数字城管系统

让信息代替人跑道

插上“智能”和“创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风翱翔

天津中科智能识别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高科技发展,让采访团成员为之惊喜,而在滨海新区华纳社区里的科技运用,也让采访团成员体验了一把社区生活的便捷。

天津开发区华纳社区东起南海路,西至黄海路,南临新港四号路转接华纳高尔夫俱乐部与紫云社区相接,北达第三大街。是坐落在开发区中心城区的中高档涉外社区,辖区面积1.16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8083人。

如果你是华纳社区一员,在此之前已经通过了“人脸识别功能”的实名认证,现在想要预约社区的活动室,那么就可以来到华纳社区的办事大厅中,通过“人脸识别功能”机器,进行预约,预约成功后,预约者的名字就会出现在社区大厅的大屏幕上,整个过程,无需任何工作人员的帮助。不仅如此,华纳社区里还有“天津开发区行政服务自助终端”、“自动售货机”等,行政审批、生活缴费、食品用品等,不用走远,来到社区,就可以统统办理,正如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红霞所说,“科技方便了百姓生活,让我们的服务和效率也都提高了,真正做到了让信息多跑道,人不多跑道。”

除了生活上的方便,数字城管系统的推出,更建立了信息收集、核实立案、任务派遣、任务处理、问题反馈、核查结案的解决问题闭环链条。让百姓们身边的烦心事可以得到更快速的解决。数字城管系统包括公用设施、道路交通、市容环境等7大类72小类部件问题;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7大类78小类事件问题,几十名网格员三班倒,保证每天15个小时不间断巡查,确保更及时发现问题。自2008年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处理了38万余条案卷。

数字城管系统指挥中心主任张金霞介绍说,“数字城管系统每个月都会将问题进行汇总,会对企业问题的反馈和解决情况进行综合排名,不仅让百姓身边的问题得到快速解决,也更能提升政府各部门和企业的服务理念。”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落成

众多创新企业落户天津

插上“智能”和“创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风翱翔

如果说上午的采风活动,让采访团成员了解了天津的智能科技发展,那么下午的采风,就是让采访团成员感受到了天津创新发展的脉搏。

滨海-中关村协同创新展示中心位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管委会旁,一期展示面积1000多平方米,分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展区、健康产业展区、科技服务支撑展区、国际创新合作展区、配套服务展区五大板块。

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展示中心展示企业产品主要分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以及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等产业,“展示中心亮相的企业和产品,充分代表目前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的产业发展方向。”该负责人说。

展示中心除展示科技成果外,还将重点展示京津两市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的部署和举措;京津两市在产业协同、跨区布局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科技园发展历程、发展规划以及“体制创新、政策突破、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等方面实践成果和探索等。

创新型企业带你“上天入海”

无处不在的天津创新力量

插上“智能”和“创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风翱翔

在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有这样两家能够实现“上天入海”的科技企业,分别是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和深之蓝水下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

一飞智控(天津)科技有限公司于2015 年成立,是一家专注于空中智能运输运载领域的准独角兽企业,产品主要应用于无人机物流运输、农业植保、空中自动驾驶载人运输及军民融合等领域。

一飞智控以智能自主飞行控制系统为核心竞争力,率先成为国内吨级无人直升机载荷市场破冰者,并拥有农业、物流、警用消防等领域核心技术、云端大数据及服务能力。在一架农业植保无人机前,企业副总经理郭晶向记者介绍,一位农民人工每天仅可喷洒农药5亩,而这架无人机每天可以喷洒500亩,效率是人工的100倍。而在物流无人机领域,一飞智控不仅和京东等电商巨头合作推出了一批先进的大型无人机,还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发布一款供物流无人机起降即微型“机场”,目前该“机场”仍然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据郭晶透露,作为长期的愿景和规划,未来公司将开发载人无人机,不同于一般无人机的裸露式旋浆,载人无人机预计将采用函道式设计。载人无人机的开发,将使无人机的应用领域获得质变式的扩展,也将在变革人类出行方式和改善交通状况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插上“智能”和“创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风翱翔

而在深之蓝水下新视界科技有限公司,全国网媒记者除了近距离感受各种军民两用、工业用和消费级水下机器人,还饶有兴致地现场体验了拥有强大推力的水下自游器。

成立于2013年的天津本土企业深之蓝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自主水下航行器(AUV)、水下滑翔机(AUG) 以及缆控水下机器人(ROV)等小型水下运动载体的研发和生产,致力于成为国内水下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国家安全提供核心装备保障能力。

深之蓝总经理刘奇说:“我们的产品发现目标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说像公安行业,有些物证经常被丢到河里、水库里,传统就是靠潜水员去摸,现在靠机器人去找比传统风险小很多,在同样的水质下更容易发现目标。”

深之蓝行政经理程林毅介绍,公司研发的潜水器已经可以下潜到6000米的深海,在海洋物产、地貌探测和军事领域上有着广泛的用途;一款迷你型水下航行器在郴州喀斯特溶洞水下遇难者搜救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河豚”和“江豚”两款水下工业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水下打捞、渔业养殖、海洋地貌和水文数据采集。

在2018年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完成研发更新的深之蓝“鱼脸识别”技术,可以在0.1秒之内,通过识别鱼的色彩、形状以及游动姿态,快速显示出鱼类的具体名称,准确率达到99%以上。鱼脸识别技术比较复杂,对于研发团队水平要求也更高。“识别鱼脸”技术可以开发人工智能在识别领域的更多可能性,为工业探测、搜救捕捞、深海生物研究等领域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新生态城节能环保走在前

智能电网示范成果多地推广

插上“智能”和“创新”的翅膀 天津正乘风翱翔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战略性合作项目,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一座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型和谐社区。

中新天津生态城服务中心是中新生态城的第一个公建项目,也是生态城的首个节能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占地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服务中心建筑主体为钢结构,大量采用了节能环保装置,包括雨水回收装置、地源热泵、土壤源热泵、太阳能光伏电板、污水循环利用管线等,一大批彰显生态环保理念的先进设备,这些节能措施使服务中心的冷热负荷比同类建筑减少40%,耗电量节省70%以上,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72%,建筑照明能耗较同类建筑节约30%。

中新生态城的节能创新还不止如此,中新生态城智能电网综合示范服务中心的数据也让人惊喜。通过智能化的调度管理,生态城智能电网实现了大型风力、光伏发电厂和储能装置等联合运行,以及常规发电和清洁能源发电的联合输送,有效消除了风电能、清洁能源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所带来的影响,提高了清洁能源的消纳率,支撑起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与利用。

目前,生态城智能电网相关创新成果已应用到天津市中心城区242平方千米范围,并在浙江绍兴镜湖新区、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1个智能电网示范区域推广,实现了示范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

改革的春风,为津沽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40年来,天津从传统工业城市迈向现代制造业基地,又跨步成为北方经济中心,正以其全方位的开放和发展,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带动力量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