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公: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

秦武公: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

秦武公死後留下的兩個制度讓後人頗為費解:一為人殉制度,武公死後陪葬者達六十六人,首開秦國活人殉葬制度之風;一為兄終弟及制度,武公死後並沒有讓兒子白即位,而是立其弟德公為君主,打破了周禮的嫡長子繼承製度。

二十年,武公卒,葬雍平陽。初以人從死,從死者六十六人。有子一人,名曰白,白不立,封平陽。立其弟德公。

——《史記·秦本紀》

一、秦國人殉制度的開始

秦武公: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

始於秦武公的人殉

現在看起來,大家可能會覺得人殉制度很殘忍。讓活人陪葬,實在是慘無人道。秦武公的從死者都是些什麼人,我們已經無從考證了。但不久之後,秦繆公的人殉,《史記》中有明確的記載:

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針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

——《史記·秦本紀》

秦繆公陪葬的隊伍中,秦國的三名賢臣赫然在列。作為一位知人善任、禮賢下士的明君,竟然不考慮國家後續的發展嗎?從秦繆公的陪葬隊伍,結合秦武公當時的政治環境來看,秦武公的人殉制度很可能不只是商、周人殉風俗的傳承,而是演變成為一種政治手段。

在國家統治者壽命較短,更迭頻繁的時期,採取非常之手段,一方面為繼任者掃清障礙,另一方面是對在任大臣的一種限制,防止重臣權力過大,最終保障“皇權”的穩固。

二、秦國兄終弟及傳承製度的開創

1、繼任者年齡小,在位時間短

從秦文公開始,一直到秦成公,秦國的統治者壽命都很短,秦國的政權很不穩定,對應的就是大臣的權力太大。

(1)秦寧公10歲被立為君主,在位12年,22歲時故去,死因不明。

(2)出子5歲被立為君主,在位6年,11歲時被殺。

(3)武公出生時間不可考,但他爹死的時候才22歲,他的弟弟出子5歲,按照生育的年齡來看,他當時最大年齡可能也就7、8歲吧,出子在位6年,武公在位20年,武公的弟弟德公這時33歲,武公死的時候應該也在35歲以內,他的兒子白最大也就20歲。

2、大臣干政,君主更迭頻繁

秦武公: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

權臣干政

武公的親身經歷就是一部血淋淋的政治鬥爭史,作為太子,本可以繼承君主之位,但老爹死之後,就被權臣廢除,擁立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出子為君主,出子在位僅僅六年,又被當初擁立他的大臣殺害,這幫大臣又重新擁立武公為君主。

秦武公在位二十年,死的時候預計也就35歲左右,兒子白的年齡應該最多也就20歲出頭。

雖然武公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參見文章 ),但是他的親身的經歷告訴他,繼承人年齡太小,很可能被大臣奪權,不利於國家穩定。

所以,我們合理推測,武公以國家社稷為重,打破了周禮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白繼位,而是讓同母弟弟德公繼承了秦國君主的位置,開創了秦國兄終弟及傳承製度的先河。

秦武公:沒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適的制度

秦德公

3、兄終弟及傳承製度的延續

德公生三十三歲而立,立二年卒。生子三人:長子宣公,中子成公,少子穆公。長子宣公立。

(宣公)十二年,宣公卒。生子九人,莫立,立其弟成公。成公立四年卒。子七人,莫立,立其弟繆公。

——《史記·秦本紀》

從秦武公開始到秦繆公,秦國的傳承模式都是:以兄終弟及為主,父死子繼為輔。有點類似商朝前期及中期的傳承模式。

一個國家滅亡的內部原因核心有:統治者的生育能力不足,或統治者的壽命太短,政權總是處於動盪當中。秦國的情況屬於後者。面對這一情況,秦武公沒有固守周禮,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作出相應調整,保證國家政權的正常發展。

點評

沒有哪個制度更好,只有哪個制度更合適,結合實際情況,適時調整,做恰當的選擇。

友友們是怎麼看秦武公的對於制度的為我所用的呢?歡迎在留言區和我互動!


本號特點:英雄權謀+厚黑歷史+現代商業

歡迎友友們關注、互動及轉發,您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源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