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信命、企業信基因 拿來主義的雲往往戰略不堅定

5月23日的武漢雲棲大會上,阿里雲總裁胡曉明再次拋出了之前在雲計算行業頗受關注的話題:雲計算的“拿來主義”和“自主研發”。其實,從全球科技企業發展史來看,雲計算的“自主研發”取代“拿來主義”,恰恰是歷史的必然。

老百姓信命、企業信基因 拿來主義的雲往往戰略不堅定

在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在2000年時由於內部業務擴張,需要建立一套穩定的內部技術系統,應對快速增長導致的問題。2003年,他們將這套服務做成一個類似互聯網操作系統的東西。2006年,亞馬遜的雲計算服務即AWS正式成立了。可以看出,AWS的誕生完全是亞馬遜內部業務催生出來的,而且藉助於大規模的電商業務,AWS的雲計算平臺、產品也獲得了眾多的應用場景,穩定性、先進性在技術在應用場景中不斷提高。

後來,雲計算成為公認的發展趨勢,幾乎所有的科技巨頭都投入到這個領域。與亞馬遜AWS自研操作系統不同,為了追回失去的先機,一眾老牌硬件企業迫於無奈選擇了“拿來主義”的道路,典型的是應用開源的OpenStack來構建自己的系統。

OpenStack是由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Rackspace(美國的託管服務器及雲計算提供商)合作研發的自由軟件和開放源代碼項目。OpenStack開源後,成為了硬件巨頭進入雲計算行業的“救命稻草”——不過有意思的是,NASA很快就放棄了該項目。

硬件企業採用OpenStack構建雲計算操作系統,有利於降低系統開發難度,也節約了成本。不過,這只是表面。

正如當初錯失雲計算先機一樣,擁抱第三方軟件恰恰反證其戰略決心並不堅定。

一、沒趕上雲計算的頭班車,是因為發展雲計算與這些硬件企業自身的盈利模式有衝突,企業內部的矛盾無法得到解決。

此前,一位業內人士接受AI財經採訪時稱,國內某硬件企業內部有個數據,“同樣計算量的雲部署和硬件部署,收入比大概是1:5。一個生意,賣硬件是5億元,賣雲才1億元。而且雲達到盈虧平衡點需要忍耐數年。”

“你看整個公有云市場,還沒有哪一家硬件廠商做公有云成功的先例。IBM、惠普、思科都沒做起來。”一位公有云分銷商說,“原因很簡單,他們硬件銷售額那麼大,而公有云是要革硬件銷售的命的,這些企業怎麼革自己的命?”

二、選擇第三方軟件顯然是低估了雲的真正價值同時也高估了自己,而不肯長期投入更足證其雲戰略是為了有而有,並不是真信,是典型的投機。

熱門技術與軟件3年換一茬,而企業想要的是基業長青,於是技術風向一變,物是人非事事休。

所以,硬件企業在雲計算的投入上,進退兩難。當然,當為客戶提供轉型升級能力時,很多服務商自己卻還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很難讓人信服具備這一能力。亞馬遜平臺支持了“黑色星期五”、微軟office軟件幾乎壟斷市場,開源陣營的雲計算企業始終缺少大規模應用場景,從而證明自己的系統穩定性以及數據處理能力。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自然,全球市場也在用腳投票,亞馬遜AWS和微軟Azure目前位居全球第一、第二;第三是來自中國的阿里雲,應用的也是自己研發的飛天系統。而依靠OpenStack搭建系統,希望雲計算提升業務的企業,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最終的判斷是,曾經輝煌的硬件科技企業很難在雲計算的道路上走得太深太遠。老百姓信命,企業信基因。之所以把OpenStack拿出來說,並不是針對某個軟件,它不僅僅是個表徵,也是死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